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及引导策略

2012-08-15 00:53李如涛
关键词:博客网民政治

李如涛,唐 玉

(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党政办;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所,浙江 杭州310015)

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及引导策略

李如涛1,唐 玉2

(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党政办;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所,浙江 杭州310015)

从网络论坛、博客到微博,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使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趋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新颖。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培养了青年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青年政治行为失范,引发青年非理性政治参与。因此,应当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加以合理引导,为青年营造良好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异军突起,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一种活动,网络政治参与往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因而日益受到政府、专家和广大网民的密切关注,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青年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时代,青年参与政治生活变得更为便捷,只要点击鼠标,足不出户即可参与或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由于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和文化层次,年轻的网民们普遍对于公共事务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也有很高的参与质量。但由于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都难以保证青年所获信息的客观、公正,容易引发青年非理性政治参与,造成青年政治态度畸形和政治行为失范。因此,研究网络传媒对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厘清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趋势,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数突破5亿,达到5.13亿,其中30岁以下人数占到58.2%,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力军,他们更乐于对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有多种途径,比如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等等,而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途径则主要有三种:网络论坛、博客及微博。

(一)网络论坛: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

网络论坛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天然具有公共话语空间的特质,因而成为青年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对网络政治参与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年作为网民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参与热情较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而容易引起媒体、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甚至直接获得政府高层的重视和采纳。网络论坛,已经成为民间智慧的重要集散地和保障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有利平台。“据光明日报的调查显示,有91.1%的网民使用过网络论坛,其中29.8%的人经常在各种网络论坛中参与讨论;网络论坛中的所谓‘灌水者’(灌水也是表达政治意愿的方式之一)以20-39岁的青年网民为主;大专及本科学历的网民更热衷于通过论坛参与国计民生和热点事件的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网民。”[2]

(二)博客:网络问政的先驱

2006年被称为“博客元年”。在这一年,博客开始成为继网络论坛以后,青年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随着两会博客走红,“网络问政”这一新鲜词汇进入网民眼球,领导人上网答疑解惑、网民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网上政治持续升温。两会代表赶在两会前,纷纷开出个人博客,通过博客收集意见和征集议案提案,与网民保持沟通。作为新鲜事物,博客问政,风光无限,吸引着追求新潮流,又关心政治生活的青年人。在博客盛行的几年时间里,青年群体占据着主力位置,成为众多名博的忠实拥簇者和参与者。通过博客这一载体,一方面,让领导人和代表委员们实现了与普通网民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满足了青年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政治诉求,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微博:公共领域的新媒体

在博客盛行四年后,微博这一公共领域的新媒体开始流行,并有超过博客的趋势。尤其近两年,微博以其显著的特点而呈现“井喷”式增长,政务微博、商务微博、官员微博大量涌现。以至于网络问题研究专家再次以元年的方式,将2010年命名为“微博元年”。根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国政务微博总数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年初增长776.58%。如此高的增长率,充分说明微博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开始重视微博这一载体。《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大幅下滑: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博客/个人空间从64.4%降至62.1%。[1]回顾近两年全国一些热点事件,大多都是通过微博率先发布,并一度成为舆论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

微博问政,体现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作为目前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微博之所以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当年“追博客”一样,微博作为新鲜事物,自然为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所热衷。二是手机网络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三是与网络论坛、博客不同,微博发送字数仅有140个字,属于短小型言论空间,但恰恰由于短小精悍,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水分”,让真知灼见浮出水面。四是微博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微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对象,实现即时转发和在线互动。最重要的是,网络论坛和博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一些敏感信息,过滤无关内容。微博则不能自动筛选、过滤掉所关注对象的信息。应当说,“微博让有知识的公民以恰当的非制度性方式毫无保留和阻拦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根据公民诉求和权力范围对利益进行整合和回应。”[3]

二、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利与弊

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逐时尚潮流的青年人来说,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1.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广大网民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尤其是青年人参与的积极性相比其他群体更高。如前些年的“黑砖窑”、“华南虎”、“钉子户”、“躲猫猫”等事件,网民在论坛BBS帖子上的见解非常具有思考深度和理性层次,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推动了政府部门及时正确的介入干预,使事件有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及时倾听和吸纳民意,向公众传达政治信息。201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加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完善举报网站法规制度建设,健全举报网站受理机制及线索运用和反馈制度,为公民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利提供便捷畅通的渠道。”[4]政府在网络曝光和网络反腐方面日益采取支持的态度,使得网络曝光和网络反腐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激励更多网民参与进来。马克·波斯特认为:“网络民主意味着出现了一种可能性,这就是用笛卡尔空间(Cartesian Space)表达的传统的集会或政治领域可能在网络空间(Cyber space)中得到扩展和加强。”[5]212网络政治参与极大拓展了民主的含义和领域,强化了公民的民主意识,使参与者可以切实体验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在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政治文化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渠道和媒介,概括起来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社会组织,等等。其中媒介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与以往传统媒介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并塑造着全新的政治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政治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并且获取政治参与知识和能力,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政治人的转变。

