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栏目主持:薛谷香 张 奕邵庆义 崔皓月
当前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存在着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内控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有效防范和规范农信社经营中的各类风险。为积极适应新形势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要求,提高农信社风险管理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等。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运作市场化和开放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信社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所要面对的竞争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和农村金融市场发生大变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已经不仅仅是顺应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的要求,更是农信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途径,直接关系到农信社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是农信社在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高度重视。首先,农信社加强风险管理是农信社实现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否及时发现、化解和管理风险,是影响农信社深化改革的步伐和进程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有序运作。只有更新风险管理理念,重视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使农信社真正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农信社加强风险管理是实现自身安全、高效、稳健发展的需求。当前,随着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重视程度的提升,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趋于多元化。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信社要想在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有利的市场地位和优势,就必须加快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尤其是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管理,以及时妥善管理与控制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的全覆盖,提高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保障农信社业务发展的健康和持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加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从当前具体实践来看,随着农信社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在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时,农信社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面临着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种潜在风险的巨大压力。一旦疏于风险管理导致风险的爆发,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的切身利益,影响农信社的社会形象和声誉,甚至对于整个信用社体系的社会公信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强风险管理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形势下,我国农信社经营管理者也充分认识到了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但是,农信社风险事件不时见诸于报端,引起社会、监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信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大削弱了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有效防范和规范农信社经营中的各类风险,造成负面影响。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需给予全面正确对待。但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会受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及信用社用人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信社整体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理念薄弱甚至是缺失,直接影响到农信社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形成;管理层,重业务,忽视了风险管理在实现和保障农信社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当前受市场整体竞争环境的影响,农信社面临着更加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也导致部分农信社一味地追求业务的快速扩张,在看待与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偏差,忽视对于信用社发展的风险控制,造成潜在风险。第三,已经推行风险管理的农信社,风险管理意识仍未深刻贯穿到全体员工,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认识到不到位、理解不全面,导致风险管理理念不成熟,员工难以自觉主动地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实践中,养成自觉形成习惯。另外,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也使部分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员工配合与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是当前我国农信社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关键性原因。
作为农信社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机制建设及其完善是风险管理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仍有一大部分的农信社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一是农信社内部规章制度方面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原有的部分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农信社发展的需要;对于农信社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不利于农信社经营的规范化,以致导致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出现。二是,在内控组织建设方面,机构设置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组织力量薄弱,与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和协调,难以保证内控稽核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形成监督不力的局面。三是,当前也有一部分农信社虽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制度在具体的执行与落实中,制度与规定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各种违章违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农信社内控机制防范风险的作用大打折扣。尤其是内部审计侧重于事后监督,无法达到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信社的风险管理职能缺乏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协调管理部门,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体制仍未形成。正是农信社风险管理的分散管理的做法既难以有效防范风险的产生,也使得农信社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信社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二是,相较于其他银行机构,我国农信社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迟,集中体现在农信社风险管理方法的落后:缺乏科学性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难以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削弱了风险管理的真正效益。另外,农信社缺乏相应的高素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也是影响农信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
新形势下对于农信社来讲,风险的多元化、客观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凸显了农信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稳定推进,农信社风险管理更需置于这一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环境下,在发展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求得农信社的又好又快发展。
农信社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全面性工程,需信用社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自觉配合。因此,农信社风险管理的实施首先要求农信社全体员工从观念上提高对于风险管理的正确和全面认识,树立和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信社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以更加自觉的主人翁心态看待风险管理在实现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可通过加强信用社员工尤其是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能力,并自下而上最终形成信用社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既降低了信用社内部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为员工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业务操作中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其次,农信社管理层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要深刻认识到不讲风险是不合格的高管人员,正确处理好农信社发展过程中速度、规模与质量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及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在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地提升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只有从思想上进行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训和强化,实现思想与观念上的统一,才能为农信社风险管理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要坚持业务发展制度建设先行的基本原则,加强农信社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业务规章、人力资源管理规章等的建设和完善力度。只有将每一个岗位的职责都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从制度上规范农信社全体员工的行为,保障信用社的任何一项业务与流程的开展都能做到有依有据、有章可循,最大可能地消除制度上的空白和盲区,形成对各项业务开展的全过程监控,才能真正地形成一体化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提高农信社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要全面梳理现有的内控制度,及时修订不适应新形势农信社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安排,对于新情况与新问题要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提高制度安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信贷制度,实现信用社各项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化和规范化,确保信贷业务从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的有效防范和规避。二是,为了避免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需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惩执行不力的行为,保证制度的权威性。三是,逐步建立健全相互制衡的内控机制以加强内部的监督检查工作的独立开展和行使,同时积极创新检查手段,及时发现隐藏的风险,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另外,作为农信社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加强农信社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转变内审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从而保障和提高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保证内审的工作质量。
一是,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原则,理顺省、市、县各级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农信社的风险管控责任。具体到各个农信社则需根据相应成立风险管理工作小组或风险管理部门,实现风险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二是,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业务流程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监测系统、风险应对系统等各子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行风险管理的全面化和精细化,将风险预警与控制在前,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其中,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对于农信社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判断与衡量,以明确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可能导致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与防范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另外,而对于业已形成的不良资产则要加大处置与责任追究力度,实现不良资产的化解与盘活,提高农信社的资产质量。三是,加强风险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培育农信社内部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在保障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知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尤其是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