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师院校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2012-08-15 00:47左庆峰欧利群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师范生课程体系

钟 敏,左庆峰,欧利群

(贺州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广西 贺州 542899)

1 引言

我国从2001年6月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中学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诸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实施者以及实施情况的反馈者,教学能力是教师实践新时期课程改革教育思想的基础,而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础,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基础课改的背景下,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势在必行。

2 我国高师院校物理类师范生课程设置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其作用为:树立师范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培养师范生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一般包含: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工具类课程等。通过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内部组成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横向对比[1]64-65: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且只占总学时的20% 左右,而美国,日本等部分国家这一方面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工具类课程等基本都包含了,而且比例都在30%以上。

通过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高师院校公共基础课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2.1.1 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是偏低的

2.1.2 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在结构上过于强调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将一些可以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文类和自然类学科分离出来,设置成一些独立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共师范生学习,但由于师范生在选择学习课程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师范生在人文类和自然类学科方面的素质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2 课程体系整体定位模糊

由于当前我国的物理类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设置的,因此造成了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物理专业知识的细化和分类,而对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有所忽视[2]62-63,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分科过细,从而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3]23-26,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在参加实际工作后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创新能力差等。同时,某些高师院校为了追求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刻意模糊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这样一来在办学思想上教育类课程就得不到重视,导致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落伍等问题,甚至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4]1-4。

2.3 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低地位

教育实践类课程是师范生真正形成教学能力,实践并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的阶段。因此,各国的教育体系都很重视这一环节。其中,对本科生而言,美国、英国、日本等部分国家的实习时间一般都能达到14周,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而我国的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只有8-9周,而且是集中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学期)进行,这一学期师范生除了要面临毕业的压力外,还要分出精力来处理就业的问题,从而导致师范生在实习阶段无法全身心投入,而且由于时间较短,即使在实践中发现了自我掌握的教育理论的偏差,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加以修正了。通过对比我国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学时分配与部分国家的差别,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低地位。

2.4 课程内容与中学教学需求不一致

目前物理类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无法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两个。

2.4.1 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主要表现为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一直困扰、制约着物理类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部分学者主张“师范性”的认为教师是一种专门人才,应该增加教育专业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如多安排教学法、教育学、见习、心理学、实习等课程,而另一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学术性”,他们认为对于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较多时间加强普通文理科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2.4.2 课程教学理论较滞后,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因为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课程一直是以知识定位的,这就导致了对课程的设置也是以知识的严密逻辑性为导向,不仅如此,由于缺少课程理论的指导,物理类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也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远滞后于中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中学课程改革,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3 改革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3.1 优化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

我国公共基础课的结构中,社会学科绝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比重很低,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因此,要改革公共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加大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比重,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而不仅仅是专业课程;其次,提高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加深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做到前两点的基础上,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使得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能够交叉渗透,为不是将它们分离开来,从而提高师范生的艺术修养。

3.2 提高物理学科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因为高师院校物理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专业物理教师,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教学基础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搞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虽然物理这门学科有其自身教学特点,但不能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而存在的,因此还应该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增设一些其他课程,比如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等课程。因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必须在学科的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物理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物理基本功,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实验等,注重物理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建设。同时,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时应该尽量侧重使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并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建议开设与物理教学有关的理论课程,从而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对教育规律的掌握,特别是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

3.3 提高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尽量达到其他国家的14周这一水平,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和时间,并改变过去将见习和实习的时间集中到师范生的四年级,而应将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分散到二、三年级,从而让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锻炼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其次,拓展师范生实习的内容,争取让学生接触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得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诸环节,尽量赋予师范生更多地参与实习学校管理的机会,锻炼师范生的管理能力;最后,建立规模小但灵活的实习指导小组,通过邀请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讲示范课,点评等方式,结合师范生的试讲,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3.4 加强培养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对目前我国的物理类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就必须让物理师范毕业生能适应当前的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应对未来物理教育的挑战。那么,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途径是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提高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能力和方法以及创新精神,从而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一来,高师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多加考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和合作,并学会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学习。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应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尤其应加强师生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心理健康的指导。

4 结 语

为适应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对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我国高师院校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两个问题入手,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新时期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提供可能的思路。

[1]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5).

[2]文胜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要作根本性变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1).

[3]漆慎安,杜婵英.北京师大物理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0(1).

[4]郭林.浅谈“大学物理”教学[J].榆林学院学报,2005(11).

猜你喜欢
基础课师范生课程体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