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霖
(三峡大学 退休办,湖北 宜昌 443002)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中的新拓展范畴.在岩土工程实践中,运用岩石力学对工程问题作针对性分析,以及对工程中长期系统的监测信息所作分析甄别,并进行功能反演,理清与发现了匿动力,随其在工程中应用与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建立的创新理念,对岩石力学作了新颖的重要扩展.反应力应变在自然界与岩土工程中广泛存在,一般以微弱风化现象来对待而将其忽视.运用其影响,解决工程中特大地质灾变形成机理的难题,可获满意工程解,当然仍须不断补充、修正,使日臻完善.
岩体受力作用,会产生应变反应:受正应力作用,则产生压缩性应变,受拉应力作用,则产生张应变.地表岩体在遭受寒气笼罩发生降温时,岩石会产生冷缩的物理性变化反应.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时会形成表里不同深度降温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收缩力,以表部岩体收缩力最大,故造成向岩体表部的冷缩拉应力.这一反向力流,称之为反应力(anti-stress),是岩土体中离子键发生滞弹性收缩反应,无外力作用,具暗能特性,是反向的匿动力.这一理念,来源于许多工程中的实际监测成果,具草根性,能受岩土工程广泛的实际问题所检验,也能为自然陡高边坡区、较大地质灾变的系列现象所佐证.
反应力因子,主要是岩土体在熵情变化中,因降温形成向冷源收缩的拉应力,这是反应力形成机理之本.在边坡区,反应力与岩体重力,共同赋存于岩体的辏力场中,两者的合力,形成仰或俯、但近水平、向坡外拉张的水平拉力,动力地质学称此态势为拉平势场,是反应力作用的主要呈现形式.由于岩体存在成岩缺陷和构造损伤、有断裂节理和软弱层带等不连续结构面,这些面不具抗拉特性,当岩体遭受拉应力作用时,就会在破裂结构面端部产生应力集中[1],当集中拉应力超过岩体离子键间引力强度时,则产生超弹性破裂,发生脆裂式的冲击波,呈向最近自由界面、向地表冲顶的反向应力(reverse stress).这一反应力,从其形成机理可判明,是由温差应力产生的,无其他促使发生的力源.反应力的发生与演绎,具渐进式累进破坏与高储能特性,可导致特大地质灾变.在重大地质灾变中,派生的反应力表现为重要的主导作用,掩盖了温差拉应力这一主反应力因素的重要特性.
反应力是随温度变化在岩体内发生温差效应而不断变化的值,其随季节变迁、昼夜轮回、阴晴骤变而不断变化着,显现大、小,显、隐,有、无的波动.边坡岩体中的应力状态,从三维受压的不等压应力椭球体,到二维受压、一维拉张的歪变应力椭球状态,一直处于动荡的不断变化中.在边坡稳定分析中,除作抗滑控制面以上岩土体重力势场所形成的推剪分力外,已注意到地下水的动、静水压力,裂隙中充填膨胀性矿物的膨胀力,地震冲击波力,温度变化应力等所形成耦合推剪力,在计算公式中已涵盖,有的进行了各自力流势场计算后再叠加,考虑较全面.但温度应力具正反两重效应,对反应力的重要影响,尚注意研究不够.大雨期地下水的活动变化,会引起岩体内墒情剧变,导致岩体中不同部位的熵变,产生冷缩性反应力作用,形成叠加的复杂因素,增加了对岩体的迅速破坏,加大了边坡失稳的灾变效应.显然,对反应力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开拓与发展,是前沿性重要课题.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与正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同属统一的岩石力学范畴,在力学特性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但无对应的一般规律性,两者的力学参数具明显特性上差异.在地球表层不等深度的一定范围内,其断裂节理及软弱层带等不连续结构面,在岩体经受压向挤压力挤压作用时,可使断裂节理等张裂面,发生压缩性的紧密贴接,作用力可穿过不连续面继续传递,向自由界面作扩散性传播,或受节理等不连续面展布特性影响而形成集中,压应变达裂点后,具一定的塑变特性,卸载后仍有一定强度值,其具较高的弹性常数与剩余强度值.岩体受反向拉张力作用时,不连续结构面受拉扩张,不能传递拉力,破裂面范围的抗拉强度为零.岩体的抗拉强度,由结构面以外的岩石部分,即结构面未贯通部分的岩桥所提供,其抗拉强度为等效的抗拉强度值.岩体的抗拉强度与其他力学参数,无规律性关联.岩样试验成果如果浩散,就缺规律性的统计分析价值.岩样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不是理论性的8∶1或12∶1,而是15∶1至50∶1,甚至更大,泛泛理论性数值求解,难获有效的可利用成果,应进行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的系统信息测试,并作针对性的实际观测统计与分析研究.科学试验,是依据实际情况,作人控因素下岩样受力作用的研究,是所控条件下的科学反映.但人为控制的因素难于全面掌握并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其成果会存在美中不足,与实际情况存有差异.自然迹象,是大自然所作的原形试验,可从其展布迹象,确定其形成机理,作其相对应的时、空、态全因素影响下的功能原理反演,并用渐近迭代法,反求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其特定条件下的确切指标.据此,用以研究相应工程区的情况,预测其安全稳定特性,充分利用已有坚固岩体的有利条件,进行保护性加固,并同时改善区内生态条件,绿化环境,缓减自然条件的劣化进程,使工程技术处理措施,达到经济、高效与安全.
