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评鉴及对策

2012-08-15 00:42付国琦
山东农机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机科技

付国琦

近年来,泰安市农机科技工作以实施农机化科技示范工程为契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强力开展农机化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成效显著

1.科技研究开发步伐加快。针对全市农业生产发展特点,泰安市农机部门从农机化科技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入手,对农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在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花生薯类种植收获机械、饲料粉碎设备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通过转化已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现实生产力。如肥城畜丰公司最新研制的免耕播种机获得国家专利,其系列产品获得国家星火计划成果金质奖、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市农机局研制的9ZF多功能铡草粉碎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专利产品,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06年宁阳县承担的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 “花生生产机械化项目”,获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和省农机化科技创新二等奖;2007年申报的市科技发展攻关项目 《保护性耕作免耕精播机研究与开发》获得立项。近五年来,全市共取得国家、省、市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30多项,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问题。

2.科技推广领域不断拓展。根据泰安市农业种植特点和环境条件,农机部门采取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精心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机和农艺的密切结合,加快了农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如2003年,泰山区在承担的农业部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项目中,重点推广了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节水灌溉技术;2004年承担了省财政重点支农项目玉米、花生生产机械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推广了玉米联合收获、花生覆膜播种与挖掘收获技术;2005年承担了“泰安市农机科技兴粮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重点装备了粮食生产新机械,实施了土壤深翻、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小麦玉米精量播种等农机化新技术,促进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创新、集成和配套应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推广各种新型农机具2万多台,实施农机化新技术十几项。

3.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强劲。为进一步引导和推进农机化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该市农机部门针对全市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全市建立了 66处县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了430个农机化科技示范乡镇、村、户;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彰显了农机化科技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4.企业科技创新方兴未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泰安市一批农机科技型企业正脱颖而出,如肥城畜丰、山东宁联、新泰金源等。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农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开发、研制农业生产中急需的玉米与薯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施肥复式播种、饲草饲料加工、田园管理、植树挖坑等农业机械,实现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与推广应用的对接,加快了新型农机具开发和成果转化速度。

5.科技人才培训效果突出。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应用。该市开展了农机化科技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市局成立了农机化重点技术宣讲团,各县市区成立了宣讲分团,市级主要负责技术骨干和师资培训,县级重点培训乡村干部、农机大户和示范户。2006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机科技宣讲培训班100多次,培训基层干部、农民、机手近10万人次,提高了农机管理、技术人员指导农机化科技示范的素质,强化了机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依托各县市区农机化学校和技术推广站,以10大农机化新技术为重点,组织技术人员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广泛宣讲,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市各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普遍经受了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调整维修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了各类农业机械在优质、高效、低耗的技术状态下安全生产;各级农机部门在关键农时季节,通过召开农机化科技现场演示会、展示会、观摩会,将各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演示给基层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农机户等,积极向受众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强化了人们的科技推广意识,为农机科技示范工作顺利开展打牢了思想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农机化科技创新项目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实力的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项目和经费条块分割,科研团队缺少农机化生产一线的推广部门和基层技术人员参与,科研成果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机化科技创新缺乏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科研设备陈旧、技术试验研究深度不够、公益性科技培训与推广职能削弱,许多农机化科技单位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放缓了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同时,农机化新技术作业补贴难以实施,机手效益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动力。

3.科研机制亟待优化。农机化科研单位多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分配、奖惩等依然沿用传统模式,科研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单位科技人员工作乏力。部分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素质、水平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项目少,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缺少技术培训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严重影响农机化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1.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科研开发能力与效率。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分配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机科技岗位的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二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要对基层推广体系的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拿出可操作的改革方案。主动与编办、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保证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

2.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要遵循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用实践造就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政策吸引人。在实践中培养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要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广大农机科技人员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3.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立项制度,尽量做到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听取科技人员、生产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做到课题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二是建立联合协作机制。推进跨地区、跨单位、跨学科的产、学、研、推大协作,促进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三是建立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四是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抓好项目实施的跟踪检查、分析研究,随时监督项目实施情况,要以生产实践和市场应用的实际效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存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农机科研单位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改善农机化科研条件,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示范推广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

5.强化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农机科技、管理人员进修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加强省内外农机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的创新。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机科技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