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洪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不是独立的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其中营养因素、化学因素、内分泌代谢因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引起脂肪肝。其表现轻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呈现病情凶猛趋势。多数脂肪肝患者并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是因健康体检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时才发现,一般的患者等到感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有疲劳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才引起重视。体征上无特异性,多数患者体形肥胖,只有部分患者轻度肝大,发展到肝硬化时,便可出现蜘蛛痣、门静脉高压等肝硬化的体征。笔者将2003 年1 月—2011 年10 月收治的95 例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浅谈体会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 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58 例,女38例; 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9 ~57 岁,平均49.1 岁; 伴高血压44 例,血脂异常者69 例,肝功能异常者79 例,合并糖尿病30 例,肥胖者58 例,嗜酒者48 例; 病程2 ~7 年。本组患者中乏力者24 例,上腹部或肝区胀满隐痛者25 例,肝脾肿大者47 例。西医诊断符合《当代肝胆疾病治疗学》脂肪肝诊断标准[1]和《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胁痛的诊断标准[2]。均排除药物性脂肪肝和妊娠性脂肪肝。
1.2 诊断 肥胖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明显增高; 营养不良引起的脂肪肝,可见血浆蛋白血症,并且血脂、血糖正常,部分患者有下降趋势。发生脂肪肝时,血清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和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 呈轻中度增高,y-谷氨酰转移酶(y-GT) 、ALP 和总胆汁酸增高,磺溴酞钠(BSP) 或吲哚青绿(ICG) 呈滞留趋势滞留。肝功能轻度或中度异常,血脂增高,总胆固醇(TC) >6mmol/L,三酰甘油(TG) >1.65mmol/L。B 超提示: 肝肿大,肝声波衰减。故通过B 超和CT 检查,再并结合临床,诊断脂肪肝并非难事。如果需要进一步判断脂肪肝或者肝纤维化等,进行肝组织活检是最佳选择方法。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血脂不很高的脂肪肝患者,治疗上可不用降脂药物。伴高脂血症并且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先应戒酒,原则上需应用降脂药物。肥胖症或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脂血症,同时患有冠心病者,在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及治疗原发病2 个月后,检查血脂,如果仍持续异常者(血浆胆固醇>6.46mmol/L 或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三酰甘油>2.26mmol/L) 给予相应的降脂药物,但必须是对肝脏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原发性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的患者,在各项治疗基础上,可酌情应用降血脂类药物,但需要监测肝功能指标和减少药量,可选用联合保护肝脏的药物,并在肝损害得到良好纠正后进行降血脂治疗。
1.3.2 饮食调理 目前,脂肪肝的饮食调理被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所认同,合理的饮食调理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措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和标准,指导患者多摄入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膳食,力争促进肝内脂肪的消退。为达到控制血糖和血脂的目的,可进食高纤维类的食物,增加饱腹之感。多摄入玉米、粗麦、糙米、硬果,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豆类、香菇、猴头,忌食煎炸食品。多食海带、木耳、鸭梨,忌用动物油; 植物油的总量不超过20g。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要合理饮水,成人每日需饮水约2000ml,老年人约1500ml,肥胖者每日饮水量需2500ml 左右,平均每2h 摄入500ml; 要饮白开水、矿泉水及清淡的茶水等,切不可饮用一些饮料、牛奶、咖啡等。营养过剩型脂肪肝患者,要在饭前20min 左右饮水,事先降低食欲、减少进食总量,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TC、TG 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B 超提示肝脏形态恢复,肝内小血管显示清晰; 显效: 症状体质量明显好转,TC 下降>20%,TG 下降>40%,肝功能ALT 下降>60%,AST 下降>50%,B 超肝脏后缘回声衰减减轻,肝内小血管显示尚清; 有效: 症状体征好转,TC 下降10% ~20%,TG 下降20% ~40%,ALT 下降40% ~60%,AST 下降30% ~50%,B 超肝脏后缘回声衰减减轻,肝内小血管显示;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本组96 例脂肪肝患者中,临床治愈19 例,显效27 例,有效35 例,无效14 例,总有效率为84.4%。
脂肪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在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数可超过约5%,在超过标准体质量的肥胖人群中,该病发生率可达40% ~50%左右,且集中在30 ~55 岁的男性。脂肪肝如能及时诊治是可以逆转的,临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发展为肝硬化。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3]。笔者在临床上对脂肪肝的诊断,运用过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4],随着影像技术在乡镇医院的开展,笔者到上层医院进修学习后,掌握了CT、MRI 及超声显像应用技术,取代了经肝穿刺活检的临床诊断方法[5]。肝脏穿刺活检会有较大的创伤性,因此笔者主要采用B 超和CT 诊断脂肪肝。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精确筛选脂肪肝,避免对肝脏的损伤,且诊断率较高[6]。临床上B 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的优点。早期发现脂肪性肝的最佳方法是定期给高危人群作肝脏B 超的检查。总之,有脂肪肝潜在危险因素者,应定期作肝脏B 超等影像学检查,及时治疗。
1 叶维法,钟振义. 当代肝胆疾病治疗学[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7.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3 (1) : 56.
3 范建高. 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肝[J] . 山东医药,2003,10(43) : 25.
4 王少真,徐延光,史亚男.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逆转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 (5) : 729.
5 陶荣辉. 糖尿病与脂肪肝的诊治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 (2) : 37.
6 林雄.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46 例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 (1)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