刘长军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 济南 250013)
为更好地推动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蓝黄两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2012年6月8日~29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赴荷兰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考察参观,对荷兰的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整理编发,供大家参考。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东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海岸线长1 075 km。国土总面积为41 526 km2。低平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除南部和东部有一些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势都很低。有1/4的土地海拔不到1 m,1/4的土地低于海面。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就是因其国土有1/2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
荷兰人民历来有很强的自强不息精神和与世抗争的传统。为了生存和发展,荷兰人竭力保护有限的国土,避免在海水涨潮时遭“灭顶之灾”。于是他们早在13世纪开始与大海搏斗,筑坝挡水,围海造田,然后再用风动水车抽干围堰内的水。几百年来荷兰修筑的拦海堤坝长达1 800 km,增加土地面积60多万公顷。如今荷兰国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镌刻在荷兰国徽上的“坚持不懈”字样,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荷兰人民的民族性格。
荷兰全国共有12个省,下设489个市镇。总人口1 65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0人/km2。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月平均气温:1月2~3℃;7月18~19℃。年降水量800 mm左右,但时空分布比较均匀。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莱茵河、马斯河。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
荷兰经济发达,气候宜人,是世界上居住、生活最舒适的国家之一。纵观荷兰生态经济的发展,既有不可比拟的客观条件,又有令人深思的主观因素。
从荷兰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无不处处体现着明显的绿色元素和生态概念。不论是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发展、还是农业结构的布局、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十分重视绿色和环保。在现有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中,都充分考虑集约和高效,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尽量控制发展规模 (如阿姆斯特丹市人口控制在100万以内,鹿特丹市控制在60万人以内,海牙市控制在60万人以内),相对分散布置,城区镇之间快道连接,形成方便快捷的生活工作圈,沿路、环城、绕村镇都科学规划水面和林草,呈现出林中有城、城在景中的和谐画面。
工业项目的引进上马,条件严格,要求苛刻,讲究低能耗高产值,特别是注重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国家竞争力,也因此成为了欧洲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国家。
农业方面,主要发展畜牧养殖业、花卉、仅少部分种植业(连同林地及自然保护区用地,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0%),再加上荷兰特殊气候(年内温差较小,沿海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为16℃,冬季平均气温为3℃。内陆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为17℃,冬季为2℃。降雨比较均匀,1~6月份月平均雨量为40~60 mm,7~12月月平均雨量为60~80 mm。全国水面覆盖面积占到18%的比例),所以整个田野绿意浓浓,几乎一年四季长青。
旅游业方面,主要发展观光游、特色游、园艺游等,大大刺激和带动了三产业的持续发展。
荷兰有58%的国土用于农业,但从事农业劳动者仅占总劳动力的4.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道路。目前,荷兰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法国,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尤其在畜牧业、花卉市场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技术先进,优势明显。
在种植业方面,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玉米和甜菜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育种产品(种子等)出口国之一,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
在园艺方面,更是荷兰农业的支柱产业,除充分供应国内市场外,主要出口国际市场。鲜花出口占到全球市场的60%,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
在畜牧业方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在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方面,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荷兰肉类加工技术先进,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过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
荷兰农业之所以如此发达,原因如下:
一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全国有很多所象瓦赫宁根农业大学这样的专门培养农业科学研究人才的大专院校,并且十分注意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农研机构在荷落户。
二是注重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大棚设施营造小气候,再辅以控温、施肥、消毒、节水灌溉等高端技术,大面积种植各种蔬菜、鲜花等高价值作物,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季节的需要,仅花卉出口就占国际花卉市场的40%~50%。据统计,全国温室建筑面积共有1.1亿m2,占全世界的1/4,其规模和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享有“欧洲花园”的美称。
三是注重农产品质量。全面推行无公害、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大大保证了农产品和副产品的质量,因此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信赖和追捧。
荷兰是欧盟最大食品出口国,是世界最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生产国,年均牛奶产量约为100亿kg。为此很多人将整个荷兰称为食品谷 (实际主要集中在瓦赫宁根市)就是这个原因。
荷兰的环境好、气候宜人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从国家政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到每个人的自觉保护意识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治理和保护多是全方位、综合性的。
