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衍明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沧州 061001)
以推进城市化建设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许衍明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沧州 06100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解决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最现实问题,解决二元经济转换这个新世纪的最大难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城市化,显得尤为重要。
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城市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的部分。理论上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第二,农业劳动力剩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剩余;第三,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看,在投入与产出关系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即使把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也不会影响农业发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庞大的农业人口成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在当今社会更是备受瞩目。我国现在有40%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仅占GDP的1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存在着大量的剩余现象。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内部,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过多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导致农业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整个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会延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但是,由于长期实行二元分割、城乡两制的治理结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缓慢,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偏高,更加严重的是在农业部门中就业的人口几乎是这一比重的4倍,这样的经济与就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农民必定是贫困的。
和谐社会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工业化、城市化,还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不仅有现代的都市,还要有和谐的乡村。只有乡村和谐、城市和谐以及城乡良性互动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也是我们真正想实现的和谐社会。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困难,显然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已进入21世纪富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呈现出由工业化、信息化而逐步引起区域性的城市化的互动现象,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机械的进步,而机械的进步必然会引发工业中机械对劳动者的替代,从而提高城市中的失业率,同时也就会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后找到工作的概率。虽然城市化带来了较高的失业率,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距仍然对农村劳动者具有一种天然的、不可替代的吸引。所以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后很少会有返回到农村的,也就导致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缺乏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推动,发展会出现迟缓[3]。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窘境,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内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我国整体教育投入水平低,投入总量在使用上严重失衡,政府间财力格局与义务教育事权和责任不对称,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为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要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上的事权和责任,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短缺的瓶颈,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向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并建立长效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综合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职业技能培训任务非常艰巨,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能匮乏的问题。一方面要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将产业链条中劳动密集的部分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将大批农民工培养成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从而帮助更多农民工顺利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转型。
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个人储蓄或积累等社会保障体系,使没有农用土地的农民有可靠的生活来源,逐步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由现在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过渡到统一的、开放的户籍制度。取消现行“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方法,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以职业和居住地为标准确立户籍。
由于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由户籍所在地管理,导致很多外出打工且常年不回家的青壮年农民工的生育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因此,必须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对常年外出打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从由原来的流出地管理为主转向由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
虽然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放在非农产业上,但农业内部转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我国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调整其内部结构,可以实现农业劳动力内部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办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有部分农村已经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而这种城市化进程不是农村独自可以完成的,必须有城市的协同才能完成。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在理论上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人口增长,也促进物质、信息、能量在城乡之间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果量高质低会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拉动作用,但城市拉力不足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而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因此,城市化发展快慢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致使目前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的速度,通过圈地扩大城市地域和城市人口数量,而忽略城市本身的接纳程度以及转移人口自身的特殊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互错位,而且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不协调的问题更加突出,并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城市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建设城市集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其作用机制为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建设各区域的城市群。反之,通过城市集群的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工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把农村城市化放在农民的出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未来这个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农村城市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同步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个经济发展的最大结构性矛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最现实问题,解决二元经济转换这个新世纪的最大难题。我们就会发现,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大力推进惠及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城市化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才预示着真正的国家城市化。
[1] [美]托达罗.经济发展[M].陶文达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 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的市町村合并及其对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08(5):40.
[3] 刘静,张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研究[J].唐都学刊,2010(5):26.
[4] 关帼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分析[Z].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马香普)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Workforce
XU Yan-ming
(Cangzhou Normal Univ ersity,061001,Cang zhou,Hebei,China)
To solve the local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 farmers'continued income growth is the most realistic problem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work.To solve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new century.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surplus labor force;dual economy;urbanization
F323.6
A
1008-3782(2012)03-0070-03
2012-07-10
许衍明(1956-),男,河北沧州市人,沧州师范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