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多元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9陈冬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校企创新能力科技

陈冬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主阵地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政府重视程度、扶持力度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广东高等职业院校从2000年的32所发展到2010年的76所,占据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总数的65%。尽管如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师资无法跟上发展需要。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四方联动、各司其职,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机制保障,发挥政府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导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围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四方联动办学机制,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1.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一方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另一方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现阶段,产学研合作一般停留在高等学校先有成果,再向企业寻求转化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合作创新体系。为使产学研合作更融洽,政府应在其中起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机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高职院校教师熟悉专业发展趋势及企业技术改造需求,通过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研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好为教学服务;企业弥补了科研能力不足的劣势,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效率,实现赢利目标。通过政府主导的双方对话机制,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互惠双赢”。

2.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

政策部门指导多、指令少,使学校在人员编制、师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规模、就业形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有助于集思广益,形成创新研究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人员编制长期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已束缚了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教师数量的不足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很少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主管部门要调研、制定职业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按标准核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编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全面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3.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激励政策

与职业教育先进的德国、英国等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真正建立起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权利、责任的平衡协调机制,加上毕业生就业难等实际情况,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松散,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德国联邦宪法和各州的法律激励校企双方合作,平衡校企双方的权益,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与合法化,从而建立校企合作一体化运行机制。因此国家要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各级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措施,落实相关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4.制定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职称标准是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驱动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既要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须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纳入高等教育系列,长期有学科教育要求和烙印。要改革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此外,现阶段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必备条件的教师资格条件仍是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同一标准。要完善高职教育教师资格标准,除必要的身体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普通话水平外,还须将具有企业一线经历、具有一定水平的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作为高职教育教师资格条件的重要内容。

二、互惠互利,吸引行业企业融入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产研合作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除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较弱。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加油站”。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1.优势互补,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指依托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立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国家级重点专业,整合相关专业群,配备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发挥产学研优势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该校,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知名塑料企业的教授专家组成。该中心紧密结合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高分子材料加工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区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了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2.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场地大的优势,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方式,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在高等职业院校“安营扎寨”,获得了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老师)和人力资源(学生),尤其是可利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而学校可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训,在提供技术服务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互惠双赢,校企共同发展。

3.互动双赢,共建技术服务机构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走出去”,到企业或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一起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为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和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赢得利润。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熟悉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制度创新,推行学校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改革

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公开招聘、量化考核、拔尖人才工程等在内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营造激励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良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0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6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450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670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276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39项。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与学校锐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1.体现高职特色的“岗位设置方案”

国家推行的岗位设置改革突出以岗定薪。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条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体现了高职特色,岗位条件中既有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课题、论文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又涵盖了技术能手、发明专利、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方案体现业绩与资历相结合的特点,高级岗位重业绩,业绩要求比较高,资历门槛相对低。明确教师在聘期内的科研技术服务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对在聘中考核时无科研技术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戒勉谈话。对在聘期满考核中没有完成科研技术服务任务的教师,将降低其聘用等级。

2.蕴含全工作量的“校内分配方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促管理。校内分配实施方案多维度全面量化教师工作,改革由单一教师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入非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以全工作量来核定教职工的劳动报酬。非教学工作量包括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校企合作工作量和素质教育工作量。要求教师完成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在内的非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不低于20%。教师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规划,阶段性选择完成教学工作量或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甚至在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重的阶段,作为专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动报酬。

3.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准入制度”

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技能,而且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具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技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制度,改变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录用新教师的传统做法,新补充的专业教师从企业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中选拔聘用。为全面提升原有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教师五年内有两年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

4.突出绩效的量化考核标准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激励、注重绩效,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教职工360°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等内容。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在绩效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达30%。获年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必须在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按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设立绩效考核津贴项目,教师的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获得绩效工资多少的重要依据。

5.激励创新的拔尖人才建设工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实际业绩成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校级拔尖人才。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同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良、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科研团队,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研拔尖人才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加快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校企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