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其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1]。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和影响。笔者是做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经常接触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态度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许会泛化,乃至影响他们终生。
大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8岁上下,经过一年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达到法定的成人年龄,但成熟是心理和生理并行的,只是生理年龄迈入成人门槛,心理年龄不能跟不上,一些大学生幼稚、依赖、不成熟主要源于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2]。大学以前,处处事事都由父母来包办,到了大学需要独自面对时,难免头脑空白,手足无措。大学生成人化程度不高是高等教育之前父母、老师没有教育他们如何成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基于其教育特点的自由化程度,更没有老师告诉他们已经成人,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也不知道长大后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
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3],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经多次教导大三学生如何去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如无人指导,这些大学生的确做得令人不甚满意。例如200多人的班级中,有些同学打电话,接通后就直奔主题,忽略了基本的问好和自我介绍。再则,如果连待人接物这些基本行为常识都不具备,那么这些同学对于今后的求职、面试、答辩等社交礼仪方面更是令人堪忧,所以参加招聘会时有些拙劣表现也不难理解。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也许一些教育家认为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父母从生活的点滴实践中教会孩子的,但假使父母教育缺位,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弥补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学生却大有人在。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语叫过度开发[4],这个词用到大学生身上也是较合适的,因为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曾遭受过“过度开发”。在升学压力下,为了高考甚至是中招拿到好成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精神、情感基本全部都浇注到了应试中去,这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抵触和逃避学习,再加上有的老师教育失当,灌输了劳苦一阵、幸福一生的错误理念,更使得广大未成年人对摆脱高中生活,追求所谓自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渴望。调查显示:无论这个学生将来是不是好学生,能不能把学习状态调整过来,至少80%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一年级的定位是先休息一下。不少学生把大学视为安逸、放松之场所,中学时期的强烈进取心不见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强了。
同学之情、同窗之谊本应是一种至纯至洁的感情,但如今个别大学生同班4年竟然不知道大多数同学的姓名,甚至出现见面不认识的情况。是因为该同学太内向,还是教育对象的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结果归因就不言而喻。另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没有牺牲精神,过于个人主义,不愿为他人、为班级做出贡献,这种极端非社会化的倾向,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现实严重相悖,或许也正是这类惟我独尊思想观念的秉承,才造成今日多数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大家孤僻孤立、彼此戒心,自然会产生陌生感。
这是个横贯大学始终的问题,从开始大学生活之日起到毕业时的前一天,有数不清的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对自身和专业方向的求索之中。自身定位不明确可以理解,认识自我比关心别人更具有挑战性,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但专业方向不明确,最主要的责任只能在于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和积极的探寻。或许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等待父母、老师帮他们策划,给他们解释,但是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失去其自主探索人生和把握人生的机遇。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要走的人生路途也不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涉及到学涯规划的事情,最好的选择便是自己动手,否则追悔莫及。我们唯一可以弥补的是拿时间换空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与国外的同龄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存在一些差异。这除了跟饮食习惯差别有关以外,还跟我国“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青少年往往没有长时间独立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阅历看上去就难免稚嫩青涩。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笔者觉得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为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其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条件。放眼整个社会,父母含辛茹苦,给孩子打造高一等生活的实例应该比比皆是。父母打着伞,背着包,还要抱着会走路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的拳拳爱意会换来子慈仁孝的结果吗?或许不尽然。这种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的教育和扶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教的目的是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我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往往与社会现实不相符,甚至大相径庭。比如社会上分配的原则是同工同酬,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而在家里,家长经常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奢求。其实不妨试试让这些未成年人用劳动来换取薪金奖励的方式,尽量与社会接轨,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有劳才有得的正确观念,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有关如何理财的知识。另外,社会讲求公平竞争,比拼的是实力,但在“老人疼爱孙子”的家庭氛围里,相信的大多数是眼泪,什么事情一哭一闹万事大吉,流泪好像比其他任何谋生手段都管用。这就给了孩子很大的错觉,其实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竞争一样的竞争状态,才能让他们迈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感和茫然。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主动规范自己行为最为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延长这种促动力的时限,而不是用传统儒教中的父父子子思想,严格管理甚至体罚孩子,掳夺孩子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轻易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而且从心理学上讲,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有助于增强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因此,掌握主动权的父母要重视自己的言行,要把孩子放在与成年人平等的位置中去看待,做到公平公正,宽容仁爱。对中小学生,笔者个人建议以管理约束为主,用符合广大社会人群的正确原则规范他们的行为,矫正其错误并民主管理,对其讲明道理;对于大学生,建议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是给予其无条件的关注和鼓励。
