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与财政转移支付*

2012-08-15 00:54:40郭德双
关键词:财政区域政府

郭德双

略论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与财政转移支付*

郭德双

(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伴之而生的是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这种失衡又会加剧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优惠的政策也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起到明显的协调作用。

教育;地区差异;财政转移支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教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自主权扩大,教育体制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变成“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形成了在管理体制上由高重心向低重心转变。在这种趋势下,各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加大了各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样,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促 进 经济的发 展[1]。为 避免“马 太 效应”——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恶性循环,政府的财政转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通过增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逐步改善和提高该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在一些大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由于其区域辽阔且国内不同地区常存在着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民族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因此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的初、中级阶段,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一般情况下,国土面积越辽阔、民族种类越多的国家,区域间的发展越不平衡,区域间的差异延续的时间也越长。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在分析了24个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后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收入差别的长期变动趋势呈倒“U”型,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区收入差别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然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种差别趋于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地区间的差别才趋于缩小。我国学者王善迈教授整理威廉逊的《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和莫勒等人所著的《欧共体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这两篇论文的数据后发现,区域间差异的扩大转向缩小的临界收入区间为600~1 200美元,发达国家转折的时间都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差异的变动既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特性,同时又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这里有2种政策设计:1)“锦上添花”政策,指政府给予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以优惠政策,这种政策无疑会导致原有的地区差异加大;2)“雪中送炭”政策,即将优惠政策给予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政策对缩小地区差异是有帮助的。但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设计,最终还是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一般而言,为了在经济发展初期发挥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使其经济先行一步,以便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将一些优惠政策给予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应注意采用一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防止地区间差异的无限扩大,以致造成不必要的社会不安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先行一步的地区的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政府再把优惠的政策转而投向经济落后地区,以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同时,仍应进一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以保证地区发展的相对均衡。

二、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雄厚的财力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坚强后盾,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由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而造成的必然后果[2]。

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主要表现在各级教育入学率的差别,以及教育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别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教育需求规模也较大,需求层次也较高。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强的财政支持能力,故对本地区的教育投入和供给能力也较强。较强的教育供给能力与较强的教育需求能力相适应,必然会给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充足的高质量劳动力队伍,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需求规模小、层次低,但其财政支持的能力往往因此更差,其教育供给能力也更弱,故不能保证其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从而进一步制约其经济的发展。

从国际经验上看,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伴生物往往是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地区间收入差别正处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所提出的长期变动趋势倒“U”型的经济发展前期,也就是差别扩大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以来,极大的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内陆地区小学入学率虽然只比沿海省份略低一些,但中学入学率则明显低于沿海地区[3]。

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一)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将国家和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进行了初次分配之后,根据社会不同人口群体的实际需要,利用公权力杠杆进行再分配,借此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通常情况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流向多是由较高的层次向较低的层次流转,但有时也存在由下向上或同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4]。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解决财政不平衡问题。财政不平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不平衡;另一类是横向不平衡。纵向不平衡是指当一些级次的政府出现财政盈余的同时,另外一些级次的政府却面临财政赤字的现象。横向不平衡则是指在同一级次上的政府(如不同的省)间出现的一些富裕地区的政府出现财政盈余,而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出现财政赤字的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财政转移支付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平衡发展[5]。

众所周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得到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使用这笔经费。而专项转移支付通常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使用方向,并且接收者无权改变其用途,是上级政府常常使用的一种政策目的极强的财政调控手段。我国的政府间用于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它的支付依据主要是根据地区贫困程度的确定。据统计,2010年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74个,农村贫困人口约54%集中在这些贫困县中。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就是上级政府根据下级政府在其所辖地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财政缺口,对下级政府给予的用于教育发展的财政补贴。

(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本森认为,应从考虑下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该地区的学生人数入手才能解决。他认为利用对地方需要和资源的估算,中央政府可以采用3种主要的财政方式之一,将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支持联系在一起。

方式一:基础程序计划。

基础程序是中央政府对一个典型地方的典型学生的教育成本估算的货币数字。它是一个生均值。基础程序的值乘以每一地方的加权注册学生数,就可以得到一组对地方需求的估算。然后,中央政府确定一个“公平的地方贡献率”,并且将这个“公平的地方贡献率”应用到每一个地方政府的地方税基(又称课税基础,是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可分为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前者如土地的亩数、房屋的面积,后者如商品的销售收入金额、个人所得额等)上去。如果在中央政府对地方需要和适当的地方贡献的估算之间有任何确定的差异的话,那么,这个差异就代表了中央政府对一个给定的地方政府的资助。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要确保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能在一个不高于对一个富裕地区所要求的地方税率下提供充足的教育。

方式二:百分比相等。

根据这种方法,中央政府同意分担地方决定的教育预算的成本,采用一个复杂的公式,以这样的方式来分担地方预算,即任何两个以相等地方学校税率征税的地方政府都将得到同样的生均经费。事实上,国家资助使得地方的财政能力均同化,但关于预算规模的决定权留给了地方政府。显然贫困地区预算中国家经费所占的百分比要比富裕地区的高。

方式三:学生总数加权资助。

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灵活的一种方法,即国家在未来的资源上所作出的承诺最少。一个地方政府所分得的为了某一目的由国家拨给的资金比例,等于该地方学生总数占全国加权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份额,加权的权重反映的是诸如学生的年级水平,或一定类型的学生对额外资源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中央政府在确定对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时,采用的是专项拨款的方式。教育专项补贴多是单一目的,如危旧房改造、仪器设备购置等[6]。

综上所述,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样,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优惠的政策也会对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动起到明显的作用。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与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的实证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利用有关数据分析法、文献法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

[3]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 郭德双.简要评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66-68.

[2] 郭德双,童晓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5):68-71.

[4] 张碧琴.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10.

[5] 周世杰.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的差别研究[D]:[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7.

[6] 潘天舒.我国县级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4).

(责任编辑 尹春霞)

View on Regional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and Fiscal Transfer-payment in China

GUO Desh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objective fact,which caus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and eventually increases the unbala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Fiscal transfer-payment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ducational unbalance.Meanwhile,favorable policies will play a coordinating role in narrow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regional difference;fiscal transfer-payment

F812.2

A

1671-7422(2012)04-0048-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4.011

2012-02-14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科“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的区域失衡性及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设计”。

郭德双(1978— ),男,湖北黄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财政区域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2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6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