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敏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阳朔山水的格式塔审美研究
邓敏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之上发展而来,文章根据格式塔心理美学中“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的审美意向,在阳朔“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之美之上,探讨阳朔山水的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和谐之美。
格式塔心理学;阳朔山水;审美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基本含义为“形式,形状”,意指有机而连贯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知觉心理学领域,即用大量经典的实验来揭示眼睛如何自然地把一系列经验感觉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模型,其基本出发点是,整体不能用部分之和去理解;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在20世纪上半期格式塔心理学同文艺学相结合,催生出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当中,“格式塔”指的不再只是视觉上单纯、静止的形状,而是着重于事物各部分组织成的整体性效果,这种效果是经过人的感知活动实现的,它要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因此,“格式塔”又被译作“完形”,同人的感知活动紧密相连,经由这一桥梁,人把外部世界的形式及动力结构内化为个人的感知,其指出的美学现象即“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1]。
(一)阳朔概况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是阳朔山水的真实写照。以风景秀丽著称的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距离桂林市约65公里,属桂林市管辖。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 (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2]。
(二)阳朔旅游概况
阳朔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人称“山青、水秀、峰奇、洞巧”,堪称天下四绝。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阳朔风光更是以独特其独特山水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有150多位外国元首到过阳朔,游客数量逐年递增。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漓江到达阳朔,并在中途访问了兴坪赵氏渔村,考察了渔村的古建筑,阳朔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三)阳朔山水概况
据有关资料说明,早在距今3.7亿至3.5亿年间,桂林阳朔一带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积了巨厚的石灰质。尔后,由于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这时石灰质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数百、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又在地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这些可溶性岩石几经风雨、流水的侵蚀、切割和溶蚀而逐步产生溶沟、溶漕、石芽、石林,发展成石丘、落水洞、漏斗和洼地等,而后历经漫长的年累月变而最后才形成今日大面积分布的峰林谷地。约在距今三百万年前,由于地壳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以及古地下河的干涸,又形成了现今不同标高的多层溶洞,其间多采多姿的石笋、钟乳石琳琅满目,成为一座座“大自然艺术之宫”[3]。这些奇峰、巧洞加上由于岩溶地貌河床造成河水碧绿清澈的河流作陪衬,相得益彰,成了一个藏芳隐秀、山青水绿人间佳境,古往今来,遐迩闻名,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誉。可见山水之美、之奇。阳朔的山奇丽俊秀,阳朔的水气象万千,山与水的交融,宏伟而又博大的气势,含蓄而又深长的意趣,形成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阳朔之美,美不过阡陌纵横,屋宇错落的“世外桃源””,这里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意境;阳朔之奇,奇不过水平如镜的燕子湖,这里有青山如黛的自然山水和错落的良田村舍。阳朔之静,静不过西街,西街是属于夜的,那里是小资的天堂,露天的桌子和秋风中一杯浓香四溢的南山咖啡,就是全部的生活。
(一)阳朔山水的基本形状
格式塔”其基本含义为“形式,形状”。阳朔山水以其“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他们流连于阳朔的清山秀水之中,享受着美的感受。这些构成了阳朔山水之美的基本形状[4]。
1.山清
阳朔属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有奇特的山峰2万多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穿插着农田、阡陌、溪流、水面和村庄,自然山水空间充满灵气。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山多是翠绿的石山,山上的植物多是常绿植物。漓江两岸随处可见奇特的美石、奇洞,在阳朔码头,“碧莲峰下泊行舟”,映入眼帘的便是碧莲峰了。碧莲峰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玉芙蓉,又似一对倒开绽放的并蒂莲。乘坐竹筏在碧莲峰下闲游,仿佛漫游在莲瓣之中,可以拥有“碧莲峰里住人家”的家庭温暖;可以观赏白沙渔火鸬鹚捕鱼的本领;可以享受东岭朝霞的沐浴;可以笑看小猫捕鼠的憨厚神情;可以在垂钓中寻觅严光当年隐居富春江的悠闲自得……。
2.水秀
阳朔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自然景点110多处,其中漓江流经阳朔县境56公里,两岸奇峰林立、岸边翠竹丛丛,奇峰和翠竹倒影在澄碧江面上,形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长卷。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春到阳朔游览漓江,江水清澈,倒影无数,顺流而下,可谓“几程漓江曲,万点桂山尖”,“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3.洞奇、石美
阳朔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莲花岩在阳朔县兴坪镇东北6千米的白山底村东侧。岩体如瓶,内宽外窄,岩口狭小,已开发供游览部分长481米,岩内乳石遍布,形态万千,已命名景点百余处。主要有:莲塘奇观,水面飘浮着大大小小108块如荷叶的云盆,盆中满盛天然穴珠,又称溶洞珍珠,大小、形状、颜色与莲实同。仙莲倒挂,进口处簇簇乳石,如片片莲瓣,像一朵硕大的莲花,高悬洞顶,华丽夺目。为阳朔岩洞的一大奇观。
