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
新加坡在20世纪亚洲城市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当代亚洲最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她既非如北京、东京在既有古老东方都市基础上转型而来,也非如上海、香港是西方殖民时代形成的繁华都市。作为一个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国家,新加坡却又采用了以统一严格的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发展的计划模式;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新加坡的发展理念和规划理念却又完全不同于巴西利亚式的现代主义规划模式或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规划模式,而是更多地追求实用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城市理想。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规划和实施样本,对于当今既强调市场经济模式又坚持政府强势规划的中国显得更加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新加坡的超常成功为世界各发展中国家所羡慕,同时又由于她的发展和治理中又蕴藏着深厚的东方哲学理念而使得这一发展模式对亚洲各发展中国家更具难以摆脱的诱惑力。
新加坡的发展和建设经验,有几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点。
一是强势的政府规划管制力。新加坡是一座几乎百分之百按照规划实施的城市,其规划控制力在当今世界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例。为实施统一规划而设置的建屋发展局(HDB)、市区重建局(URA)等机构扮演了全职家长的角色。在实施规划的决定性因素——公共住宅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建设、分配(销售)到物业维护所有环节几乎完全为政府所控制。
二是极具理想城市色彩的新市镇建设。新加坡的新市镇规划不仅作为一种疏解原旧城中心人口的有效策略,更作为一个预先设定的理想化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以几乎完美的社会空间模式安置了新加坡大多数国民。在镇中心-邻里单元-建筑组团的理想空间结构中,理想的空间和人口规模,理想的就业-生活模式,理想的公共设施配置,理想的生态绿化配置,理想的族群和阶层人口配比,等等,其理想化程度近乎完美。
三是极为清醒的国土资源忧患意识。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既要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又必须面对有限国土的生态承受力。新加坡从建国伊始就明确了高层高密度的紧凑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多地留出生态空间。在高密度人口和高密度建筑的城市中还能拥有令人羡慕的高比例生态自然环境,并达到国际标准的宜居水平,在当今世界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例。
四是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看作是城市振兴的积极要素和国家地位的重要来源。新加坡的经济奇迹背后渗透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基础,新加坡的中央集权政体也因此通过文化正义性而获得了政治合法性。新加坡的历史文化保护起步不早,留下的东西也不多,最为引人瞩目的牛车水等地其实也就是中央商务区的文化点缀,但其在新加坡公共语境中是如此重要,以牛车水为代表的展现新加坡历史文化的发达旅游业似乎已将中央商务区的经济实质完全掩盖。历史文化成了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门面。
五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动态地调整规划策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压力,新加坡不得不采取积极的人口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导入政策。越来越加重的人口压力使得原本就明确的高层高密度空间发展策略不得不进一步加大力度。近年的公共住宅开发已出现向50层高楼发展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新导入人口的高端化倾向又对居住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极高密度下实现高品质,特别是高环境品质,就成了考验规划者智慧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不断老龄化的社会对于原先以工作人群为主要考虑对象的规划策略也不得不加以调整。
作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也有其难以突破的局限。
其中最为明显并遭到越来越多世人诟病的是新加坡城市空间管制过于严格的统一性。过于完美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活力,理想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无法选择的唯一模式。优美的城市空间秩序背后却少了那么一点必要的自组织行为。一切都过于“被设计”,城市自发的有机空间全无存在的可能。在新加坡,唯有在保留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还能看到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自然生长痕迹。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似乎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楷模。中国大多数当政者对新加坡的城市空间秩序羡慕有加,视统一规划设计之外的城市空间“无秩序”自然生长行为如洪水猛兽,在绝大多数“旧区”被改造之后和绝大多数“违章建筑”被拆除之后,对于少量还未来得及被改造的“无序空间”仍耿耿于怀,非彻底铲除而不能罢休。对于城市适当自组织行为的零容忍不仅使城市的内在活力大打折扣,更会无形中增加城市的“内压”, 弄得不好甚至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发因素,这一点尤为令人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也要适可而止。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新加坡只是一个微缩的样本。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我们都必须充分消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不可简单照抄照搬,更不可优点没学会倒只学了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