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沈海刚
1.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机具过多,农机化服务领域小,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效能的发挥。当前,我国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多为小型机械,对农业提质增效作用不明显,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向生产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2.推广手段落后,新技术难以普及。农机技术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近些年,由于乡镇机构的改革,大部分乡镇农机站撤并到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或综合站,多数综合站只保留一名农机人员,仅能应付统计之类的事务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服务工作。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职能被弱化,难以承担农机推广培训服务。同时,基层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新老断代等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
3.农业机械化投入少。一是农民收入不平衡,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由于农民的购买力相对较弱,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再加之汽、柴油价格不断上涨,农机养护使用支出等费用,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限制了农民群众购置农机的积极性,致使新机具推广缓慢,超期服役机具更新困难。二是国家财政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不足,在各项农业专项资金中,农机事业所占比例少。
4.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及发展要求。一是不能适应农机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如今,农机市场已经完全放开,农民不再是被动接受新机具和新技术,而是根据自己的适用和需求来选购农机。二是农机推广内容落后于新形势。长期以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或产后粗加工机械化,而忽略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注重粮食作物机械化,而忽视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和林果茶叶机械化;只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而忽略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1.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积极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农机推广机构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及时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示范让广大农民了解新技术,新农具的效果、作用,增强推广工作的吸引力,引起全社会对农机推广事业的关注。
2.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机推广要根据本地农机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机化朝着装备结构优化、作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看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创造条件,推动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
3.加强培训,提高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和新技术培训,安排农机推广人员脱岗学习、进修和外出考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能力。二是采取借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借用高级专家教授为本地农机推广服务,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队伍素质。三是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4.积极创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技术推广平台。结合示范、培训、推广等农机发展环节,全面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二是要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
加强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工作,对于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当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农机化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