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校园:国外高校的做法与启示

2012-08-15 00:50郝秀芬李秀梅陈文敏吴翔宇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能源校园绿色

郝秀芬 李秀梅 陈文敏 吴翔宇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2.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

建设低碳校园:国外高校的做法与启示

郝秀芬1李秀梅1陈文敏1吴翔宇2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2.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

全球气侯变暖、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造成的各种灾难性后果,给生存于21世纪的我们以时代性思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校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低碳校园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以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科学理论为其理论依据。纵观国外高校低碳校园的建设,他们的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成功做法,既引起我们许多的思考,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低碳校园;国外高校;做法与启示

建设低碳校园、倡导健康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在当前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借鉴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做法,分析我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现状,研究我国高校提出建设低碳校园的涵义与依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校情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全面推进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科学发展。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涵义与依据

低碳校园,泛指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校内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以高校各项活动为载体,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和谐校园为基础;以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核心。最终实现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高校自身和社会提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帮助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进而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开展的低碳校园建设,涉及到指导思想、目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和减排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建设低碳校园包含着三种依据的组合:坚实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行为依据:

一是理论依据。首先,环境经济学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支撑。环境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性质是研究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利用;其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其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其学科特点: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因此,认识和理解环境经济学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等基本理论,就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坚持节能减排,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和理解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增强我们建设低碳校园的自觉性。

其次,能源经济学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基石。能源经济学是指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的内部替代和外部替代;能源的国际贸易等。[1]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我们要建设低碳校园,同样离不开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最后,遵循生态学的自然规律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法则。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在谈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深刻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可见,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低碳校园,既能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生态意识;又会使广大师生在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中,对大自然怀有崇尚、敬畏之心,认真处理好“生物或生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使低碳校园建设的过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二是现实依据。当今世界,由于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全球气侯变暖而出现的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退化、粮食短缺、生态失衡六大基本问题日趋严重。[3]它威胁到人类环境的安全健康,造成了资源及生态灾难、经济灾难和社会灾难。科学资料已经证实,在过去100年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平均气温、海平面都上升了一定幅度。科学家、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气侯变化带来的广泛影响。[4]比如,大气污染给我们造成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洪水、干旱造成粮食欠收或绝收;地震海啸、沙尘暴、龙卷风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暖冬或高温造成用电高峰等等。在这样生存环境严峻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必然会受到现实或潜在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三是行为依据。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还没有“习惯成自然”,自觉养成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尤其在环保意识和节约观念上最容易当成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对“常流水”、“常明灯”视而不见。如,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5年对45所高校的能耗和水消费的数据统计测算得知,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人均年能耗0.775吨标准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32倍。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生均降低15%,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人口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5]可见,全国各高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浪费能源、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是多么严重!纠正或根治这种奢侈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风气,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正气,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新理念,更加凸显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政策与做法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是世界的需要。对抗全球变暖,从根本上大幅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各国共同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心。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知名学府先后开展了建设低碳校园的活动,他们符合实际的政策和做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美国的“绿色大学”。美国的大学在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致关重要的领军作用。大学校园中的环境保护理念非常流行,师生与校方管理层对于环保事业非常关注并身体力行。全美有400所高校签署协议保证所在学校达到碳平衡。2008年5月,美国标列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十所最绿色的大学名单。这些学校都有各自的绿色校园行动计划,组织师生通过各种竞赛和宣传活动参加低碳校园的建设。[6]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低碳战略管理MBA”专业。这个大学于1967年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入环境科学专业,在生物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方面拥有卓越的研究成果。2009年1月,为培养更多的全球低碳管理人才,为各国低碳转型做好准备,该大学设立第一个“低碳战略管理MBA”专业。40多年来,东安格利亚大学一直积极推进校园低碳建设。比如,教学楼都是从低碳节能的角度,采用先进的通风、采暖、保温、供热、制冷原理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绿色建筑。[7]东安格利亚大学在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提高师生的节能意识、树立低碳理念放在第一位。而后通过应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通过有效使用各种机器设备,辅之于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

——瑞典的“生态学校”。瑞典是世界上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并付诸实施的发达国家之一。全国大约有1000所以上的生态学校,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于推动“生态学校计划”都有较高的热情。政府正式发布了《绿色学校奖条例》,制定《绿色学校奖指导手册》,开始了“绿色学校奖”计划的实施。[8]

——加州大学伯克利克分校。他们在低碳校园建设上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如,把低碳校园作为一个长久的目标;在管理层面建立低碳校园执行小组,并落实到各个学院。他们计划在2014年将温室气体排放还原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碳排放水平比1990年低80%,最终实现校园CO2的“零排放”。[9]

三、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思考与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研究。在制定和完善我们的方针、政策,加快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

