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的法治理念探析

2012-08-15 00:50:55张雅洁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正义法治法律

于 洁 张雅洁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基于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的法治理念探析

于 洁 张雅洁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尽管我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近年来与法治不相和谐的现象也愈加明显,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缺少对法治的普适性的精神和实质的了解,缺少探究西方近代的法治与我们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异同。本文就法治在东西方的发展方式的不同来阐述法治的本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宪政体制下发展中国特定背景下的法治之路。

法治;历史文化;自由

自从法治被载入到宪法以来,我们还缺少对法治的普适性的精神和实质的了解。我们仅仅研究法治本身,却没有将其与其生存环境相联系。本文将就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原因浅谈我国的宪政问题。

一、国外历史上的法治文化理念

奴隶制时期,雅典民主政制的法治实践是古希腊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法治国的思想产生为基础。公元前594年,由政治家梭伦为代表开展了一场革命性的立法改革,形成了法治国的雏形。古代罗马的法治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说,雅典人的法治实践因建立在工商业活动活跃的基础上而在某种程度上富于自由和民主色彩的话;那么,罗马人由‘自耕农共和国’特征带来的连绵不断从事战争,以及残酷的迫害和镇压奴隶反抗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必然倾向于对权威和安全的强烈兴趣”。那么,在公元6世纪中期,查士丁尼时期以及之后完成的罗马法典编纂工作,是罗马人尊重法律权威的典型例证。法治国这一理论萌芽在最开始是出自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法律篇》,“服从法律的统治”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法律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度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在这之后,他的学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加推进了这一观点,他在《政治学》中谈到了法治的两方面含义,也就是法治的两个条件和标准:“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那么,从此“普遍服从良法”的观念成为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英国著名的法学家戴西在《宪法研究导论》中提出了法治原则的三个要素:“1.法律平等。官吏执行职务的行为和私人行为一样,受同一法院管辖,适用同一法律原则。2.公民的权利不是来源于宪法,而是由普通法院的判例所形成,相反,英国的宪法建立在公民权利的基础之上。3.政府没有专横的自由裁量权。所有的人除非依法审明违反法律,否则不受民事或刑事处分。”从戴西的角度来看,法治原则坚决不赞同政府专制专权,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因违反法律而受到处罚,但是绝对不会因为其他任何事情而受处罚;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体系是唯一的,人们都遵照同一法律体系办事,被同一法院管辖;个人权利与自由创造了宪法,宪法为人们服务;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他人的权益,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每个人都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补救。戴西的法治思想的建立,跟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很大关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需要,十分具有权威性,并且也影响了当时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法治实践。在这个时期,人们一般认为政府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行使权力,没办法行使自由裁量权。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法治是只要能够掌握政府权力,就能够完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二、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理念

法治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产生,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农业文明,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切物质需求都来源于农业。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相对来说要以个人的力量生活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一个人要生存就要去对抗大自然,就不能离开集体的力量。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也就成为每个人的第一追求目标。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分配原则有三层涵义:第一 ,“平等首先是弱者的呼唤”。弱者在分配财富时,不会要求全部都是自己的,只会要求他应得的那一份。相反的,强者不会在乎哪一部分是他的。所以它的第二层涵义就呼之欲出了,“平等不会在平等主体之间实现”,参与劳动的每个个体之间原本只有劳动强度的较量,分配财富时要求公平,这就需要一位比强者更强的权威来主持公平。因此平等的第三层涵义是平等一定要依赖平等主体之外的权威才能求得,这就要求它的力量一定要很强,比强者更强。在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很难靠每个独立的人的力量来维持生活,所以,中国人要想生存,就要靠家庭、宗族来支撑,因此家庭、宗族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每个人生存的基本单元,把这种观念稍微升华,就是人生哲学中的集体主义。因此,推崇集体主义,贬低个人主义,这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只要求奉献,不要求回报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而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中国人更加依赖家庭、宗族,甚至有时是迷信这种权威的力量。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下,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也自然成为了这种权威的化身,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皇帝权威的崇拜与迷信。

三、法治理念的本质

所谓法治,就是法的统治,也就是在基本正义之下的,对社会公众的规则制度的统治。相对于法治来说,人治有太多随意性,是它的对立面。也就是说,法治中法是第一位的,而人治中人是至高无上的。

法律的公正性是法治的一个重要砝码,传统上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基本正义原则、限制原则和平等原则合称为“实质正义原则”,和它相对的是程序上的正义。程序正义也有其原则,即理性的原则、透明的原则和稳定的原则。法律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最重要的,法律很公正,我们称之为正义的法律。尤其是选举制度、宪政机制等等,都是在为我们立法创造公正的外部环境,以保持它的正义性。基于这些和其他制度的安排,基本保障了宪政民主国家法律的内容得到了公正。

“法制”在我们国家春秋战国时就有的,更多的指的是工具意义。在“法制”的国家中,政府把法律制度当做一种工具,政府用它统治社会公众,从而凌驾于这种工具之上。但是“法治”的要求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得凌驾于它之上的。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公民的普遍认同的基础上的,否则“法治”无从建立,法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对一个社会来说,除了制度安排以外,文化环境和文化的保证也很重要,这需要市民社会的相对高素质和经济的高度发达。

相对于法治来讲,人治并非要完全消除。法治有时很教条化,很容易让人们陷入僵化,并发生某些社会冲突,例如和人们的基本正义感的矛盾。当人类制定法律制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人治是不能消除的,在这个社会也不能没有人治,法律制度依靠人类指定,依靠人类实施。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法治发展化程度高,很完备,但正是这些国家,人治的因素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因素影响着制度上的文化和变迁过程。对于法治和人治来说,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两者间取得某种平衡,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达到自由、平等和正义。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要把法治的制度要件和文化底蕴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不可使法治僵化,僵化的法治必定导致法治掩饰下的人治,不可将法治只当作政治性的口号,要将法治落实到制度中。“法”是代表人类社会的基本正义规则,而不是任何人或者团体的工具,“法”有别于“法律”。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基本正义规则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法治的过程是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实证法律体系来说,更要符合基本正义规则、更要理性、公平和透明的。同时对立法机关来说,要不断寻找法的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样,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更完善。

[责任编辑 何洪澜]

[1]柏拉图:《法律篇》,转引自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2][英]A.V.戴西:《宪法研究导论》,1915年英文第8版,第179页以下。转引自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孙笑侠:《法治、合理性及其代价》,载《法治研究》(1996年卷),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4]黄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以下。

[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8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19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参见夏恿:《法治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1999(4)。

[8]马作武.中国古代“法治”质论.法学评论,1999,(1).

[9]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0]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1]郭道晖.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J].中外法学,1999(3).

D920.4

A

1009-6981(2012)02-0062-03

2012-03-07

于洁(1982-),女,大学本科,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治安教学训练部助教;张雅洁(1981-),女,研究生,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基础教学训练部讲师。

猜你喜欢
正义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0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