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颖(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
□辛贺艳(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
土坝是一种历史悠久、修建众多的坝型,作为壅水建筑物,要使其能在压力水头下有效的工作,对于坝基来说,必须有适当的防渗导渗措施,也就是减少或截断坝基的渗失水量,防止坝基发生管涌、流土、接触渗透破坏,降低坝体浸润线以及防止下游沼泽化等等,这些措施,习惯上统称之为渗流控制。
渗流控制方法,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上阻下排”。阻就是用防渗措施不让或少让渗流经过坝基;排就是用导渗措施使已进入坝基的渗流,安全排走。防渗措施有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种。一般说来,对于地基透水层较厚、渗透稳定性较好的坝基,土坝壅水不高,用铺盖(水平)防渗来减少渗流,往往是比较经济的;如果地基透水层较浅,坝比较高,则用垂直防渗,如截水槽,可以较为彻底的截断流渗;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较多地使用了新的地下防渗结构,即混凝土防渗墙或灌浆帷幕。导渗措施有水平排水垫层、滤水坝趾与排水沟和减压井等。
铺盖是水平防渗措施,一般地说可以防止坝基土的渗透变形,但只能减少渗流,不能杜绝渗失水量,因此是不彻底的。其主要优点是施工简单,无需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抢工,造价低,易于土法施工。
铺盖所需长度和厚度取决于填筑铺盖土料的透水性、透水性坝基的分层情况、厚度以及土坝所拦蓄的水头。铺盖最好用粘土填筑,因其透水性很小,又比较地能抗冲蚀,铺盖应保证其整体性,施工过程中,对已建成铺盖要加保护层,如铺盖下有卵石集中之处,应设垫层,以免蓄水后铺盖被压破,产生裂缝、穿孔。同时,还应注意,由于上游围堰挡水,如围堰筑于铺盖之上,在铺盖底面是否会形成承压水,能否把铺盖顶穿,必要时应事先验算并作好排水措施。
此外,据试验观测结果,铺盖厚度内的水力比降是变化的,上层很缓,底部急剧增大,铺盖破坏,往往由下而上发展穿孔。
截水槽防渗比较彻底可靠。这个措施不能开挖太深,太深则工程量大,排水费用多,施工时间长,需要较大的投资,并延迟水库发挥效益。
截水槽要求嵌入基岩或不透水层,一般不少于0.5m,所有强风化岩面均须清除干净,这是由于用不透水土料回填辗压压实的截水槽,切断了透水坝基,几乎全部水头差集中在槽底附近的基岩中,截水槽底后部有很大的逸出比降,会把风化碎屑携入透水层,形成机械冲刷。截水槽一般为梯形断面,其顶部宽,与塑心墙、斜墙相接;其底部窄,与不透水基岩相接,一般≥1/10水头。
截水槽一般是截断透水坝基,回填与心墙相同的粘性土,分层辗压压实,但亦有仅截断部分透水坝基的,称部分截水槽,一般多用于覆盖层较深的多层土质坝基。
这个方法有局限性,受坝基土的可灌性限制(被灌地层内土中<15%含量的最大颗粒直径与灌浆材料中<85%含量的最大颗粒直径之比值,称“可灌比”)。帷幕厚度一般系数根据灌浆试验后的渗透稳定性来确定,其孔距、排距亦根据试验来定。
沙砾地基的可灌性取决于“可灌比”,渗透系数及<0.1mm的颗粒含量等指标,一般的初步认为:地层中<0.1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可灌比>10,渗透系数超过40~50m/d时,可灌粘土水泥浆;地层中<0.1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可灌比>15,渗透系数超过60~80m/d时,可灌水泥浆。
这种地下防渗新技术,河南省在高73.5m的南谷洞堆石坝坝基上采用,效果很好。
