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河流域区环境状况及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012-08-15 00:49葛文军李小超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鱼类流域森林

葛文军,李小超

(1.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水务局,黑龙江萝北 154211;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洲 450011)

1 流域概况

呼玛河是黑龙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北麓,南以嫩江与呼玛河分水岭伊勒呼里山为界,西和北与额尔古纳河及盘古河接壤,东至黑龙江干流。呼玛河源头为呼玛尔河及亚里河,始向北和东流,两河在奋斗上游约15 km处汇合后称为呼玛河,经呼中至碧水附近流向转为东偏北,在下游的白哈桥附近流向转为南偏东,从上游到下游流经奋斗、呼中、碧水、塔河、十八站、三间房、二道盘查、余庆屯等村镇,于呼玛县城附近的呼玛桥下12 km处汇入黑龙江。干流河道总长542 km,流域面积31 197 km2。行政区划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新林两区及塔河、呼玛两县。

按照自然条件及水资源特点,呼玛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3段。呼中碧水以上为上游,河道全长140 km;呼中碧水至塔河口为中游,河段全长102 km;塔河口以下为下游,河段全长约300 km。

呼玛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栖息着许多珍贵、濒危物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森林覆盖率较好。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70年代为支援国家建设,森林大幅度、大面积采伐,而更新抚育未能跟上,使该地区逐渐形成秃山荒岭,加之近十几年来矿山业大发展,露天采矿增多,占用部分林地和草地,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水环境质量逐渐下降,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基于森林资源现状与环境污染现状,国家为保护和加快更新抚育森林资源,恢复生态环境,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防护林保护工程,2005年开始全面停止采伐,实施封山育林工程。

2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大兴安岭地区为脆弱的高寒生态区,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差,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肥力低下,土壤厚度<20 c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1.3%。土壤类型有暗棕壤、黑土和草甸土,属于典型的林业土壤,适合林木的生长,区域内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强。本地区地带性植物为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大面积的山坡地为寒冻风化形成的角砾石覆薄层土壤和兴安落叶松林,从气候角度属于湿冷生态系统。

由于天然林屡遭破坏而衍生为以阔叶为主相对稳定的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种类较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明显有分层现象,群落内异质性空间较大,林内光强、光质、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不仅有日变化,还有季节性变化,虽然整体处于次生林屡遭破坏阶段,降低区域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但是种群结构还可维持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

近百年来,由于外国侵略者疯狂掠夺和近几十年来我国无计划采伐、矿山开采的破坏、采育失调、森林火灾频发,致使该地区有林地退缩逆变,郁闭度下降,无林地和疏林地递增,形成大面积的荒山秃岭、草地、灌木丛,山杨林、白桦林面积增多,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森林天然水库作用减弱,引发呼玛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给当地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水土流失、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河流水质悬浮物增多,水质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1 可采资源急剧减少,森林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流域开发建设40多年,一直为全国承担商品材的生产与供应。由于过度砍伐、森林火灾频发,使林区可采资源接近枯竭,原始天然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从60—80年代两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对比看出,森林资源发生了林缘退缩、林业用地面积减少、森林积蓄量下降、森林覆盖率降低、针叶林比重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和林木的经济及使用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林区林分积蓄由开发初期的6.77×108m3下降为4.99×108m3,且多分布在高山陡坡等生态脆弱、不宜采伐地带,造成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森林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森林资源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水环境功能等具有明显影响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外国侵略者掠夺、砍伐过渡、森林火灾频发,森林资源减少,加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开矿采金、修路等原因,致使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土保持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重,江河泥沙含量增大,水环境功能降低,水质恶化,林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成因增多。

3.2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流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超强度采伐后又经历了多次的特大森林火灾,加之人类无序开发等原因,给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带来重创,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常见物种变为珍稀、濒危物种。一些兽类处于种群减少,或种群下降,或分布范围缩小。

呼玛河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质不断恶化,使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极大影响,河流域主要保护对象大马哈鱼和鳇鱼等已很难看到,特别是冷水鱼类丧失栖息、索饵、产卵的环境。另外,由于过渡捕捞及采取炸药炸鱼不正当捕鱼手段,使呼玛河流域鱼类特别是冷水鱼类资源趋于减少。

3.3 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加重

流域近几十年来森林资源砍伐过渡,森林大火频发,致使荒山秃岭增多,风蚀、水蚀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重,造成耕地耕层变薄,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降低,侵蚀的土被冲入河流,淤塞河道,河床抬高,河流容量减少,泄洪能力差。

