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英
(太原市中心医院集团第三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
中药调剂是中药汤剂制备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的优劣。中药调剂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重点探讨了中药调剂管理和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中医处方有两种不规范现象:第一,书写潦草,简化药名,甚至使用别名。第二,忽略脚注,未注明炒制、烊化、先煎、后下等。一直以来,中药调剂人员的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在中药调剂工作中不能严格审方,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只是照单配药,看不清时甚至随意乱猜,严重影响了中药汤剂的临床效果。
在医界有这样的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的“量”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1]。医生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质和病情等确定处方剂量。在中药配伍中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一药物剂量不同功效各异[2]。有的方剂中,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就会发生变化,如《伤寒论》中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以及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和枳实煎熬而成,但是其功效却因用量比例而大异。再如红花养血,但是量大就会出现破血作用。柴胡,小量具有升阳举陷的功能,中量具有疏肝解郁的效果,大量可以和解退热。因此,药量对于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调配人员没有严格按照配方上药量称量,而是一次性称量每味药的总量后进行估分,甚者以手代称。还有某些毒性中药如马钱子,量小没有明显的功效,量过大则容易导致中毒。
中药饮片种类繁多而且不易保管,很容易出现腐烂、变质、虫蛀以及泛油等现象。一些地道药材供不应求,甚至断档脱销。劣药甚至假药直接降低了临床疗效甚者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有不法商家用芸苔子冒充菟丝子,用广钱草、风寒草等来代替金钱草,用岩豆藤来代替鸡血藤等,用浸泡盐水来增加炮甲片的重量等。另外,中药炮制有水制、火制以及水火共制等方法。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炮制的药材其功效也各不相同。商家为谋利减化程序甚至投机取巧,以获得好的品相。
中药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采收季节、加工方法、存储以及产地等因素。强化综合治理,从合法渠道购进中药饮片,并且做好质量验收工作,严格禁止伪劣品进入企业和市场。
规范医师的处方行为,开具的处方应严格使用《药典》以及炮制规范中的正名正字,保证处方术语以及脚注的完整性。有条件的医院,应建设医院信息化系统,利用电子处方或者是打印纸质处方,有效避免错别字现象。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精神,明晰中药调剂工作的各项事宜,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在中药调剂中,调剂人员要熟练掌握中药配伍禁忌歌诀,例如“妊娠禁忌”、“十八反”等,还要验核处方剂量、配伍等。在称量过程中必须遵守中药饮片调剂原则:“等量递减,逐剂复戥”[3]。医疗用毒性药物应有专用处方,且需要医师签字[4],严格审方之后,才能按照处方进行配药。
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国药典中的特殊药品处理规定进行操作,然后单独包装。其中,有毒饮片、矿物类以及动物角甲类饮片等,必须注明先煎和煎煮时间;对于气味芳香、容易挥发且不适宜久煎的饮片,必须注明后下和后下时间;对于含有绒毛质以及花粉类的饮片,必须注明包煎;贵重药类饮片,必要时应注明另煎以及煎煮时间;对于量少的贵重粉末,必须注明冲服。临方炮制时,种子果实类一定要捣碎,有利于其有效成分的煎出[5]。
在中药调剂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情况,还有一些读音相似的情况等,为了避免出现错误,需要按照药典的药名来规范处方。例如:豆蔻可以分为肉豆蔻和草豆蔻,前者是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而后者却是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肉豆蔻辛温,能温中行气,治疗因为寒凝气滞导致的脘腹胀痛,同时涩肠止泻,可以治疗因为脾肾虚寒导致的久泻久痢等。草豆蔻燥湿行气,可以治疗寒湿所致的脘腹胀满冷痛等。调配时应注意区别。
中药的煎煮方法与中药性状以及功效有关,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因此,在发药之前一定要告知患者药物的煎煮方法,解表类药物武火快煎,补益类药物则温火久煎。中药药性与功能主治不同,服用的方法与时间也不同,药师应根据处方书写要求做详细讲解以及药学服务[6]。一般情况下汤剂应温服,解表药应该偏热服。另外,按照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药理性质去选择服药时间,滋补药应在饭前服用,健胃药以及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应在饭后服用,驱虫药以及泻下药应空腹服用,安神药应在睡前服用。在服药期间应注意相关的饮食禁忌。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每日1剂,煎煮2次,分服。中药调剂人员认真检查核对处方,并向患者或家属耐心嘱咐相关的用药事宜。
综上所述,中药调剂工作对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调配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从整体上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同时,在中药调配工作中,一定要遵循相关要求,实现中药调配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证中药调配的质量,发挥临床效力。
[1]宋金泉,梁贞杰.中药处方调剂的体会[J].海峡药学,2010,22(7):136-139.
[2]靳庆霞,王明喜.中药调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光明中医,2007,22(9):121-124.
[3]姜建伟,芦柏震.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新近出现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5):42-45.
[4]马丽君,王会丽.唐山市中医医院2004-2006年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中患者情况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5):87-89.
[5]王 燕,王 倩,彭俊芬,等.中药调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110-112.
[6]陈 霞.中药调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管理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