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
(大连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22)
旅游是建立在吸引游客,为人们提供旅行、度假、观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成败。可以说,旅游事业的环境效益较其它事业更为直接地影响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保护和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能源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发展绿色能源事业是解决能源短缺,节约矿产资源,减小能源环境压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巨量级旅游景区,有责任倡导发展绿色能源事业,在建设和利用上,成为先行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1)太阳能利用系统:利用太阳热能为景区公共照明、环境监控系统实现每天24 h不间断供电。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地脚灯以及风光互补路灯等,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同时也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2)生物质能发电:沼气池采用活动罩水压沼气发酵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沼气利用系统,用杂草枯叶、生活垃圾和粪便作为填料,产生沼气发电及肥料。生物质能利用,有效地净化了大环境、做到了回收能源和资源再利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效果显著。
政府决策层明确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按照这一指示,结合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思路,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1.2.1 雨水利用
1)人工湿地:湿地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技术,不仅能净化汇集的雨水。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能够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天然生态过滤网,集污水净化、环境景观和科普教育三种功能于一体。
2)人工湖:湖大面积收集雨水,并结合人工湿地,净化雨水用于浇灌,并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经喷灌管网回调,实现绿化浇灌或滴灌、洗车、清洗路面、屋面、墙壁,以及用于公共区域的清洁用水或绿化用水。
1.2.2 污水利用
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根据处理站附近用水情况,处理后出水再经深度处理,可直接回排到原生植被区,不仅实现了原生植被、植物的根部浇灌,也实现了水质的再净化、吸除处理。之后再自然流入湖内,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节能降耗减排和再利用,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方案和设备选用上,优先考虑的是最新的节能技术成果和成熟经验。采用的节能措施有:
1)热泵空调系统: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空调主机,制冷的同时回收部分热量用来加热生活热水,并利用湖水冷却来代替冷却塔,大大节约了能源消耗。采用空气热泵空调系统,多功能双向热导热泵完成制冷(制热),并将空调水中的废热收集起来,供给SPA用热水,达到单向输入,双向输出,制热水不耗能。全年运行费用仅为采用传统的空调以及加热方案年节省运行费用。并且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
2)节水座便器:节水型座便器具有密闭气压水箱技术,冲水瞬间形成强劲水力,配合缸低的喷射水道,每次冲水用水量仅4.2 L,每年节水18 000 L/套。
3)景区道路照明系统采用节能控制系统,并整体采用T5荧光灯、LED灯、无级灯与节电器相结合的方案,总体节电率达40%~60%。
4)构建景区内部绿色交通系统,建筑施工材料以及道路、标识选用环保节能型的材料。
5)不使用、不引进任何不符合循环经济、环保要求或被行业淘汰的设备、技术、工艺及产品、材料。
动态的生态平衡是维持景区环境不断改善的基本条件。积极地看待生态平衡,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一方面促使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使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1)大力保护原有的植物资源:建设区域内的原生树木尽可能移植。在建设区域内原生植物品种移植到附近的边坡上,既保护了植物物种,降低了绿化成本,也消除了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2)引入园林品种优良的乡土树种。在园林植物布局设计时,实施“大树引入”工程,以缩短树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树的生长年限,可以提早享受到大规格乔木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同时优化园林绿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间结构。
3)做好湿地建设。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和能源基地。种植风车草、水葱、芦苇、水生美人蕉、溏昌蒲等水生植物和落羽杉、黄槿等,可极大的优化生态系统环境。
4)建立水生生态链和陆地动物生态链,改善生态链质量。为使湖水保持晶莹清澈,运用蚌类、螺蛳、鲢、鳙鱼等动物来消化水中的藻类、微生物,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同时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通过建立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水生食物链达到水质净化。在树木上、湿地上人工筑巢,吸引更多的鸟类以及白鹭、雁鹤等珍稀飞禽来此栖息,参与区域环境的生态循环,凸显生态、自然之风情。
5)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植被保护相结合,把水土流失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在大坡面的边坡上设置截水沟,并采用浆砌石骨架。在陡峭边坡上增设茅杆加固,挂网固土,泥浆喷植、穴植灌木的方式进行绿化,实现了生态绿色与水土保持的结合。
环保化经营准入机制、个性节约化管理机制,使景区走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性运作循环:
1)开展GB/T24001—1996(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建立旅游区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是水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程序与措施。
3)倡导“绿色出行”,不准许机动车辆进入核心景区。
4)不出售非环保工艺、技术、原材料制作的纪念品和商品,不提供、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制品和餐具,不提供野生动物食品。
5)不使用过度包装,门票、导游图等采用环保纸张。
6)积极推广无纸化办公,使用环保纸张,夏季室内空调≥26°,冬季室内空调≤20°。
7)实行废物分类回收,创建再生资源的利用系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等污染物专门回收。
对于日接待量数以万计的旅游景区,仅在建设中遵循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原则还远远不够,重要的应该把生态环保思想、方法和效果及其深远意义进行广泛传播,使光顾于此的游客能够主动地接受绿色环保主义思想教育并向更广的领域扩散。
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它是绿色文明最坚实的根基。贯彻“5 R”原则,即: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形成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风尚。
旅游事业迈向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之路,在享受旅游产品的舒适与惬意之时,生态发展也是社会责任。旅游生态对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制订旅游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对话。
[1]梁俊卿.关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