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文铜 李方华
(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735000)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以北方为主,通过建立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引进了专用品种,优化了配套栽培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商品马铃薯,发挥了地方优势,建立了支柱产业,优化了种植结构,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增加了农民收入,已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
随着蔬菜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酒泉市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年播种面积9333.3hm2左右,已经成为我市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经过引进、示范、筛选,我市已经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质马铃薯品种,通过对生长发育特性、栽培条件、管理措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其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从而进行规模化生产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马铃薯适宜冷凉气候,通过休眠的块茎在5~7℃时萌芽,但缓慢。长期低温使幼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芽基部形成极短的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小薯或直接由芽眼处长出子薯;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超过30℃幼芽不易萌发。茎叶生长适宜温度在10~20℃,气温在25℃以上时块茎停止生长,造成茎叶徒长。马铃薯不耐霜冻,气温在0~1℃时幼苗就会受冻。马铃薯需水多、抗旱能力强,尤其表现在发芽初期最为明显。
3.1.1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排灌便利、通气性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种植,前茬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佳。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晒垡,纳雨蓄水,秋季耙耱保墒,冬季镇压保墒,早春顶凌辗地提墒。马铃薯属须根系,根系的形成对土壤要求十分严格,需要土温适宜、通风良好的土壤环境。深耕细耙筑高垄,垄宽65cm、垄高20cm,要求垄体顺直,上需下实,土粒细碎。
3.1.2 品种选择 选用生育期短、生长快、产量高的鲜食型品种,如春薯4号、紫花851、荷兰15等;加工型品种有大西洋等。应用脱毒种薯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适时播种和规范种植是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基础,因此应在4月中旬播种,并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65~75cm、窄行20~25cm,株距应保持在40cm左右。
在选择种薯时,应剔除遭受冻害、烂种、有病虫害、受伤、萎蔫的种薯,选用无虫蛀、薯块整齐、薯皮光滑、皮色新鲜的种子。种薯选择好后,应放在晒场上摊开晒种2~3d或用50mg/kg硫酸铜溶液浸泡种薯10min,杀灭其表面病菌。
马铃薯具有顶端优势,顶芽萌发早,生长势强,切快时要尽量带顶芽纵切,切块大小以30g左右为宜。切块时要每人准备两把刀,切到有病的种薯时除将病薯剔除外,还将切具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75%酒精消毒灭菌,防止病菌通过刀具传染。
以施有机肥为主,一般每公顷施优质腐熟农家肥 4.55t、复合肥 450kg、尿素 150~180kg。 为防治地下害虫,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水稀释拌入底肥中或施入穴内或沟中。现薯期结合中耕培土每公顷追施磷酸二铵150kg、尿素123kg。
3.5.1 中耕培土 前期以促为主,培育壮苗,中期以控为主,防止徒长,后期以防为主,防止发生病虫害。中期为促进养分向薯地转移,应在盛花期喷施1~2次膨大素。在苗高10cm时进行中耕松土、锄草。整个生育期应中耕锄草,确保田间无杂草,从而达到高产效果。结合中耕浅培土,培土高达5cm左右,现蕾期可高培土,培土高度15cm。在薯块生长后期应培土,以免块茎露出土面,影响品质。
马铃薯常见病害有早晚疫病、环腐病、青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前采用药剂防治。(1)早晚疫病:以防为主,可选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1∶1∶150~200 波尔多液隔 7~10d 喷施防治,连续 2~3次。(2)环腐病:可采用无病种薯播种、切刀消毒等方法防治。(3)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可选用2.5%功夫乳油2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4)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等发生严重的地块,播种时每公顷可用50%辛硫鳞2.25kg拌细土225~300kg顺沟撒施进行防治。
3.7.1 采收 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继而达到枯黄,地下块茎达到生理成熟状态,应立即收获,正常年份在8月末、9月上旬收完。
3.7.2 贮藏 贮藏时可清除病烂薯和有伤口的种薯,贮藏窖用生石灰、5%福尔马林消毒。入窖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伤,数量不要超过窖容积的2/3。贮藏期间,前期晾窑散热、中期保温防冻、后期勤检查防病,窖温保持在1~3℃,注意通风。
(1)通过应用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缓解了马铃薯品质退化问题,品质不断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劳动力,经济效益显著。(2)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关键是选择种薯,栽培管理、病虫害危害等也可导致马铃薯品质和产量下降。(3)马铃薯的适应性强,喜欢阴凉的环境条件,在全国各地栽培广泛,应选择适宜种薯并做好种薯处理。(4)随着马铃薯的广泛栽培,人们在有关栽培技术和环节方面掌握得不好,从而影响马铃薯的质量,为此制定此方案使马铃薯的栽培技术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