(二)阳朔山水的格式塔之美
“格式塔”又被译作“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所指出的美学现象即“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阳朔山水之美不仅在它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更在于它的整体、和谐之美,在于阳朔山水给旅游者的心灵的感受和收获,在于“天人合一”。
1.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由来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抱有特殊的情怀,或者说与大自然有着异乎寻常的“亲合性”或“亲和力”(affinity)。究其本质,这首先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关。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庇护所或养育者,而人是自然界的“立心”者或协助者。特别是从孔子提出悦山乐水的“仁智说”和庄子推崇“逍遥游”的生存方式以来,名士优游、恣情山水与吟咏风物几乎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社会时尚[5]。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可谓最早的自然美理论,最早将自然纳入到审美活动中来体认的学说,是对自然美深层意蕴的认识,是对自然美的自觉追求。孔子是将山水纳入到人的观念系统、社会系统,尤其是伦理道德系统中来体认时,山水才具有审美价值和欣赏意义。山水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山水体现出人的某种伦理道德特征。人从山水身上反窥自身,观赏到山水能象征人的某种品质精神,从而才能愉悦人的心性,给人带来精神享受。“乐山”“乐水”自然就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形式了。在这种审美现象中,必然产生出自然美与自然美意识。
2.阳朔山水的格式塔之美
作为自然物的山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乐”,并非是因为它具有自然物质性,而是因为它在与人的关系中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属性,能满足人的某种要求,因而才具有价值。当它与审美主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时,山水就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自然物质而存在的山水了,而是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待的山水,作为自然美来对待的山水了。
阳朔山水的格式塔之美,在于它以超脱了一般的山水之美,在它的山水周围,是它的山水文化吸引着人们的眼光。在于它山文化所代表的坚毅性、水文化代表的包容性、山水文化的多样性和协调性。人们看到,阳朔大地到处是山清水秀、山绕水抱、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有很强的协调性。此外,在阳朔境内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人,他们被阳朔独特的文化所吸引,聚居在阳朔境内。在这种文化特征的作用下,人们比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较强[6]。在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下,阳朔人民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及其先进文化思想,在阳朔大地上建设起美丽的家园,最终谱写出灿烂的篇章。这都是阳朔山水文化协调性积淀的突出表现。
3.阳朔山水美的欣赏
美的欣赏很大程度取决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认识的有机结合[7]。因此,在阳朔山水美的欣赏过程中要注意:挖掘,重视对阳朔山水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发现、挖掘和研究。为此首先是在全面发掘整理阳朔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等基础上加强对阳朔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研究和理论升华,使其蕴含的意蕴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是在对阳朔山水自然美欣赏的基础上发掘其深层内蕴,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有机结合起来,使阳朔山水自然美获得新的意蕴和新的价值。再次是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有机统一起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也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继承性,我们可以传统的自然美观中获得启迪,赋予新的意义,亦可以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对阳朔山水自然美有新的发现。最后我们也应该重视对审美主体的教育和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能审美的眼睛、耳朵和心灵。这就需要运用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来熏陶人们的精神,用审美活动来改造人们,使他们成为审美主体,能成为自然美的欣赏者。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念使文化中有自然,自然中有文化,文化与自然难以分割合为一体。阳朔山水也就不惟有自然美,而且有人文美,阳朔山水美不仅在自然,而且在人文,从而创造出阳朔山水文化这一特定的现象,创造出更新的阳朔山水自然美蕴涵。
[1]张智辉.格式塔心理学与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16-122.
[2]阳朔概况[EB].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3-09/02/content _892680.htm.2003-09-02.
[3]刘涛.桂林旅游资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4]张文.审视阳朔旅游的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的调查与比较[J].旅游学刊,2003,(5):15-20.
[5]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上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6-12.
[6]郭建琳,费向克.阳朔西街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J].规划师,2003,(9):88-90.
[7]张利群.论桂林山水审美中的儒家文化蕴涵[J].社会科学家,1997,(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