当代社会的儿童,其生活普遍负担过重,除了上课以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补习班中,例如书法班、舞蹈班、乐器班等等,这种做法虽不乏成功教育子女的事例,而且在某些方面契合了儿童自我兴趣的发展,但是万事皆有度,当这种行为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甚至成为不负责任家长们的攀比筹码时,不得不说受害最大的是这些本应享受美好童年的儿童。孩子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期,太大的负荷会使孩子的身心扭曲变形,试想如果您的孩子整日背着大书包戴着近视镜奔波在学校、培训机构之间,是否令人心痛。学习知识的黄金期是在身心成熟以后,在校大学生本是学习的主力,为什么他们很多人如此懈怠,恐怕跟童年、少年的美好时光背剥夺不无关系。
当然,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足,生存能力不强除了受到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以外,还来自于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环境的封闭和单一[5]。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是奠基性、全方位性的教育,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与学校的大众化教育相比,只有在家庭里面,父母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父母有量身定做、点滴指导孩子的时间、空间,教育孩子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做人,在孩子可塑性较强的时候,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增强其环境适应性,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准确定位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是指人类家庭教育行为对于人类家庭、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的生命性价值或意义。针对人类家庭教育重要性的问题可一分为二,分为家庭教育对家庭的重要性——内在重要性和对家庭外的重要性——外在重要性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家庭教育是体现人类对后代生命之爱的行为。家庭教育一般是由与孩子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来实施,因为在父母亲的生命和心灵中,就怀着对子女的生命性关爱,父母亲通过家庭教育,以高尚的人格去有效地感化子女,使基本的道德素质在言传身教中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自己的爱得以实现,所以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之说,父母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营养”。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观要求父母不墨守成规,不理想强加,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是实现后代独立生存的行为。在家庭教育的初期,儿女不得不在物质上完全依赖父母,而在依附父母生存和完全自立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个时期为父母提供了对儿女因材施教、量身定做、点滴指导的时间、空间,家庭教育教会了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是教会孩子学会独立生存的第一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自己独立生活,此时的父母应着重教育孩子的社会化能力,教育孩子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做人,从而实现后代的独立生存。
最后,家庭教育是实现人的多层次精神追求的行为。即是说在完成培养一个独立人之后,家庭教育还要面临如何培养一个“有用人”的问题,例如中国古代的《三字经》中就有“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说法,彰显出家庭教育内容和层次的丰富性。[6]但是随着家庭教育向知识化、专业化以及技术化方向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质疑父母教育子女的天赋权利,他们基本抹杀了素质差的父母对自己儿女的教育权利。然而,家庭教育权是父母生存的一项生命权,具有惟一性、不可剥夺性,如在法律比较完善的美国,随着家庭中心理论的发展,有关家庭参与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也逐步精细化,如1975年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条例(94-142公法)要求“确保家长参与有关自己孩子的决策并规定有关儿童教育安置以及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的任何评估都应以书面报告形式告知家长并征得其同意”。简言之,家长拥有了解特殊教育过程中所有步骤的权利。[6]
首先,家庭教育会对教育整体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的内在重要性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其对个人形成最初的本质所产生的影响,而个人的成长显然不能脱离外界环境的作用,这正如我们常说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建构一个人的内因,而群体教育将面对一个人的外因。[7]因此,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家庭教育对后代良好的初步塑造,一个人就会变成不能教、不可教的人,群体教育因而无从开展。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系统大厦的基石。正如马斯格雷夫所述,“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8]。
其次,家庭教育对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将产生影响。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了群体教育对一个人影响的是否有效,决定了一个人一辈子是否能从动物人向精神人和向社会人的转变,决定了一个人在讲精神的人类社会中是否将有所作为。
最后,从更深远的角度讲,家庭教育也会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家庭教育关注的核心是人的个体的灵魂建造问题,家庭成为塑造灵魂、引导精神发展的首要场所,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源与流的关系。
总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能取代的。通过剖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得不说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的确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协调性、社会角色定位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而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9]。所以,还原家庭教育的正确定位必然会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得到缓解,甚至是得以解决。
[1]郑洁,税伟.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2-134.
[2]黄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77-178.
[3]王雪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64-65.
[4]鲁春莲.关于过度教育的反思[J].美中公共管理,2005,2(11):35-37.
[5]许敏.大学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67-68.
[6]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7]刘明,邓赐平.解读教育的家庭中心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3,(3):26-29.
[8]马斯格雷夫.稳定与变化[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85.
[9]刘瑞明.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