3.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作为被赋予厚望的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转变和引导,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公民意识相对匮乏,而臣民意识早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政治意识之中。刘泽华认为:“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和通过的过程。”[6]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开放,这种转变已经呈现,并不可逆转。网络政治的兴起,青年参与网络政治积极性不断提高,必然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进而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的全新的一代青年。

(二)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1.容易造成青年政治行为失范。一方面,网民的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的开放、自由、匿名、虚拟等特质的冲击下,日益变得淡薄和模糊,另一方面,虚拟空间的复杂性使法律对它的规范变得更为困难,由此带来了言论空间的极大张扬和网络交往的极度放纵化。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垃圾信息成灾、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恶搞、色情信息横流等等,都是典型表现。“互联网言论自由超市和‘把关人’的缺席,给不负责任的言论发表提供了条件,虚假言论、道德失范行为大量出现,人们认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参与行为。”[7]173网络文化的此种现状,使得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青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时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很容易造成青年政治行为失范。

2.容易引发青年非理性政治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但是,由于青年网民整体理性不足,网络讨论中消极参与者与泄私愤者不在少数,以“人肉搜索”为典型内容的网络暴力时有发生,给网络空间民主理性的政治参与带来不良影响。美国学者桑斯坦指出,网络上的圈内传播极容易造成网民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8]47,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极端化的情绪表达使得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三、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策略

(一)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

政府是引导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政治的主体,政府引导舆论不再依靠以往的行政权力,而是立足于政府的权威、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政府议程设置亦即政府传播,是政府行为与传播行为的结合,是公共管理与信息传播的交叉,更是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扩展。政府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引导舆论走向,向公众传达正确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危及公共安全,减少负面影响。具体而论,一是要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比如积极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开通政务博客、官方微博等,向社会及时发布政府的声音,与青年网民形成有效互动,用事实、理性和公开,努力成为青年网民的“意见领袖”。二是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如美国政治学者兰斯·班尼特所说:“在当今时代,处理媒体关系,已经从原来的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驾驭的一门艺术,变成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把握的一门科学。”[9]尤其是在微博盛行的今天,140字的“微信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一字一句如何表述都应当仔细考量。因此,新闻发言人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通过专业的新闻人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网民。

(二)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舆论主动权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离不开技术支持。从最早的网络论坛、博客,再到如今的微博,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推动了青年网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网络兴起的最初状态,网民上网大多采用电脑加网线,且由于价格昂贵,网速较慢,多数在网吧上网,客观上限制了网民上网的时间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资费的下降,电脑进入普通家庭,进一步刺激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近些年,手机网民数量增速惊人,2009年甚至高达98.5%。虽然随后两年增速有所下滑,但随着智能手机更为友好和便捷的上网体验,以及上网资费的进一步下调,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上网工具。青年是智能手机的绝对拥簇者,以智能手机苹果为例,其用户群超过80%以上都是年轻人。智能手机上网速度更快、更便捷,可以实现信息的在线传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由于媒体报道往往追求眼球效应,青年网民热衷“围观”和转发,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要远远大于正面信息。因此,我们应当主动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发布相关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抢占舆论制高点。

(三)重视青年网民,吸纳合理诉求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在39岁以下的占81.3%,青年占据了网民的绝大多数。因此,谁重视网络,谁重视青年的合理诉求,谁将赢得未来。一方面,要鼓励和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并通过推动网络立法进程,加强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培养青年的网络民主意识和基本素养,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制度化、合法化、理性化,以此推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步入理性、法治轨道。另一方面,政府要基于青年网民的合理政治诉求,建立一种互动的“吸纳——反馈”机制,让青年网民就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并获得积极的尊重和反馈。这一机制的建立,必将大大抵消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化解因矛盾与冲突而产生的种种误解,最终实现良性互动。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2012-01-16].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2]光明日报调研组.互联网调研:谁在上网 网络冲击力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5-27.

[3]陈潭,王烂辉.微博问政与公共政治 [J].人民论坛,2011(34).

[4]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N].中国新闻网,2010-12-29.

[5]Mark Poster.“Cyber democracy: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Virtual Politics:Identity& Community in Cyberspace[C].ed.by David Holm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

[6]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J].炎黄春秋,2009(4).

[7]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 [M].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D432.6

A

2095-0683(2012)04-0058-04

2012-04-25

2011年度浙江省青年研究会青年工作研究课题最终成果

李如涛(1982-),男,山东郯城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助理研究员;唐玉(1980-),女,四川都江堰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博客网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博客天下
有感“网民节”
博客相册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