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 ,崔国韬
(1.黑龙江省水利工程技术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2.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水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转化为无污染的水电,也服务于农业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因此,水利发展大业是一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对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之后,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指明了“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的水利战略地位,明确了水利的性质:“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1]。在未来几十年,国家将会出走向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水利事业的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2]。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地域辽阔,水土资源富集优越。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具有很大优势[3]。但在当前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干旱洪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水利形势下,如何调整人类涉水活动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关系到黑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振兴,也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4]。
黑龙江位于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和气温最低的边疆省份。全省面积为45.4万km2,居全国第6位;耕地面积1 177万hm2,林地面积2 184.16万hm2,森林面积1 926.97万hm2,森林覆盖率占全国的42.39%,两者均居全国前列。
黑龙江省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31×103。总体以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绥芬河5大水系为主干,大小江河共计1 918条,其中有长10 km以上的河流1 700多条,多数河流水质良好,并且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的界江,水量丰盈,水质清纯。此外,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大大小小湖泊共计640个。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8.5×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90.7×108m3,人均占有水资源为1 881 m3,低于多年平均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 042 m3[5]。可见,黑龙江省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属于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省份。
黑龙江省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受气象因素和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共同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是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全省年内降水量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80%,年际间常出现连丰、连枯,丰枯交替现象。并且径流主要集中在山区和边境区,年降水量中部大于东部和西部,南部大于北部,这加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难度。春旱造成连续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此外,水土资源格局不匹配也是黑龙江省水资源的显著特征。全省耕地面积80%的平原地区,其地表水资源只占径流量年内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5.5%,然而占全省耕地面积20%的山丘地区,其地表水资源却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74.5%[6]。
发展黑龙江水利战略意义重大,可以体现在以下的三大方面: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全省耕地居全国第1位,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黑龙江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宜农土壤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10%,粮食商品率超过70%。2010年,黑龙江省实灌面积达到40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5万hm2,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0亿 kg,实现“七连增”,这其中农田水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有学者通过研究虚拟水,分析认为黑龙江不仅每年向国家供给粮食,还向国家贡献了2402.82亿元、数量343.26亿m3的虚拟水,成为中国商品粮第一调出大省。按照每年至少调出250亿kg粮食计算,在既满足本省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全国6250万人的粮食需求[7]。因此,必须夯实水利基础,推进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和提高“中国的大粮仓”地位,这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黑龙江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和水土资源格局不匹配的基本特征,容易出现容春旱秋涝,耕地较为集中的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径流量只占有总量的26%。并且存在水利工程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缺少相应的水资源调济工程,使江河湖库天然来水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枯水期严重缺水局面,影响农业正常生产,威胁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2010年全省用水总量为325.0×108m3,其中农业用水249.6×108m3,占用水总量的 76.8%,易涝面积有446.44 万 hm2,盐 碱 地 面 积 达57.87 万 hm2[8]。但 至 今 仍71%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并且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水土流失特别是黑土地侵蚀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薄弱[3〛。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2010年全省生产原煤6 618.3万t,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51.1%,是主煤炭调出省之一。同时原油也占有重要地位,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44.1%,除此之外,天燃气、水电和风电得到发展,但在能源生产构成中比较较小,分别为3.1%、0.6%、1.1%[8]。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人们已经认识到石油、煤炭等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后,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但是相对于核能、风能、生物能,水能是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现有能源中唯一技术掌握成熟的[9]。
水利发展改革对推进低碳经济有着重要作用:①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可水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经济社会进行“减碳”的改造和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②推进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农田内的生物量,从而通过增强作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更多的CO2,通过增加了碳汇,实现低碳经济;③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增强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固定CO2,从而增加了碳汇[10]。因此,推进黑龙江省水利发展改革,将会引领黑龙江省进入低碳环保型经济社会。
