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晓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试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评介社会思潮的原则与切入点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
孙宜晓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清浊激荡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在高校流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产生强烈的冲击,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称《原理》)课教学中正确把握评介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切入点是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关键。将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原理》课教学评介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并以学派为线索探析《原理》课教学评介社会思潮的切入点,以积极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原则;切入点
随着我国日渐宽松文化氛围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所导致的深层次利益的震荡,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高校铺展开来,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话语权产生强烈冲击,为此,胡锦涛同志向全党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1]33身系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由于政治敏锐性差、社会历练少、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成熟以及富有激情和批判的个性,必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首要锁定和争夺的对象,致使当前校园充斥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接受与认同的空间产生严重的挤压。如何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成为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理论性最强的核心课程,能否在《原理》课中积极有效地回应,尤其是从哲学层面驳倒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我国竞相涌现,理论界就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展开积极的探讨,主要围绕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与应对策略、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特点等维度深入研究,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微观领域研究不足。学界重点分析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盛行的原因及其应对机制,侧重于宏观领域的探索,但微观规制的研究非常欠缺。积极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根本落脚点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引导,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几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加以批判和引导,就教学原则、内容、手段、方法、教师的职业素养等视角进行微观研究,才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和应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根本之道,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不足。
其次,课堂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评析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成强挑战的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思潮的能力,是当前应对社会思潮冲击的首要环节。但在目前《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漠视甚至回避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即使在《原理》课教学中论及社会思潮,但往往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点评或武断地宣判某种社会思潮是正确、片面或错误的,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导致《原理》课对社会思潮分析的理论性不强,与现实的契合度不高,马克思主义由于缺乏积极的认同而存在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
最后,针对性不强。学界关于当代社会思潮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成果颇多,尽管很多学者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过多的宽泛的探讨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一方面,没有具体细化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教学该如何积极应对和引领社会思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必然会弱化回应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力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具体社会思潮研究的针对性不强。社会思潮包括对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挑战和弱挑战、正确与错误的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重点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产生严重干扰的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只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针对性地穿插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评析,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思潮的挑战。
当代社会思潮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了有效减少错误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在《原理》课教学中分析社会思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现实的“指示器”或“风向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穿插社会思潮的内容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穿插社会思潮要与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保持一致,教学过程评介社会思潮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困惑和错乱,使学生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教学中教师切莫投学生所好,一味地列举各种流行的社会思潮,而不去作深入的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会成为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的讲堂。所以,方向性原则是《原理》课教学评析社会思潮的首要原则。
2.针对性原则。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高校相互竞争、激荡,其间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也有消极、错误的社会思潮滋生。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相互交融与对峙的态势,由于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学科设置与跨学科教学的困境,要求在《原理》课教学中对社会思潮的评介不可能面面俱全,对校园流行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严重干扰的思潮进行针对性研究,如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以及与现实的各种现象相结合,使学生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现象、本质,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3.总体性原则。《原理》课教学中评析社会思潮的总体性原则主要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总体性的观点,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为全面剖析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一个总体性的理论视野。二是对社会思潮的剖析坚持总体性的视角。通常我们按照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区分为经济思潮、文化思潮、政治思潮等,但每种社会思潮在试图扩散自己的话语权的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政治意图,“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阶级、阶层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集中表现。它常常关系着一个阶级、阶层的根本和全局。”[2]62所以,《原理》课教学不仅要分析社会思潮的经济主张、哲学观点和价值取向,更要分析其背后真实的政治诉求,以免被其表层的话语所迷惑和误导。
4.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原理》课教学的软肋在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两张皮”现象,过多空洞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则遭受学生的质疑,马克思主义对学生的有用性何在?校园流行的许多社会思潮通过介入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大学生也往往在寻求解决困惑的出路时而被各种社会思潮所俘获。所以,《原理》课教学中分析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时,不仅理论上驳倒其荒谬性,更要结合实际解决学生的困惑和促进个人的发展,积极介入各种社会思潮所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就业、住房、两极分化、民主等问题,在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合理解答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说服力。为此,《原理》课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的《六个为什么》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将科学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原理》课教学不仅要正面学习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如果能就教学内容准确找到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必定会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现主要以学派为线索,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几种影响较大的错误社会思潮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切入点。
