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2012-08-15 00:49段立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县域优势

杨 宇,段立军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1)

农村特色产业是指以“三农”为主体,以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消费市场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必须根据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决定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寻找适合当地的个性化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突破性发展[1]。

湖南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产品数量优势明显,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利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主体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既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落脚点,也是富民强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农村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县域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比较优势,即县域的资源禀赋;一方面是竞争优势,即县域对资源的挖掘能力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由于生产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单一依靠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区域分割所形成的产业和产品优势逐步消失。由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作用逐步减弱,因此,提高县域竞争力主要依靠竞争优势。即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培育县域的产业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围绕对外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不断深度挖掘、横向拓展,做大、做强、做优,形成别人无法竞争的特色经济优势,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1.2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科技的推动力,形成了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从宏观上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县域优势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看,发展特色产业的集群效应促使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朝同一产业类型集聚,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可产生多种效应,比如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流动与扩散,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这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与创新,有利于产业、地区竞争力的提升。

1.3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流转市场,有利于改善城乡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提出要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注意扶持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建立和健全商品生产服务环节;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提出要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

1.4 发展农村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仅是强县的需要,更是富民的需要[2]。一方面,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可以促进农民创业,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道路,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极大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向农村转移,有利于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凡是特色产业发展快的地方,农民从事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比重就大,当地农民的收入高、生活质量好。这一点在特色产业比较突出的县市表现尤其明显。

2 县域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2.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县域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是在县(市)级区域内,以“三农”为基础,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向某个或多个特色产业集结,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结构重组与优化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3]。其发展路线是:特色资源(差异化优势)→特色能力(竞争能力,核心是科技支撑)→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农村特色经济(产品集群、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人才集群)→农村特色经济区(县市级区域核心竞争力)。

2.2 农村特色产业的选择

2.2.1 立足当地资源,筛选农村特色产业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多种产业、多种经济资源组成的复合体。对于当地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可产出性、资源稀缺性、市场需求性[4]。

首先,要选择已成型的产业。根据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把资源开发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以特有的优势形成竞争力。如湖南省湘潭县的生猪养殖产业,虽然产业选择上有一定的传统性和普遍性,但由于当地形成了种猪繁育、饲料生产、科技服务、供销渠道等全方位、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了当地生猪养殖的优势,形成了“全国养猪看湖南、湖南养猪看湘潭”的产业优势。

其次,是选择目前尚未发展,但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如油茶是中国的特产,是世界特种植物油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油茶加工综合技术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低,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生产。油茶产量低,价格贵,人们消费量不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植物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油茶产业的政策,油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重点培育油茶产业发展,仅该县的金浩茶油企业,每年销售收入就达到了7 个多亿。油茶产业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2.2 引进科技和资源要素,组合农村特色产业 引进科技和资源要素,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组合创新,是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一是通过引进科技要素,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度开发已有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湖南省中方县桐木镇,在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带动下,依托产学研平台,对当地特色野生葡萄品种进行研究改良,通过种植示范户的带动,加快成果推广,引导农民开展“猪、沼、果”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不断拓宽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使葡萄种植一跃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葡萄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更被专家赞誉为“桐木现象”。二是引进新的物质要素与当地资源要素组合,创造新的特色产业。如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镇,属平均海拔1 350 m 的高寒山区,传统工、农业发展困难,经济十分落后。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金银花的生长。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加工项目,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隆回县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1.2 万hm2,年产干花1.1 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53%。2009年隆回金银花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2.2.3 利用区位优势,构建农村特色产业 区域经济中的“区域”是指具有某种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特性的“经济地理区域”。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资源,也要看到无形的机遇,还要看到区位优势隐藏的潜在价值。利用区位优势,也可以创造出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如湖南省宁乡县利用邻近“长株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蔬菜种植,形成了规模达7 000 hm2,年产值9.58 亿元的农村特色产业,带动了3 万余农民致富,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大城市生鲜蔬菜的供应。

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 “一村一品”型

“一村一品”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一种重要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一村一品”模式发展的关键如下:一是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优势;二是能满足和占领消费市场;三是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四是有保障产品质量和一定规模生产的必要技术。

2010年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一村一品”在中国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村”已不是单纯地指自然村或行政村,而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更强调以乡村为基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对于“品”来说,就是在开发产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品牌的培育和打造,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对于产业来说,“一村一品”涵盖的领域,既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包括商贸、旅游、文化等行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由产品的开发生产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

3.2 承接产业转移型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某些产业,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是产业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农村特色产业在依靠内力难以突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利于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如湖南省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林业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吸引先进家具生产企业、家具配套企业落户湖南,形成了完善、科学的家具产业链,促进了湖南家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湖南省共有家具生产企业1 000 多家,打造出了开福、森艺、天子、梦洁、晚安、星港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全省家具产业年产值达140 亿元,培育了一支全国闻名的“家具湘军”。

3.3 产业基地型

产业基地是由政府或者民间组织,机构自发或者规划筹办的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体。产业基地因不同产业属性而异,规模不一,并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但总体可分为政策引导型、资源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四大类。科技主导型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传统特色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基地集聚,科技助推”正成为传统农村特色产业寻求发展的新模式。例如,湖南省为提升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实力,自2006年启动实施“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设立了龙山县百合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桃江县竹资源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临武县临武鸭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隆回县金银花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等30 个省级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湖南省科技厅强化科技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以区域特色产业及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化与应用为重点,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为主线,广泛调动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省各示范基地通过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龙头农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平台,攻克了产业技术难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并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与农民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向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1]孔玉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兼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对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柯敏.科技富民强县与县域经济发展之路[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

[3]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37-40.

[4]周灿芳,傅 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0.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县域优势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矮的优势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画与话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