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三维统一

2012-08-15 00:47陈德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陈德祥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三维统一

陈德祥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维度,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实现逻辑的统一,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能够实现有机统一的内在依据在于空间、时间、主体这三者本身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

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的战略任务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关系,学界存在“核心—关键—基础”说、“统领”或“包含”说、“主次分明”说、“核心—动力—归宿”说等多种认识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逻辑依托和现实印证,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多样性诠释,在丰富其关系内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乱象。因此,透过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表征,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实质进行深度思考,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问题研究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时间、主体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实践的结合中获得发展的。因此,作为实践基本要素的时间、空间、主体,就成为制约和牵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维度,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之空间维度,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之民族化诉求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存之根本

马克思主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而且还广泛借鉴和充分吸收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等社会科学,甚至当时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因此,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1](691)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而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2](309)。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来看,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狭隘的地域性学说,而是具有普适性的世界性学说。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必须通过其民族性来体现,通过民族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民族化诉求,在其实践中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民族向世界、从一国向多国发展。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存之本,离开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根本无法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民族化诉求还与其阶级基础及其实践密切相关。资本世界性扩张与资产阶级全球性统治,使无产阶级“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才能解放自己”[3](137)。这就表明,全世界无产阶级不仅需要联合作战、相互配合,而且也需要各自为阵独立作战,即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一般地,不可能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展开无产阶级斗争并取得胜利。因此,伴随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运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也会沿着地域空间维度不断横向扩张,从而出现俄国化、欧洲化、中国化、朝鲜化、古巴化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民族化诉求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空间扩张过程中的“中国境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之时间维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历史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源

马克思主义因其正确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成为严整科学的体系,科学性与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品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即真理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适用范围,在自己适用范围内,它是真理,超出自己适用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例外,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自身解放运动的理论武器,在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以前,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过时的。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远远没有衰竭,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在童年;它好像才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能扬弃的,因为产生它的环境还没有被扬弃”。[4](28)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这个伟大时代经历的历史过程将是非常漫长的,其间必然会经历很多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同时代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还会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不同的历史任务。面对不同历史时代如此复杂的历史情形,抽象的、凝固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还必须是具体的、发展的。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继续彰显其固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5](369)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在解答时代问题,满足时代需要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沿着时间维度时代化。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反复告诫后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248),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681)

3.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之主体维度,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灵魂之所系

社会政治思想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其理论创造主体对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发展认知的理性感悟和体验。但是,这种感悟和体验不是纯粹的主体意识,而是与具体历史实践相联系的历史主体意识,说到底就是阶级意识。因此,社会政治思想理论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必须把受利益支配的大量非理性因素纳入视野,需要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事件和政治实践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呈现出理论表达的价值取向。正如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所说:“在与其资产阶级对手进行斗争时,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在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中,不可能有‘纯理论’。它看到,在每一种理论的背后,都隐伏着集团的观点。集团思维这种现象依照利益以及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表现出来,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意识形态。”[8](118)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人民群众谋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公然说明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6](15)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取向,决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内在地驱动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种“结合”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理论到群众语言的话语转换,更重要的是将人民群众为本的主体选择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之主体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灵魂之所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发展中实现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空间、时间、主体的维度,既相对独立、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此而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维度,只是抽象的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这种统一因而也只是抽象的逻辑统一,只有在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学说,它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于实践,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的任务与要求、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和这些具体历史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融入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时,必须与具体实际、历史时代、人民群众相结合,即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础,以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重大问题为目标的,它应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之需要而形成,并在实践问题的解答中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实际问题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我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使我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认识工具和方法手段,从而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实践中系统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道路、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不同时期推出的实践问题,从而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紧密联系,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和养分,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

第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与建设是在时代大剧变与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开展的,不论是革命过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还是建设实践中碰到的实践问题,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时代问题在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具体体现。此即民族的“实践问题”是历史的“时代问题”具体体现,“时代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民族的“实践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所处历史时代的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把握好时代主题、世界形势、发展趋势,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才能取得实践的成功。所以说,中国革命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过程。另外,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实际上是人民大众不断谋求自身“解放”的事业,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政治解放”;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人民大众始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主力军,离开人民大众,革命和建设无法取得成功。革命时期“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之所以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是因为忘记了农村群众”[9]。但是,人民大众不会天然地具有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必须大众化,“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与应用。因此,就此而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实践、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发展成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具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现代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实现有机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三化”统一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过程。动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三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运用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同一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机统一。其次,马克思主义“三化”还统一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特性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要在我国实现“三化”,必须能够满足我国历史实践的某种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历史主体,并采取某种能够为我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从而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结果,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其中,民族性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人民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机统一,并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继续“三化”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

三、“空间、时间、主体”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机统一的内在依据

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时间、主体维度,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三化”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确证和反映。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机统一已经不是纯粹的思辨阐述和逻辑假想。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三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有机统一,其深层次的依据,是作为实践基本因素的空间、时间、主体三者之间本身内在的统一。

1.时间、空间、主体三者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其特点是三维性。通常,人们把时间和空间联接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载体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时间离不开空间。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如人类利用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规律来计量时间。另一方面,空间也离不开时间。空间是以物质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如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米的长度等于在真空中的平面电磁波在1/299792458秒内所经过的距离。时间与空间以物质的运动为联接点,成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与之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依次表现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五种基本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而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运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时间、空间与人这一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不可分割的。具体而言,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实践只不过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外化;时间、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定,人类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不论是作为对象性的实践客体,还是中介性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工具或手段,都是一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存在,离开时间或者空间,实践活动就变成纯粹的不可捉摸的精神活动。因此,时间、空间、主体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密不可分,有机统一。

2.时间、空间、主体的统一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历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不仅以这一历史实践活动为认识来源,而且它作为人类实践和认识的产物,其发展也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一历史实践活动。因此,作为实践基本要素的时间、空间、主体,从根本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具体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维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是以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时间、主体及其关系的本质性规定为逻辑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从根本上取决于空间、时间、主体之间的内在统一。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而言,就是时空之间的关系。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地域共时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即马克思主义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历时性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上的持续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化要求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化体现,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由空间离不开时间与时间离不开空间这种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而言,就是时空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大众化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取向与目的归宿,成为主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灵魂,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主体与时空的关系决定的。因为时空只不过是主体活动的“舞台”或者场所,是不能离开人的属人的时空,主体不在场的时空是“虚空”,会变得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三化”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也内在地取决于空间、时间、主体三者之间的统一,并且两者相辅相成。时间、空间、主体的内在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机统一提供严密的理论依据,使其不再是简单地价值预设或事实归纳;马克思主义“三化”有机统一为时间、空间、主体的内在统一提供具体的历史形态,使其不再是纯粹地的思辨阐述或逻辑假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5]列 宁.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 鸣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谭献民,秦立春.试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62.

[10]张西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81.

In-depth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Space,Time,Subject”3d of the Organic Unity

CHEN De-xiang

Based on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Marxist development,the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re the inherent dimension of space,time,subject on Marxist development which are organic unified whole not only in Marxist theory development intrinsic requirement,but also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They are unified inner basis on the space,time,subject of the organic unity among themselve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 relationship

陈德祥,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06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关系研究”(10BKS063)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