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正向专业大户和农业园区流转,新一轮的土地规模经营方式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新形势下基层农机推广体制必须创新,以更好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普遍编制少,无业务经费,影响正常的业务开展。以莱城区所辖的十三个乡镇农机站为例,人员隶属当地政府,编制17人,“三定”方案落实不到位,人员调动频繁,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交叉任职兼职严重,人员以政府中心工作为主,农机推广业务兼职或见缝插针完成。二是乡镇农机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文化、业务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推广人员编制少,流动大,业务经费无保障,业务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机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队伍。建议:一是增加机构编制,县级由现在的2人增加到5~7人,基层农机站由现在的 1~2人, 增加到 2~4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足额发放。二是搞活机制,完善推广体系。在用人制度上可实行全员聘用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既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又能激励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部机制。抓好定期培训和在职教育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管理体制。为确保业务人员一心一意开展工作,建议乡镇(街道办)农机人员由县级农机部门归口管理,这既能保证农机队伍的稳定,又能保证开展业务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加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一是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基层农机信息网站。县级农机部门负责农业机械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任务,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免费提供信息服务,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合的信息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感性认识是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有效途径,立竿见影的机具作业效果,能极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三是
加大对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可采取国家补贴、企业赞助、财政支持等办法多渠道解决。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必须有自主支配的试验机具,作为样机进行试验、示范。新机具推广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不能转嫁给农民,县级推广机构承担风险责无旁贷。应在购置机具的同时,协调解决好库房配套、建设用地、机具维修、保养等基本费用。在新机具推广中,应根据农民的认识程度,采取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也可采取机具租赁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利用率,逐步走以机养机的路子,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四)建立农机大市场。目前,农机生产资料市场以民营为主,进货渠道复杂,质量无法保证。自由散乱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机事业发展。建议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机大市场,为农机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实现规范管理,有序经营。
(五)强化部门之间关联业务的整体效应。一是实行农口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农机与农艺及相关业务的协调问题。二是成立农机作业协会。由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牵头,协会以农机大户为龙头,以农机联合体为基础,带动广大农机户踊跃参加,旨在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行业亮点和服务功能,使机具拥有者成为农民快速致富的带头人,实现农机推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