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中华
通过专题调研和分析思考,对我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了较深了解,也设计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山东省市县级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是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主体,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全省农机操作人员、农机新技术、农机管理人员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一系列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自2009年以来,由于有关教育培训收费政策的变化,农机驾驶社会化培训机构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有市(地)级农机校6所,县级农机校124所,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农机培训机构177所,农机社会化培训机构50所,比2010年增加15%。124所县级农机化学校中,有30所属差额事业单位,14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了以农机化培训学校为骨干,以社会化培训机构为补充,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企业、相关院校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格局。
(二)农机培训规模不断增大。
近几年,我省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普及、大推广、大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目前每年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60余万人,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3400多次,送教下乡2100多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农机培训的领域更加宽广。
按照省局提出的“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了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并使农机培训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和增加,农、牧、水、林、果等农业方方面面的机械化技术培训不断开展,为农机化向多领域扩展创造了条件,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四)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各级农机部门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对每一个取得许可的机构都严格实行不少于5名教师的名额配置,对每一个上岗教师都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复核制度,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严格监管,并实行持证上岗、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了人员结构优化,保证了教师队伍素质和数量满足教育培训不断发展的需要。现全省各级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224名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80%。每个教学机构的教学负责人都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有理论教师779人,教练员445人。
(五)农机培训方法和模式不断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中采取了课堂集中培训、现场观摩、送教下乡、专题研讨、以会代训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方法,并通过驻乡进村开办“流动课堂”、“田间课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组织农机户到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实用、农民乐于参与、容易接受的教育培训路子,滨州市农机化学校等分别与高校、职业学校等广泛开展了联合办学,实现了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并重,共同发展。
(一)农机培训阵地受到冲击。由于各地开发建设的需要,城市改造拆迁,许多农机校被拆除掉,原来的独立校院变成了合署办公甚至租用场地,有的如平度、青州等农机校被整建制划出。造成财产损失或暂时培训条件缺失,农机教育培训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机培训经费不足。近几年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大部分为零星投入且规模较小,在120多所农机校中,每年有政府投入培训专项经费的不足10所,有些差额、自收自支农机校教师工资发放困难,增加培训学校投入更是难上加难。取消农机驾驶培训收费后财政又不能及时补足,农机驾驶培训经费得不到保证,公益性培训业务更是难以开展。
(三)农机教职工队伍后劲不足。许多事业性质农机校在机构改革中被缩编减人,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四)农民参训的自觉性不够。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越来越消极。在县级农机校拖拉机驾驶培训中,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仍然招生困难,农民机手参训的主动性减弱,其原因一是机手从经济利益考虑,怕花时间培训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二是有的机手法律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有意逃避培训办证。
(一)提高认识。科技兴机,离不开教育培训。农机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促进农机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支撑力量之一。当前我国农机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操作技能还比较低,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到位率还不高,而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业机械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需要,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和总结汇报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做到工作上有位置,行动上有措施,工作上有专人负责,经费上全力支持。
(二)巩固阵地。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按公益性事业性质保留农机校机构编制,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阵地,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使教职工专心事业,努力工作,并不断吸纳有学识、有水平的年轻教职工进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三)加大投入。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议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县级农机培训机构购置一批先进适用的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可考虑把农机培训机构购置教练车、解剖教具车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不断增加计划名额和农机培训种类。
(四)抓好建设。一是抓好农机驾驶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的教学设施、设备,有条件的要上档次上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机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加强农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农机培训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思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打破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老化的旧格局,开拓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改进手段。加强推广电视教学、网上培训等现代教学方式,尽快建立农机培训资源数据库,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在系统管理方面,制作相应软件,在信息收集、数据汇总等方面使用统一的格式在网上申报、跟踪,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多媒体和网络在学习、交流、培训、考试、调查、统计方面的多功能服务,增加数据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