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友
(大庆地区防洪工程管理处,黑龙江大庆163319)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幅员面积21 219 km2。大地形平坦,海拔在126~165 m,相对高差105 m,微地形复杂。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变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降水,秋季风多,降温急剧且时有早霜,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年平均光热气温在24~44℃,多年平均降水量400~450 mm。季节性大风明显,年平均风速37~49 m/s。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境内河流与引嫩水和地下水。根据普查结果,全市有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沼泽土和泛滥土7个土类。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自然植被,属蒙古植物区系,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目前大庆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79 61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6%。
水土流失的形式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河岸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侵蚀形式。笔者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亲自参与过安肇新河、肇兰新河、滞洪区等工程的修筑、整治,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后果感同身受。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大庆市与安达交界处,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多条侵蚀沟,有的侵蚀沟在村内和渠道附近经过,侵蚀沟长短不一,短的几十米,长的几百米,宽度30~70 m,最深的地方达20~30 m。侵蚀沟直接影响人员的出行和堤坝的破坏,严重的地方已经影响了民房工业生产的安全。在耕地中的侵蚀沟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使土壤蓄水量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此外,水土流失也使得大庆地区水塘、水凼、水库、湖泡、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大庆市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都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产生的弃土弃渣、建筑垃圾通常不经过拦挡、覆盖、压实等防护措施而随意堆放,在大风、降水等外力作用下将直接进入下级河道;加之我市地处宽广平坦的平原地区,河道平缓、水流缓慢,更容易造成下游河、湖、库的淤积、雍堵,导致河床抬高。水库淤积,河道排洪、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给河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破坏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般水土流失,开始在土壤表层进行,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将涉及到土壤母质和基岩,一旦土层全部损失,其肥力也损失怠尽。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不仅仅是农业上蒙受损失,而且秧及到人类生命和生产安全。水土流失形式包括水的损失和土的损失(即土壤侵蚀),我市水土流失按外营力及其侵蚀发生的外部形态的不同,主要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盐渍化侵蚀和工矿侵蚀4种形式,其中尤以风力侵蚀为主。
2.1.1 风力侵蚀
大庆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共同影响,春季干燥缺雨,大风次数多;夏季炎热短暂,降雨集中;秋季日照较长,常有早霜;冬季寒冷漫长,降雪较少。据大庆气象站统计,大庆市年均5级以上大风100 d以上,8级以上的大风22 d。强风吹过大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受多种条件限制,大庆市林地面积小,栽种的林木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缺行断带现象比较严重,且林分质量低,防护作用差,防护林体系尚未形成,尤其在春秋季树叶尚未萌发和落叶后农田草场多处于裸露状态,常常是风增旱情,旱助风威,更加重了风力侵蚀的程度。
2.1.2 水力侵蚀
大庆市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总的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一般地面高程度在120~160 m,自然坡降为1/5000—1/3000。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庆地区年降水量小,但降水多集中在6—8月,且降雨强度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我市肇源、肇州和大同等地地形起伏较大,汇水面积广阔,遇大雨极易产生径流冲刷,从而形成水力侵蚀。
2.1.3 盐渍化侵蚀
我市地处松嫩平原闭流区,由于微地形变化急剧及特殊成土条件的原因,成为盐碱土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草地“三化”日趋严重,盐碱斑面积逐年扩大连片,盐渍化侵蚀逐步加剧。
2.1.4 工矿侵蚀
工矿侵蚀主要集中在石油和石化建设用地范围内,这些地域因施工、架线、铺路等破坏了地表植被,致使地表裸露,加重了风力、水力侵蚀程度;施工的同时也抬升了地下水位,导致地下盐碱上升,使得旱生植物大量死亡。同时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加剧了对土地、水体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
我市在治理水土流失区时,可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在工矿侵蚀区应加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做到边开发,边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2.2.1 地域措施
首先,要科学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对于土质较差容易受到侵蚀,侵蚀后危害较大的山坡应尽量维持原貌,不作为耕作土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加强以林保农、以牧养农、以农促牧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增产增收目的,进而带动林、牧、渔等各业发展。
其次,增肥改土,根据需要在农业用地中适当安排饲料用地,种植优质林草,扩大草地面积,利用秸杆还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2 植被防护
继续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以造林、种草、植灌为手段,提高地表植被率。采取防风林与水源涵养林,用材林与水保经济林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林木的利用率。在树种、草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积极引进成活率高且保持水土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树种、草种和花灌木。同时,搞好村屯绿化,大力发展苗木生产,做到自育自造。严格控制采伐,保持原有植被覆盖率。
2.2.3 护坡整治
针对流域内坡、岗、沟等自然流失状况,进行人工治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目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雷诺护垫护坡、聚氨脂护坡、混凝土护坡和草皮护坡等有效的生态护坡方式。当然,为保证施工质量,我们一定要选择水平高、技术强、信誉好的施工队伍或专业队伍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建设,以确保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成果有人管。
2.2.4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应尽快地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强化监督管护职能,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最大限度地遏制人为破坏。同时,还要加强对风沙区,河海滩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要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水平、巩固治理成果。
2.2.5 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必须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应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育林、育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应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并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水土保持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公益性系统工程,从行业上是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协作的一项宏伟事业,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不容忽视,水土保持规划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入研究、科学筹划。
[1]崔建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25):670-671.
[2]王云鹏,胡军,胡广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8):44-45.
[3]沈富远.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64.
[4]何岩.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交通世界,2011(11):262-263.
[5]王振颖,蔡景平,张中凯.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