呼玛河流域,有铁矿、金矿等金属矿。自20世纪70—80年代在呼玛河及其支流倭勒根河等河流采金猖獗,有的河流河道面目全非,水生生物基本灭绝;有的河流采金致使河道下游几十公里河段河水浑浊,水中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极大影响。河流采金对河流两岸的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底层卵、砾石布满整个河道及漫滩,占压河道两侧地表植被,致使地表植被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裸露的土壤经雨水冲刷,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水质污染严重。

3.5 农业开发减少林地、草地面积,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呼玛河流域自90年代后期加大开发力度,占用部分林地、草地被开垦为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林草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重。近年来根据国家生态保护有关政策,该地区实施了天保林工程,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受到资金、管理力度不够等制约,退耕还林、还草成效不大,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林地、草地自然退化和人为破坏日趋严重,森林覆盖率与水源涵养功能并没有提高,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6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濒发

森林火灾频发将减少林木资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水源涵养,缩减野生动物栖息、觅食范围,同时增加CO2的排放量,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长有极大损害作用,同时每年为防治病虫害发生,将施用大量农药。残留农药将污染土地并随水土流失进入地表水体污染地表水体。

3.7 资金投入不足、环境监察力度不够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不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另外,由于环境监察力度不够,毁林、毁草开荒屡见不鲜,造成林木资源、草地资源面积逐年减少,林草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重,致使生态环境破坏日趋恶化。

4 水电开发建设对环境影响

4.1 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呼玛河梯级水电站开发建设对呼玛河陆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水库淹没影响,其次是梯级水电站施工活动和移民安置的影响,除水库淹没影响为不可逆影响外,其他对陆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均是短期的,可通过采取一定

的预防措施或补救性措施予以恢复。因此,本次呼玛河水电梯级开发不会导致流域珍稀濒危陆生生物的灭绝,也不会降低陆生生物多样性。

4.2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2.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梯级水电站开发以后,形成大小和调节性能不同的多级水库,但其共同特点是水的流速变缓,泥沙含量减少,库表水温略有提高,透明度增大,水体中营养元素会增多,这些都为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浮游生物的种类将由河流型种类向湖泊水库型转变,数量和生物量将大幅度提高,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将有所增加。

4.2.2 对鱼类的影响

规划实施后,会使冷水性鱼类的生存空间减少,种群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可以采取人工增殖技术进行繁殖。由于日本七鳃鳗是溯河上游的洄游性鱼类,其洄游通道受到阻隔,预计日本七鳃鳗在呼玛河中将处于濒危状态。

呼玛河干流十八站以下生活的流水性鱼类70%左右将因失去赖以生存的河道环境而急剧减少,部分鱼类将迁往库区支流的天然河道,如依沙溪河、内倭勒根河、外倭勒根河、古龙干河等河流中,使这些流水性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分布区缩小。而在呼玛河塔林西以上河段中黑龙江茴鱼、细鳞等冷水性鱼类还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但适宜静水和缓流生活的鱼类种群如花鲢、白鲢将在库区逐渐增多。

4.3 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本规划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对呼玛河中的鱼类产生影响,由于规划的实施,使河流水环境、流速、底质、水中的营养物质、水温、水位等因素发生改变,水的状态由河流型环境变为湖泊型环境,这一变化对冷水鱼类的物种、种群数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会使冷水鱼的种群数量下降,生存空间缩小,但通过增殖放流、异地保护等措施,可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梯级规划实施后,呼玛河自然保护区仍然为冷水性鱼类的繁殖和栖息地,但也将成为黑龙江省最重要的水电开发基地。

5 建议

1)为了加强呼玛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呼玛河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应尽快建立流域管理机构。

2)为了更合理的开发呼玛河干流水电资源,应请有关专业部门尽快开展对呼玛河流域洄游鱼类和冷水鱼类目前分布情况的专题研究,并结合规划水电站布置情况详细论证增殖保护措施。

3)呼玛河干流上游及各中上游支流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较好,是鱼类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也是一些珍稀植物集中分布区和陆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为维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建议不再此区域内进行开发活动。

[1]邹体峰,王艳芳.浅析我国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3):106-108.

[2]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河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R].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8.

猜你喜欢
鱼类流域森林
压油沟小流域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鱼类运动会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哈Q森林
哈Q森林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