1.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且对《原理》课教学产生较大冲击的社会思潮,从其理论主张角度可以从以下维度切入分析:第一,哲学上,新自由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分析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假设的虚假性和唯心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新自由主义宣扬作为制衡党和政府的“第四权利”——新闻媒体应当超越狭隘的阶级性,可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具有的阶级性分析其荒谬性。第二,经济理论上,新自由主义极力否定公有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强调私有化、自由化,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行讲解,揭示新自由主义服务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事实,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推行经济全球一体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三,政治和文化领域,可以结合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容,分析新自由主义企图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本质;文化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容,分析新自由主义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主张。
2.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由于苏东巨变和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角度穿插剖析。第一,历史观方面,民主社会主义把伦理道德的要求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联系起来,认为资本主义违背了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等人类理性,社会主义不是奠定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必然性之上,而是这些抽象的人类理性的实现,可以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剖析这种伦理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特征。此外,由于民主社会主义把自由、平等、公正等伦理道德加以抽象化、普遍化、永恒化,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辩证法的内容,分析民主社会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第二,政治上,关于国家职能,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议会制来为工人阶级解放服务,可以用马克思关于国家的本质及其职能的论述,分析民主社会主义否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的职能,以及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暴力统治职能分离开的错误。此外,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阶级观点和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反对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内的任何专政,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进行批驳。社会主义特征方面,反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上力推私有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体领域的领导地位,否认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重点运用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特征分析民主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改良主义和假社会主义的本质。
3.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大的冲击。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思潮,而且关涉到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政治问题。其主要主张是“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3]为了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主张,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课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分析:第一,从哲学的思维方式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否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伟大成就,可以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这种非此即彼、全盘否定或以点概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奉行唯心主义历史观,用历史事件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偶然性否定历史规律及其客观性,通过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主义历史观,但这种历史选择论不是奠定在客观历史规律和历史事实之上,否认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以主观的价值作为评判、裁剪和重释历史标准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夸大了人的理性、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进程,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
4.普世价值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企图在价值观上寻求人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成为研究的热点,西方一些学者借此试图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加以普及推广。普世价值论在我国也颇有市场,在国内鼓吹西方的民主、人道主义等价值观念,对思想政治不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严重干扰。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普世价值论的荒谬性。
第一,普世价值违背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普遍价值,不过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价值观,如果将这种具体的价值观看作是凌驾于一切民族之上绝对的、无差别的普适性价值,那就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结合辩证法中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与各种具体的价值相脱离,并逐渐成为一种被架空了的干瘪的抽象价值。第二,普世价值与价值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相冲突。普世价值追求超越时空和各个民族之上的普适性价值,这背离了价值的主体性、具体性和历史性的原则。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中的不同主体由于具有不同的需要,必然导致价值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特征。此外,普世价值还表现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特征。普世价值论的无根性主要表现在鼓吹者无法真正解释清楚普世价值的真正来源,不敢坦言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现,而是先验地假定某种抽象的价值是普世价值,然后根据“是”与“应当”的逻辑对现实的价值观进行评判,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圈圈点点、横加指责,表现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第三,普世价值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价值的内涵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推动而不断变更,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念也不断更迭,没有永恒不变的普适性价值,不同时代的经济关系会赋予不同的价值观以新的涵义。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无非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并维护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制,它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历史性的范畴。
5.极端个人主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拓展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极端个人主义开始在我国大行其道。它将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绝对化,彻底否定社会和他者的价值,在价值的实现途径上,甚至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社会和他人不过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极端个人主义不仅思想上会造成个体价值观选择上的迷失与错乱,更甚者会成为政治演变的工具,“极端个人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它从价值观上为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元化、文化上的全盘西化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并在对社会上造就个人主义者作为演变的‘内应力量’”。[2]391因此,批判极端个人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在《原理》课教学中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个人主义的经济根源和资本主义的性质。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在人的思想观念领域的极端反映,“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看,还是从道德基本原则层面上看,严格来说,个人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脑’和‘心’。”[4]187它是为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相对立。第二,用矛盾分析法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极端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既要重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要充分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但两者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集体利益处于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兼顾个人的合法利益,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文化帝国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对这些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思潮应是《原理》课分析的重点。同时还有一些政治性较弱,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严重侵蚀的社会思潮也不能忽视,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拜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评介社会思潮的原则和切入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社会的稳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所以,如何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当代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是当前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4]夏伟东,李颖.论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642.41
A
2095-0683(2012)04-0169-04
2011-1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710054);201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76)
孙宜晓(1980-),男,安徽五河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