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洁 郭玲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关系探究
马 洁 郭玲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立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现状,针对其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满足新形势下发展高校学生党建的要求为目标,深入探究了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关系。
志愿服务;学生党建;关系探究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此拉开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序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截至2011年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已累计动员436万名青年志愿者与730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长期结对帮扶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通过规模、结构、机制“三调整”,提升了工作成效,目前已有近万名青年志愿者服务于民族地区;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形成较完善的机制,使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当代青年思想道德高尚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表现。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人中的优秀代表和党组织的后备力量,有思想、有知识、有热情,更有责任在志愿服务中勇当先锋,在社会大熔炉中经受历练和考验,成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生力军和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对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创新发展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在大学生党员中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精神,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专业所长,在校园内外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志愿者服务,以青年志愿服务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开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志愿者”指的是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②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是个人行使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履行促进社会繁荣进步义务的积极有效的形式。
志愿服务的过程是既是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过程,体现了志愿者的信念追求、价值认同和精神境界。志愿服务有三个方面的精神内涵:一是帮助人、服务社会,二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三是完善自我、升华思想、充实人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也是引领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杰出代表,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就是青年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当今的青年志愿服务就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与延伸。由此可见,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探讨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关系,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自身以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志愿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互补共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了解志愿服务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和意义。
1.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动机不清晰、党员意识淡薄、党性修养和思想作风不强等问题。一些学生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仅仅把入党当成荣誉和任务,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入党和怎样争取入党。特别是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之后,更多的学生将入党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途径,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
2.党组织生活存在一定不足。在对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情况的调查中,部分学生党员反映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多为报告会、座谈会等会议形式的学习与说教,内容枯燥,形式缺乏新意,与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脱节。此外,由于只注重对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忽视实践锻炼,造成一些学生党员虽有思想理论基础却缺乏实际经验和社会视野,影响了学生党员的质量,制约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3.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该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在“入口”上把关较严,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相对薄弱,使得有些学生入党后党员意识不强,不能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和集体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学生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影响力也不明显。活跃在校园里的各种群众性社团活动中,学生党组织的声音较为低沉,学生党员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就是比较明显的例证。
4.党员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入党前的教育比较扎实,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相对不够重视,特别是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提高手段。学生党员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其入党之后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之外,应该重在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贴近群众,将党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原则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和习惯,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有热情、有活力的青年群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决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党员的发展需要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增强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2.以人为本,突出主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需要,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激发他们的党员意识,自觉提高党性修养。
3.丰富载体,提升活力。丰富党组织活动的载体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是使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当前形势,大胆尝试新的载体,拓展新的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增强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
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在社会、学校之间建立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道德实践活动,适应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党员通过有意识的角色扮演,高标准高要求地履行职责,能有效去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傲慢懒散等心态和作风,逐渐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党员身份。在与各种各样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接触中,学生党员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能够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深切地感悟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自觉抵制“功利化”价值观的腐蚀,树立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增强党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一,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组织化动员是我们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法宝,对党的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中、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强大的号召力,依托党团组织体系的规范运作,面向社会延伸活动半径,能够很好地实现与社会化动员的有机结合,将党组织的组织和经验优势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动力优势和社会认可共熔一炉,必将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第二,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精神,既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主体自觉和自我实现的道德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被服务的对象,影响周围的群众,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传递的过程,可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性实践,学生党员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能够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自觉培养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激发他们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无私奉献的青春激情。
第三,青年志愿者服务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考验和评价平台,对加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够检验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以及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党组织通过对志愿服务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考核和监督,以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考察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收获,可以及时发现不足,以便采取适当的方式和办法帮助后进的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增强党员意识,加深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理解,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自身价值。
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双赢”的组合,它们的融合既是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增进了与普通群众的感情,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学会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增强了公民意识和党员意识,青年志愿者服务必将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新的推进器。
[1]李艳辉.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J].才智,2011,3
[2]邵政严.试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3]李焱,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
[4]陈伊.关于大学生党员开展义工服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
[5]纪春艳,黄鹏.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人民论坛,2010.
[6]张金华,李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建决定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5):115-117.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傅茂松.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6;28.
注释:
①大力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N].中国青年报,2012-03-03(1).
③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志愿者培训(2):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2008-08-29)[EB/OL].http:// www.wenming.cn/zyfw_298/zsc/201010/t20101028_1981.shtml
G641
A
1009-6981(2012)02-0053-03
2012-03-06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志愿者服务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关系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3027)
马洁(1979-),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史研究。
[责任编辑 王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