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与教育管理的思考

2012-08-15 00:46:08赵志强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论文

赵志强

(吉首大学人事处,湖南吉首416000)

一、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培养教学与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是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其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更应重视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能力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着重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培养高校研究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能力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研究生的教学中应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其应用自身所学知识,结合客观情况,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达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科研与实验能力

科学实验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直接因素。当前,一些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对科研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的安排和要求,实施力度不够,评价方案单一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都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科研与实验能力的培养。

4.培养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作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现代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高校研究生完成学业,提供自我竞争能力的需要。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要求与考核等级标准。

5.培养外语与交流能力

外语是走向世界,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工具,是高校研究生必须掌握和熟练应用的一种基本技能。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因为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民族地区高校在制定其培养计划和内容时应有意识的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6.培养公共与社交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社会,作为高素质群体中的高校研究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公共与社交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高校研究生外出调研和开展科学实验,促进学业的顺利完成,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7.培养专业思想和科学事业心

学校及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对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事业责任心的教育,要培养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热爱祖国和人民、树立远大理想、献身科学事业的信念,是研究生学习的动力,是形成良好学风的保证,是研究生自觉刻苦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整个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础。

二、改善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社会实践、成绩考核方式和毕业资格、学位论文与答辩授予等。选择好培养方式与途径事关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学位论文的完成和全面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地位很重要。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分制和学位论文为主体,其中学位论文是大家关注的培养核心,于是难免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要求有所忽视,导致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尽如人意,与全面的、综合的、高素质的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改变重学位论文轻专业知识的培养方式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花费于毕业学位论文的时间超过了研究生学习总时间的一半以上。大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为总时间的二分之一,部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时间仅仅只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其他的时间基本用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过多的花费时间用于学位论文,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较少,社会实践实践较少,甚至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下降,导致研究生综合能力不高,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工作难以开展等。对此,我们应减少学位论文完成的时间,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建议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的总学分至少应达到38-45学分,用1年时间去完成学位论文。

2.改变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提高的培养方式

在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比重很小,甚至有的专业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没有专业技能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部分研究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经验,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偏向于有实践能力的本科甚至专科学生。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改变重理论学习的传统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发挥理论学习的先导作用,也注重实践的升华作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生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此,应认真研究和修订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理论课和教学大纲。

3.改单一导师负责制为导师组负责制的培养方式

单一导师负责制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一般而言,一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一个学生配备二个导师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导师都为同一专业。单一导师负责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方向单一,没有宽广的视野,学科知识面狭窄等。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跨学科、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普遍,单靠导师一个人的力量已不能完全满足对研究生的指导,因此,跨学校、跨学科的导师组的培养方式势在必行,要实行根据导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等实行内部分工协作的组长负责制。

4.实行单独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联合培养相对单独培养而言,可使各高校研究生科研课题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得到协调和解决,从而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同时,院所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更应变传统的单独培养模式为单独与联合相结合的新模式,加强与各高校的交流与联系,注重优势学科的互补和资源的利用,这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优化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研究生培养过程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的过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靠科学管理来控制。因此,如何优化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有特色的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以培养质量为中心,提高管理内涵

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必须紧紧抓住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培养方式和途径,促进教学和其它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不仅要提高研究生的业务质量,更要注意研究生的政治质量。

2.优化招生管理,确保研究生入学质量

质量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生源的素质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近几年虽然报考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生源质量则相对在下降。因此,必须注重招生环节,以录取高素质的研究生:第一,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扩大高质量生源;第二,坚持根据供给能力进行招生,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第三,不断制定和完善招生制度,使招生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3.完善管理机制,激发与增强内部活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培养工作中实行淘汰制——中期筛选制,调动导师、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不同研究生学科专业在发展中根据社会需要建立主动适应机制与自我调节机制,以期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需要来设置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向,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研究生。

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研究工作,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发挥好研究生部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提高全体人员自身素质,提倡奉献精神、协作意识,同时,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研究。

4.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质量

围绕着出高质量科研论文这个目标优化教学管理,由五大环节构成较严谨的管理模式,即民族地区高校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知识的学习、科研基本能力培养、论文工作计划和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的落实。

在三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致可分为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个阶段和基础知识学习与科研工作实践两类内容。但无论是阶段划分还是内容的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就是民族地区高校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学习阶段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组织管理中,应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管理作为优化管理的两项主要因素,在论文工作阶段和科研工作实践过程中,应抓住科研基本能力培养、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这三个主要环节,作为本阶段优化管理的中心内容。

学科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及培养措施,还对基础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论文工作计划作了指导性规定,也是这些工作组织实施的依据性文件。优化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处理好民族地区高校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二级学科专业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各二级学科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规范并优化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体现各专业培养特色。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保证科研质量的基础,对科研论文的研究深度的实际价值有直接的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基础知识学习起保证作用,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原则,注意从整体上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保证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科研基本能力是完成科研计划,保证研究科学性与正确性的基本因素,这方面的教学管理需要一些定量化的指标,如发表论文、撰写读书报告等等。

论文工作计划确定了论文工作的内容和程序,是完成论文的必要的依据文件。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是落实论文工作计划是否按期按质完成的必要工作,对论文按时高质量完成起到促进作用。这方面的教学管理需要集体、公开,按计划实施,以保证质量。

[1]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

[2]陆剑雄.徐黛岩,规范管理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74-77.

[3]尹飞飞.民族地区研究生学位与培养发展现状及对策 [J].成都民族地区院学报,2001,106(3):22-24.[2].

[4]高扬.民族地区高校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 [J].山西师大民族地区高校院学报,2000,15(2):22-25.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