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峰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但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机安全生产也暴露出诸多不安全因素。如何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是摆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比较突出的事故隐患主要有三。
(一)“黑车非驾”现象严重。所谓“黑车”是指无牌、报废、拼改装等的农业机械;“非驾”是指驾驶农业机械的人没有驾驶操作证。主要表现在农机“三率”水平低。农机“黑车非驾”是引发各类农机事故的首要隐患。近几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农机专项整顿等措施,使农机“三率”连年上升,但到目前为止,“黑车非驾”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以日照为例,近三年,日照市农机“三率”每年以6个百分点的增幅增长,目前农机 “三率”分别为42.2%、37.9%、39%,仍有半数以上的拖拉机处于失控状态。
产生农机“黑车非驾”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农机监管人员不足,编制与监管对象比例不匹配。近几年,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而农机监管人员却严重不足。日照市农业机械的保有量是234109台,在编的农机管理人员仅有57人,平均一人要监管4107台车。农业机械的特点是面广、用途多、作业场地不集中,增加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仅靠现有的执法力量很难根治“黑车非驾”。二是农机法律法规宣传不够。社会对农机安全监管的认知度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是从事农田作业的机手普遍认为买机械是当“牛”用的,不需要挂牌办证。三是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薄弱。乡镇及村级农机监管网络是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机管理站不是被撤销合并,就是转向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不再以农机管理为主。村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更加薄弱,多数村没有农机安全协管人员。四是对“黑车非驾”查处不力。对在道路上行驶的农业机械缺少动态监管。
(二)农机技术状况差,带病作业现象普遍。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由于参加安全知识培训时间较短,缺乏农机保养维护知识,使用不规范,农机使用年限或零部件达到使用极限而不及时报废或更换,只注重经济收入,追求“多拉快跑”,而忽视了农机安全生产。主要反映在安全设施不齐全,农业机械保养维护不及时,由小“病”养成大“病”;不按时参加年度检验,致使潜在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
(三)农机违法超速超载与客货混装现象突出。有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私自加大发动机驱动三角皮带轮、加高、加长拖斗等。超速超载不仅会加速机械磨损,还会引发故障和轮胎爆胎等险情。有的农机驾驶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甚至无视拖拉机禁止载人的法律规定,客货混装。特别是节假日和农闲季节,很多边远农村的客运不便利,利用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载人走亲访友的现象增多,加上山区道路路况不好,极易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一)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建议政府增加农机监理工作人员编制,并将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保障财政资金投入,配备先进技术设备,改善办公和交通条件,以保障农机监理人员更好地履行农机安全监管职责。
(二)加大对农机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一是向各级领导宣传。争取将农机“三率”水平及专项治理活动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形成“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向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宣传。开展联合执法,创造良好执法环境,杜绝农机“黑车非驾”现象。三是向广大农机手宣传。提高其法制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促其充分认识“黑车非驾”等违章现象的危害,自觉接受农机部门的监管。
(三)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完善乡镇农机管理站和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机制,充分发挥其地熟人熟、了解情况等优势,从源头上把农机“黑车非驾”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搞好农机事故案例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舆论工具,刊载一些农机事故典型案例,使广大驾驶员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五)优化农机技术状态,解决带病作业问题。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严格检验程序和标准,改变过去只求数量不重视质量的错误做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检测技术设备,改变过去安全技术检验主要靠“眼看、耳听、手摸”的落后手段,不断提高农机监管技术水平。对未经检验或达不到检验标准的机械不准其从事农机作业。
(六)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动态监管农业机械。对超载、客货混装或私自拼装改装农业机械的,除按规定处罚外,还要强制其卸下超载部分或强制拆除私自拼改装部分,对驾驶人员和搭乘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达到有效遏制超载、客货混装和私自拼装改装机械的目的。
(七)制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报废标准和报废补贴政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落后、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从根本上消除农机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