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培霞
(河南省新乡市委党校 河南·新乡)
有人片面地以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而大肆否定其经济思想,认为目前一味地强调经济建设是和毛泽东思想背道而驰的,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客观事实证明,毛泽东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一)关于工业化的道路。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并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956年9月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提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包括工业和农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等等。1959年针对“大跃进”片面发展钢铁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毛泽东还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毛泽东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二)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毛泽东观点。1956年12月,针对当时出现的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个体户和手工工厂,也就是所谓的“地下工厂”,毛泽东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2、刘少奇观点。刘少奇也提出允许私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所有制的变更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保留个体手工业和小商贩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经济要多样化和灵活性;地方、企业和个人必须有一定范围的经济活动自由等。刘少奇的这些重要思想,既符合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又有许多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其基本精神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周恩来观点。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指出“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
(三)关于改革经济体制
1、毛泽东观点。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性。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县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但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2、陈云观点。陈云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生产经营方面,既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又要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既要以国家的计划生产做主体,又要有一定数量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市场方面,既要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又要有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作补充。这些意见是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我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没有一定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作补充,我们的经济就搞不活,人民生活也会产生某些不便,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是不适合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陈云的这些好的意见也被人们接受,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贯穿了这些思想。
(一)改革顺序先农村、后城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个人,分散经营。分配方式是联产计酬,具体做法是“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把劳动量、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紧密联系起来,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农业改革的基础上,对工业进行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民所有制企业并不等于国家机构直接来经营,“两权”要适当分开,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经营权要交给企业。要充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如劳动用工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干部人事管理权等十四项权力都要毫无保留地交给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搞活。国民经济是由无数个企业组成的,企业有活力了,整个国家经济才能生机勃勃。
(二)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作为调节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目前,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这些本质区别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些方面市场是管不了的,也是管不好的,如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港口、运河、机场需要巨额投资,企业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必须出面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四个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部门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部门充当裁判员,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规则定了以后,企业作为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拼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经营好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不好的企业将会破产倒闭。
(四)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首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一,税收减免。2006年农业税全部废除,农民种地不交税,减轻了农业的负担;第二,财政补贴。种一亩地,政府补贴12元;第三,价格优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让农民种地有钱可赚,有利可图;第四,实现农业产业化。让农民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贵,什么东西需求量大就生产什么,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第五,实行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种粮大户经营几百亩、几千亩地,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另外,农民把土地转让出去以后,可以进城打工,也能获得较高收入。以上五个方面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其次,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对策措施是:第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做法是:参保农民每人每年交20元,中央财政补助40元,地方财政补助40元,每人每年的医疗保障金是100元。医疗保障金筹集起来后,对于参保农民实行大病统筹,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几万元。据调查,新乡市8个县的农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有关部门规定:参保农民在市级医院看病可报销30%,在县级医院看病可报销40%,在乡卫生院看病可报销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第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方案大致情况是:参保农民每年要交纳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分五个档次,100~500元。参保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经济能力强的可以交500元,经济能力差的可以少交一些。参保农民交够满15年,到年满60周岁每月可以定期领取养老金。2009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刚刚起动,养老保障覆盖面仅达到10%,到2020年,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将达到100%,农村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
1、制定法律和法规。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利用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政扶持;(2)信贷优惠;(3)税收减免。哈尔滨垃圾发电厂利用生活垃圾发电,1吨垃圾发电300度。垃圾发电厂属于循环经济项目,市财政扶持100万元;当地一家政策性银行提供100万无息贷款,三年内还清;税收减免。
3、加快科技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山东一家鸡肉分割厂,过去在鸡肉分割中把鸡血、鸡内脏作为废弃物扔掉了,现在利用高新技术,把鸡血变成鸡精,效益相当可观。
4、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用绿色GDP代替GDP,绿色GDP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如,我国经济发展了,GDP增长了,但黄河污染了,治理污染,使黄河水变清需要多少钱,把治理成本从GDP中扣除掉,剩下的就是绿色GDP。在对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来考核。GDP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山青山,这样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7.
[2]江泽民.十六大报告.新华出版社,2003.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新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