国家层面往往把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要政来实施。如仅有45万km2、8.2万人的阿姆斯特尔芬市,每年投入绿化资金超过1 000万欧元,比其他城市多80%。该市拥有近20个绿地公园、水上花园,其中有2个上升为国家遗产序列,植被覆盖率近60%。
能源方面,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发电,广泛使用清洁燃料,并出台政策加以引导。废料处理方面,推行分类处理,物尽其用。
在污水处理方面,地下管网非常完善,城市污水集中能够收集和处理,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灌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防治海水倒灌。同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最大程度进行循环利用。
在节能减排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荷兰政府改进了对空气管理的政策框架,设定减少废气排放和保证大气质量的具体指标,并制定一系列规定控制氧化硫、氧化氮和危险污染物质的排放。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和运输同被列入荷兰的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在日常生活方面,虽然荷兰交通十分发达,经济富裕,但人们潜意识地习惯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 (全国自行车有1 800多万辆,大大超过人口总量),即便是家庭车辆,近90%的是两厢小排量的轻微型汽车。节能减排成了荷兰每个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根据划定的功能区和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科学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
一是因地制宜建设工业园区,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不断提高循环经济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如在赫林市郊区有一规模庞大的化工园区,占地852 hm2。园内有来自美国、日本、埃及、沙特等国家的30家化工企业、45家研发企业、70多家服务型企业。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副产品重复利用,尽量拉长产业链,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很好地解决废料对环境的污染,能够实现1+1>2的效应。据测算,在园区每投资100万欧元,可带来8个研发就业岗位、24个生产岗位、24个运输岗位、32个其他岗位。
二是进行垃圾资源转化。荷兰固体废物循环使用率平均达到75%,其中玻璃为80%,建筑废物为90%以上,包装物为64%,汽车配件为85%以上,家庭生活垃圾为45%。对无法循环使用的垃圾则实行焚烧和直接填埋处理。阿姆斯特丹固体废物处理厂就是一个垃圾焚烧厂,该厂年处理垃圾80万t,每年除了处理阿市30万t的生活垃圾外,还处理邻近城市24万t生活垃圾,工业企业26万t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的收费政策,该厂还向周围地区有偿供热、供电,每年基本上能实现收支平衡,并有盈余。
荷兰的经济发达 (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了5万欧元),除了进入工业时期的历史较长、具有自己的竞争产业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过多年探索而积累形成的一种有效模式,即政府、研发、企业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良好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三角关系”,而且使用相当普遍,成效极为显著。三者既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
政府在指导、政策、资金、许可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如国家在食品行业提出9大重点,凡是符合产业政策并具竞争优势的研发机构和企业都会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如建在埃因霍温市的库尔斯特研发中心每年从政府得到2 000~3 000万欧元的资金扶持。
研发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一般研发成果经过中间试验后3~5年即可投入批量生产,而且间接激活效益也相当显著(政府投入1欧元研发资金可以带来7欧元的产出效益),因此也就形成了研发机构集群式发展的所谓“智力港”(主要指埃因霍温市)。
而企业更是有自己的发展自主权。根据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来生产自己的专利产品。为了攻克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企业往往还会为研发机构提供智力支持,不但提供巨额研发资金,有时还会派员参与共同开发。
这样三者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良性互动,共同受益,稳固发展。这种模式在老煤矿的搬迁、旧城区的改造、健康园区的建设等非生产性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山东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特殊省份,可以说水利事业发展的成败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未来科学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生态省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水为先导的发展理念和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理念,通过水的引导和水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政府应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切实搞好经济布局,使产业发展与当地水资源的条件相匹配,保证资源、环境、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已超出环境承载力的地区实行项目限批或禁批。
二是坚持正确的导向,建立公众参与的绿色发展评价制度。把区域科学发展水平同政绩评价、干部晋升相挂钩。坚决克服短期利益思想,避免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立项上马。
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证基本用水权的前提下,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依法鼓励或限制不同地区的用水水平,并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实现水权自由转让,发挥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是坚持顶层设计。要把生态的理念融入水利规划设计当中,以理念指导规划,以规划引导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以生态水利体系带动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五是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这是国际上一种普遍做法。对山东省而言,更应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把节水当作一项严要求、硬措施,毫不手软地坚持推行下去,并制定相应保障政策,推行分质供水、分质计价,鼓励和引导节水行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六是加快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文明程度,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创造富足、舒适和优美的环境和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共享服务和待遇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