南谷洞坝址为大块的石英沙岩峡谷,河床沉积层为沙卵石夹漂砾层,层厚,结构松散,级配差,透水性强烈。用铺盖防渗,土缺,水头大,透水层深,渗失水量多;用截水槽,排水困难,既不经济,亦不现实;用灌浆帷幕,需用水泥多。比较结果以混凝土防渗墙造价最少,施工比较简单,可以有较好的防渗效果,因此,最后采用就地浇注混凝土防渗墙办法。该混凝土防渗墙墙壁底嵌入基岩0.5m,嵌入两侧岩壁0.8m。为了加强与岩壁结合,堵塞裂隙节理缝,在防渗墙两侧岩壁上钻孔,灌入水泥浆。该坝防渗墙以粘土铺盖与其斜墙相接,混凝土防渗墙伸入铺盖内4.2m,接触渗径9.4m,为正常设计水头1/6,一般混凝土渗墙在墙顶一定范围内,要求用高塑性土料填筑,以适应墙顶填土较大的塑性变形,特别是混凝土防渗墙与心墙土相结,由于墙顶上荷载很大,混凝土比其四周心墙土的压缩性小得多,墙顶会有很高的压应力集中,而其附近则压应力解除,这样便产生拉力和裂缝区,所以在墙顶需改用高塑性土料填筑。
这类排水措施,作用有2种:一种是降低坝体浸润线,防止均质坝背水坡饱和脱坡;一种是提供排水盖重,防止透水坝基管涌。
对于均质土坝,如无排水措施,浸润线将交背水坡面于约1/3坝高处,造成背水坡上出逸、渗水,从而使其饱和,产生脱坡现象,采用水平排水垫层,即能有效的降低浸润线;此外,在不透水软土坝基上,由于筑坝过程中,坝重增加,便于坝基土层的排水固结,亦增加坝的稳定,这种排水垫层,设于下游坝体的后半部内,其长度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经验和判断,由于坝体土料实际上并非完全均质,对于其渗透性而言,由于分层辗压,往往水平渗透系数KH比垂直渗透系数KV大,这影响降低浸润线程度。
对于均质的透水坝基,如无截水槽、防渗墙等截断渗水的地下防渗结构,坝趾处渗水压力若大于水中沙砾的有效重量时,土沸(两者相等时的临界状态)即可转变为渗流挟沙溢出圆锥体,冲刷将沿流线向上游发展,而形成管涌,采用水平排水垫层,即借其盖重来平衡此过高的渗水压力,借其滤层来防止颗粒因渗流而走动。
坝趾处的一般排水设备,全省常用棱体滤水坝趾和卧式滤水坝趾两种,后者也叫贴坡排水。棱体滤水坝趾也叫坝趾堆石,可降低坝体浸润线,保护坝趾免受尾水风浪淘刷及冰冻影响,当坝基土强度较大时,对坝体还有支撑作用,是一种比较好的排水设备,但体积较大,用块石多,施工时有些干扰;卧式滤水坝趾不能降低浸润线,只可以防止坝坡土壤发生渗透破坏和尾水浪淘,其主要优点是体积较小,用石料少,施工方便,易于检修。
排水沟还有一种作用,即坝趾处基础渗流如有剩余水头时,作为排渗减压措施,一般坝基(未作截水槽防渗者)如为均质透水层,此排水沟伸入坝基深度不过1~1.5m,如果坝基为双层地基,其表层弱透水层较薄,则将排水沟放在透水层上,挖穿其上层弱透水部分,引走渗流,可降低剩余水头,但如透水层较深,这种排水沟,仅能引走一小部分渗流,剩余的渗流将绕过排水沟,其作用只是局部的,作为导渗减压的控制渗流措施,就不适宜了。
这种导渗减压措施主要目的是降低坝趾剩余渗水压力,以解决已发生的沙沸和坝后沼泽化,来防止坝基因内部冲刷可能发生的管涌失事。
减压井的设计,除了确定井口水位高程外,主要在于决定井距、井深和井径3个参数,井口高程愈低愈好,但要结合排水沟挖方量进行经济比较,井口应高于井下水沟中的水位,防止不出水时泥水倒灌,造成淤积。减压井井管径,不宜太小,太小则沿程摩擦水头损失较大;不宜过大,过大则不经济,一般采用15~30cm。覆盖层和透水层不深时,减压井最好为完整井,井底贯入到基岩。井深如较浅,井距必过小,则井多,造价不经济;井如很深,则井少,井距必很大,造孔困难,每眼井负担较重,遇有淤积,降压效能损失和影响也大。
基础导流控制布置须与坝体防渗措施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一般说来,防渗措施应设在坝基的上游或坝轴线处,导渗措施应设在下游坝趾附近,以便有效地控制坝基渗流。
应该指出,只有搞清坝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确切掌握地基中的土层分布,各层土的颗粒级配,自然容重,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等资料,才能正确判断坝基渗透稳定的问题所在,正确的选择防渗、导流措施,正确的防渗、导流措施才能为坝基的渗流控制研究,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