当前主要问题有:全省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只有1 024万kW,开发利用率只有11%,未来水利发展空间仍很大。此外,虽然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目前除黑龙江上游水质基本良好外,省内大部分江、河、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早在192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明确地警示着人们[11]。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生存、发展对水资源具有极大的依赖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影响经济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黑龙江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全省截蓄地表水能力仅为26%,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资源对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支撑力相对不足,有学者研究认为,有7个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都处于不协调状态[13],同时通过计算黑龙江省的区域基尼系数,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与人口、第二产业总产值的空间匹配基尼系数分别为0.4606、0.7184,分别为较差和极差[14]。因此部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村有近一半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黑龙江省立足省情、水情,结合新时期的水利发展形势,提出了“以水富民、以水兴业”战略方针,并加大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2011年全省累计水利投资357亿元,是规划投资的2倍多,水利事业得到有力的发展。但是,黑龙江省水利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未来一时期内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水利建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发布,这是指导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日前,哈尔滨市已经确定了三条红线,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80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至36 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5,将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5]。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尽快结合地区情况,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出台相应的落实办法,贯彻实施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这“四项制度”,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16]。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河湖连通作为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一项举措”,并强调“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资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刘加海结合黑龙江省具体情况,构想了全省河湖水系连通网络框架:以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等重要江河及其主要支流骨干河道为基础,以引呼济嫩、引嫩扩建、黑松连通、引松补挠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为手段,科学规划实施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全省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实现“北水南调、边水济腹、东西兼顾”的水资源配置战略[17]。
当前,迫切需要编制黑龙江省河湖连通战略规划,并且未来实施中,充分发挥各个关键水利工程的枢纽调控功能,巩固、扩建和增建调蓄水库,疏通整治中小河流,综合水能资源开发工程,同时加强对灌区连通的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格局不匹配城市的水资源供给,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科学合理的调配全省的水资源,带动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全省干旱洪涝等水灾害的抗御能力[18,19]。黑龙江省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将是改变黑龙江省工程性缺水的关键,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潜力,改变水利工程薄弱的局面,满足松嫩、三江平原粮食生产综合试验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用水要求,支撑“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全面实施[17]。
今年联合国确定第二十届“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粮食安全”,我国的“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沛则粮足,粮足则天下安。据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一亩水浇地的收益是一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
因此,要保证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要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积极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机械式行走喷灌,积极发展膜下滴灌,大幅度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3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指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约束,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继续推进节水型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以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带动构建相应的灌区骨干工程,搞好农田水毁闸坝、桥涵、渠道等工程修复,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同时积极实施水田北移战略,进一步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和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1-22]。
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剧烈影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河流湖泊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出现了部分河流水质恶化、给周边的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不仅如此,也存在着湿地围垦、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这都将会影响到水生动植物及水产资源的减少,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稳定,不利于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发展,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因此,黑龙江省要在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对流域进行治理、坡耕地整治、加强水功能区排污限制与管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开采地下水,同时开发城市水系网络,美化城市水景观,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决定了必须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水利发展改革,扭转黑龙江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推进大水利建设,提高水旱灾害抗御能力、城市农村安全供水能力,促进解决农业经济的水源问题和高效节水建设、保护水生态与环境,从而支撑黑龙江省农业粮食增产、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张岳.从中央文件看“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12(01):1-5.
[2]左其亭,张保祥,王宗志.等,崔国韬.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科学研究的启示与讨论[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05):68-73.
[3]陈雷.在黑龙江省水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水利天地,2011(10):1,6-9.
[4]杜绍敏.黑龙江省水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04):96-99.
[5]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于洪贤,孙家言,覃雪波.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03):427-432.
[7]原树森,周国学,何启彦.黑龙江省贡献的虚拟水[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3):16-17.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刘纯银,方永乐.低碳经济时代水能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和对策[J].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1):11,13,18.
[10]王淑军,高翠娟,徐世鹏,等.水利改革发展的低碳经济效益[J].生态经济,2011(12):72-75.
[11]翟浩辉.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J].水利经济,2005(01):1-8,65.
[12]顾硕.黑龙江年内落实投资150亿 实现水利建设新跨越[N].北方时报,2011-02-22(001)
[13]李德一,张树文.黑龙江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4):8-11.
[14]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5):56-60.
[15]哈尔滨市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N].黑龙江日报,2012(03):21.
[16]杨勤,周妍.胡四一介绍《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N].中国水利报,2012-02-17(001).
[17]刘加海.黑龙江省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构想[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6):1-5.
[18]左其亭,崔国韬.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框架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01):1-5.
[19]崔国韬,左其亭,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功能及适应性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2012(02):1-5.
[20]贾红路,董英.黑龙江:粮食增收彰显水利支撑力量[N].中国水利报,2011-08-25(001).
[21]陆兵.黑龙江:推进“大水利”建设 保障粮食丰产[N].中国水利报,2012-02-10(006).
[22]陆兵.黑龙江:创新思维谋发展 科学治水谱华章[J].中国水利,2011(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