第一,要提升师生低碳节能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不仅限于校方领导层有低碳节能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员工中广泛传播低碳理念。日本东京大学有师生员工13000人,每年大约排放136000T二氧化碳,为了达到减排目标,东京大学制定了行动框架,要求每个师生员工从日常生活做起,自觉为节能减排少开汽车、多爬楼梯,为照明设备安装人体传感器,使用高效能日光灯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国的不少高校里也正逐渐形成。从211高校到省属重点院校以及一般院校,向广大师生员工传播、灌输低碳理念,不断进行低碳节能行为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立足校园、放眼世界,积极参加世界性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利用节假日进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公益宣传等等,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师生和周边群众都知道保护环境、低碳节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每个人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和低碳节能的小事做好,祖国的明天将会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第二,要制定低碳校园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国外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照章办事、依法办事。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行动计划。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大学的优势,以建设低碳校园的示范作用,推动校园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0]我国不少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也陆续出台了符合国情、校情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如,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提出用“绿色教育”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动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11]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使建设低碳校园的工作能够依法、有序的推进。

第三,要降低直接排放的CO2量,保障校园内部的碳汇。建设低碳校园,一个直观的概念就是减少CO2的排放,节约能源并寻求和开发可利用的新能源。如,河北师范大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原生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市政污水热量供热和制冷,仅冬天供暖一项就节约经费800万元。全校浴室采用太阳能的“空气源热泵”设备节能、节电,降低了消耗;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被称为“零排放大楼”,主要是因为通过内部系统:太阳能点灯、雨水冲厕、地热取暖,整座大楼在运作过程中没有任何废气排放,自然界的能量被运用的恰到好处。据测算未来25年,该大楼可节约448.9吨煤和减少1081.8吨碳排放。[12]同时保护校园内的绿色环境,规避因校园建设对绿地的侵占。因为美化好环境既能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又能增进健康。一棵松树一个夏天能向空中排出142吨水分,使周围200米的气温下降3至4度,空气湿度增加15%-20%;树木是氧气制造厂,一亩阔叶林一天吸收二氧化碳90千克、排出氧气50千克。若师生人均拥有10平方米树木,就能自动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使之保持平衡,保持空气新鲜。[13]校园里大量的“零排放”和绿色、绿地,调节产生二氧化碳及氧气形成的碳汇,必将使大学校园里更加欣欣向荣,显现出求知向上的勃勃生机。

第四,要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的力度,与社会资源共享。低碳校园的建设首先是一个低碳技术创新与利用问题。2009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低碳能源三校联盟。因为美国、中国和欧盟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三所著名的学校联合起来,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能源的国际合作起到一定的引领和推进作用。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对那些想在低碳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进行新能源教育,帮助他们打下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他们学习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因为在解决现实的能源问题时,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好的政策环境。他们还有一个学生能源协会,共有约1700名成员,很多学生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能源问题的许多有效方法。[14]目前联盟设在清华的研究室确立了6个主要合作领域,包括洁净煤技术,建筑节能、城镇规划、工业节能与可持续交通,生物质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技术,智能电网,能源政策与能源规划。[15]清华等三所名校低碳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引领全球先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必定使全社会共享资源、共建美好家园。

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无论哪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国外大学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比如,耶鲁大学鼓励在校大学生创办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们进行这种研究不仅使学校受益,而且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领导力。哥本哈根大学组织学生研究“环保型光源房屋”项目等。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低碳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积极培养低碳技术人才,鼓励学生发起低碳技术研究和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废物再利用等。[16]这些名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反映出建设低碳校园人才培养是关键;也反映了建设低碳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建设低碳校园的征途上,需要我们高校每个师生担当起节能减排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做建设低碳校园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

[1]孙桂娟等主编.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0.(74-75)

[2]马恩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3-386)

[3]王新.沈欣军主编.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社.2009.15.(15)

[4](邢继俊等.低碳经济报告[M]电子工业出 社.2010.7.1-2)(002)

[5]施建军.以绿色校园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6]孙桂娟等主编.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254)

[7]孙桂娟等主编.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249)

[8]孙桂娟等主编.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253)

[9]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

[10][11]陈冬林.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两大基石[J].求索,2008(6)

[12]李慧敏.地球是烫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144-145)

[13]李慧敏.地球是烫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151)

[14]程曦等.引领全球先进低碳技术发展方向.新清华.2009.11.20.

[15]清华大学与剑桥大学.MIT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11.16.

[16]文尚.研究型大学国际联盟校长年会北大热议可持续发展校园.北京大学.2010.4.

G64

A

1009-6981(2012)01-0082-04

2011-10-14

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基金课题(课题编号:W2010Z03)

郝秀芬(1954-),女,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何洪澜]

猜你喜欢
能源校园绿色
绿色低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