地壳表层岩体,处于三维应力状态,经受岩土工程开掘卸载后,应力遭受影响并迅速调整,一般认为调整后的应力,处于重力场的固定静态环境中.但实际状态,因岩体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变化,处于热弹性应力应变的往复动态演变中,当其处于降温冷缩时,则显反应力特性.在室内外的三轴试验中,三维均为压应力状态,其最大主应力(σ1)值,随围压应力与围压系数的乘积增加而增加,达裂点后则产生脆断破坏,此属三维莫尔压缩圆范围.当σ1为负增加,在其减至小于最小围压(σ3)时,则σ1转变为σ3,甚至此σ3为零时,其三维应力圆仍为压缩圆范畴.当σ3继续负增长变成拉应力时,则渐进入二维受压一维受拉的拉伸圆状态,即与高边坡自然条件相似,一般为三维受压,但有时出现二维受压一维拉张的歪变应力椭球体状态.在野外的实际情况是,边坡区的拉伸力与岩体重力形成合力,以近水平向坡外拉张的拉应力出现.此时边坡区的应力状态:σ1为顺坡向陡倾的压应力;σ2为平行边坡走向并近水平的压应力;σ3为垂直边坡走向、近水平的拉应力.当|σ3|>岩体等效抗拉强度σtop时,边坡上部岩土体中,会产生平行边坡走向的陡倾拉张缝,即边坡滑动前,常在滑动体后缘出现长、宽、陡倾裂缝的异常现象.这一迹象易在大暴雨的中后期出现,成为边坡上部的临时储水构造,促发滑坡与泥石流.边坡上的岩体,存在随机不连贯的破裂面,有较高的等效抗拉强度值,一般处于有一定安全度的暂稳状态.当边坡出现拉应力作用,处于拉伸圆状态时,其最大应力差(σ1-σ3)达岩体抗裂强度(σF)时,即σ1-σ3=σF≈30~50MPa,岩体中不利结构面会产生张剪性破裂与扩展,形成边坡区持续性的累进破坏与衰变.高边坡区应力态势的物理模型特征,具由压到拉,不断往复变化着的应力椭球体.当|-σ3|=σ1时,其三维莫尔圆的偏应力σd=0,八面体剪应力τ8=c.若|-σ3|继续增加,则莫尔包络线呈反时针方向的负斜率,偏应力σd亦为负,显现了莫尔包络线的虚数方程部分,反映了反作用力的影响与特点.当|-σ3|继续增加,其负斜率呈陡峻增加,表明反应力作用的破裂为拉裂脆断,由于受边界条件与侧压力的制约,在拉张破裂过程中,又有侧向的拉剪作用,可使边坡保持一定的暂稳状态,成为易被忽略的潜伏隐患.显然,高边坡区的态势特征,具正反作用力的复杂演绎过程,对反应力的作用影响,也应像采用正应力作全面研究那样,作简浅有效性全面研究.用三维应力圆与莫尔包络线研究相关问题,除正应力应变所获实数方程外,还应重视反应力应变所展示的虚数方程部分.后者的物理模型,破坏形式,参数类别,判据标准等广阔空间,尚无研究先例,亟需求索.
边坡上岩体承受太阳辐射能,由于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光照面的时序与长短、植被生态条件等的差异,又因寒暑变迁与昼夜、晴雨的变化,加之岩土体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吸热与放热的往复具复杂多变情况,长期具等效一致性,而短期则有巨大差异的突变,甚至导致突发性灾变,因此作多因素权值的分区分类,以供防灾研究,具较强的迫切性.岩体受太阳辐射吸热时,在同一法向平面上,各侧均受同一热能,无温度差异,具同一膨胀力,仅在法向的不同深度存在温差,形成上大下小的膨胀力,下部膨胀稍小岩体,就承受上部岩体膨胀力大出部分所形成的膨胀压,具压密特性;向上为自由面,呈现膨胀松弛态势.岩体遭低温笼罩时,冷锋下侵,岩体则产生上大下小的冷缩,形成向上的冷缩拉应力,造成岩体下部节理的拉张与扩展.表部岩体若存在岩性差异与结构性变化,可能产生冷缩性差异,发生侧向开裂.气温往复变迁,促使岩体力学特性不断衰变劣化和向深部扩展.大型、高速、远距离滑行的滑坡,滑前均有累进破坏的储能过程,如听到深部开裂的沉闷轰鸣,禽畜不安、鼠蛇远遁等,洒洛山、瓦央、新滩、盐池河矿等滑坡,均有这一发展过程的记载.这些滑坡滑后的滑体展布,无法用平衡理论概念按已有理论进行反演得出相似性,以反应力应变作反演求算,可获较优工程解,并可正确揭示其形成机理.
温度变化所形成的长期影响,不但使岩石力学特性不断劣化,也使岩体的水力学特性遭受衰变甚至迅速劣化.松散岩体遇冷则产生颗粒的冷缩性破裂.夜宿沙漠的人,常可听到沙粒爆裂声,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这样就增大了松散岩体的孔隙率,渗透性,水力梯度,动、静水压力等;对松散岩体中的块状体,使其所具隐微结构面显现与扩展,增强了对水分子吸附性和水分子的锲入作用,促使岩块崩解,不断向细粒化衰变.坚硬岩体,具质地致密,孔隙性小,透水微弱的特点,其透水性,主要由断裂节理等破裂面所决定.坚硬岩体中单个破裂面的渗透系数,与破裂面的净宽平方成正比.经严寒季节所引起的岩体收缩,1m宽的岩体,可产生数十微米的变化,使岩体中的单个破裂面,产生微米级的扩张,成为直径小于飞米级水分子的渗流通道.渗水可造成岩体中地温下降,形成破裂面区局部拉应力场;渗水的静水水压,加大了水的楔入作用.两效应的叠加,促使破裂面扩张,并向下、向周边成扩展性的连锁发展.在大暴雨期,边坡区因墒情变化而诱发熵变,产生较强匿动力,造成岩石力学与水力学的劣变,极易发生崩滑与泥石流的地质灾变.但往往仅归咎于地下水动、静水压的影响,对墒、熵情变化,墒熵相互影响,衍生匿动力的危害效应,未引起注意与预防措施,缺对墒熵情条件的保护意识,难达充分有效.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库坝区,因墒变而引起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劣变与处理,均有完整的长期监测成果及补强处理的系统记载,在众多工程实例的长期探索中,终于形成现在的理性认识.其中上犹江水电站大坝右岸绕渗处理实例最为典型,该电站1957年建成蓄水发电,经过严冬发现右岸绕渗,经长期多次采用多种水泥、化学灌浆,环氧封堵,每次竣工均见好的效果,但经过寒冬,又发生渗漏,直到1998年,经过两次大坝全面安检,经时空态地全面检查与分析对比,才建立了熵变对水文地质影响的认识,并由五强溪水电站的长期观测成果获佐证.五强溪坝基P3与P4渗压观测孔压的升降波动,与寒暑波动相关,坝基后部微量渗水的波动,与尾水位升降和寒暑波动呈双峰相关特性.据此理念,探讨了梅山连拱坝右岸诸坝基深层岩体扰动,马尔帕寨薄拱坝左岸溃决的形成机理,获满意工程解.
显然,运用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理念,研究西部高边坡岩土工程问题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问题,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特点.
反应力应变的地质迹象,是自然条件下一种外营力作用的结果.反应力与重力共同赋存于物体的辏力场中,两者的合力形成近水平的拉平势场力.反应力为暗能,是匿动力,又具隐与显的变化,易被重力概念所屏蔽;反应力应变中往复式大小变化与岩体累进破坏,呈脉冲式平缓演变,易被流变概念所替代.对反应力影响注意不够,在工程问题研究中缺对所有因素的全面考虑,形成防治措施的过或不足.
自然与工程区域的岩体,在降温环境中会产生冷缩,形成上大下小的冷缩拉应力,向上的冷缩拉力与岩体重力,形成向外的水平拉张力,此力导致节理破裂扩张,派生向外顶冲的波子力.由此往复演变造成累进破坏与能量积聚,可导致隐蔽、突发性、远距性较大滑坡、泥石流的灾难性灾变的“成灾模式”[2].反应力应变的物理模型,为侧压限制拉伸型,呈拉裂抗切或拉裂侧向抗剪破坏,属脆断性,会突发性释放能量.当累进破坏达较大规模,可发生较大能量的破裂能释放,形成巨大的抛掷式的远距滑坡.
熵变引起岩体力学的累进衰变,也引起岩体的墒变与水力学特性的衰变.而岩体中的墒变,又促使岩体中熵情快速改变.熵墒相互往复影响,促使岩体的岩石力学与水文地质力学的不断衰变劣化.山体表层,似为宁静的固定态势,实际受自身暗能影响形成往复波动的匿动力作用,处于缓慢的累进破坏状态.如遇环境急剧变化,则产生剧烈作用而导致劣变.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进行反应力应变的岩石力学与水文地质力学研究,具迫切性与紧迫性要求.
[1] 席道瑛,黄建华.岩石在单轴压缩下发射的特征[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10-115.
[2] 吕宗恕,唐 靖.中国还有多少个“舟曲”在潜伏?[J].读报参考,2010(2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