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霞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女范捷录》之正面质素对当代中国女德建构的意义
石桂霞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本文通过对传统女教书《女范捷录》正面质素的梳理,举其要者,概括为母仪孝行、秉礼慈爱、勤俭智慧、德才兼备等诸方面,以期对当代中国女德建构能有裨益。
《女范捷录》;女德;建构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女性地位、道德规范的内容早在《易经》、《春秋左传》、《礼记》等经典中就有记载,这些记载虽属女教、女德方面的渊源,但并未形成体系。此后,西汉刘向著《烈女传》,东汉班昭著《女诫》,唐郑氏著《女孝经》、唐宋氏姐妹著《女论语》,明仁孝文皇后著《内训》、明王相之母刘氏著《女范捷录》,清陆圻著《新妇谱》、清贺瑞麟著《女儿经》林林总总历经千年积淀逐渐系统化、专门化、通俗化,成为规范、束缚女子行为的女教书系列。它对规范女德、维护传统家庭和封建社会的稳定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西学东进的兴起,女性的命运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特别是此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等等,分别从思想文化启蒙、政治制度确立和经济体制转轨等几个不同的层面,对传统女教给予了颠覆性、毁灭性的冲击,使其几近无存。
现代妇女运动把女性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其意义不容抹煞;然而,文化的发展却不应该走完全抛弃传统、一切从零开始的道路。当代中国女德教育立足于当下的文化现实,既要充分汲取东西方现代思想资源,也应该对中国传统女学的合理内核和不合时宜因素进行仔细辨析,充分汲取其有益成份,实现中国传统女学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女范捷录》作为我国传统女教书中的女四书之一,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形式上看,都是极富特色的一个重要读本。它虽然也以儒学的纲常之理为“正内之仪”,却未像《女诫》那样把女性界定为“卑弱”、“屈从”的第二性;它固然也不免宣传“男可再婚,女无再适”的封建节烈观,却能强调女性虽处内阃,仍当时时关注国家大义;它还直接驳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思想,认为女性德才兼备是“尽善而兼美矣”。除概括性地阐述女教原理外,《女范捷录》还大量地引述了历代烈女、贞妇、孝女、才女、贤妻、良母的典故范例。全书列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共十一篇。它是中国古代女性教育读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正面质素在当代中国女德建构中仍有值得传承借鉴之处。
中国的传统“母道文化”,简而括之是由“为母之道”和“事母之道”两方面构成,《女范捷录》用母仪、孝行两篇将“为母之道”和“事母之道”加以阐释。
首先,《女范捷录》强调“母道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把它摆到了比男性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在男犹可以尊师取友以成其德,在女又何从择善诚身而格其非耶?是以教女之道,犹甚于男,而正内之仪,宜先乎外也。”在母仪篇中侧重“为母之道”,指出:“父天母地,天施地生,骨气像父,性气像母。上古贤明之女有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一般的观点往往认为清末梁启超肯定母职在塑造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殊不知,梁启超这一相当现代的思想却有其深远的传统渊源,《女范捷录》便是中国古代肯定妇女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
其次,《女范捷录》的母仪规范,把信、义、仁等道德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我们吸收其合理内核,有益于改变当下教育只注重智力开发、只注重儿女的社会发展、忽视人格塑造这一偏颇。《女范捷录》列举了历史上一系列好母亲的典范,如:“孟母买肉以明信;陶母封鲊以教廉;和熊知苦,柳氏以兴;画荻为书,欧阳以显。”从中不难看出,“为母之道”可以概括为诚信、清廉、善教、聪慧、明智、仁慈、公正、忘私等。
再次,《女范捷录》在孝行篇中则侧重阐释“事母之道”,可贵的是,它并未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让子女无条件屈从的父权思想,所肯定的都是女性对长辈的关怀爱护之情。尽管《女范捷录》所表彰的孝行有些未免太极端乃至于伤害到了女性自身的利益,但我们如能扬弃其极端性而取其亲情友爱内涵,必定有利于建构当下和谐的家庭关系。《女范捷录》认为:“男女虽异,劬劳则均。子媳虽殊,孝敬则一。夫孝者百行之源,而犹为女德之首也。”并对史上的孝女贤媳一一列举并加以颂扬,如:杨香搤虎、缇萦赎亲、张妇蒙冤、姜妻至孝等范例,为后人提供了可供效仿的楷模。其所言所例,对当下“421”家庭模式时代到来的中国社会尤具现实意义。
“礼”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被认为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前者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后者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所以《论语》才把它上升为“不学礼,无以立”的层面。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教书之一的《女范捷录》,不仅把“秉礼”看作女子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规范,而且还将“无礼”问题的严重性上升到比《论语》中的“无以立”层面还要重要的“遄死”地步,认为:“德貌言工,妇之四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言礼之不可失也。”同时,《女范捷录》还提倡女性在“礼”的严格自律中对他人的“仁慈”、“博爱”。
首先,《女范捷录》提倡女性不仅在“秉礼”中严格自律,而且在“秉礼”中主动纠正他人的违礼背义行为,赋予女性维护社会教化的重要使命。“宋伯姬保傅不具不下堂,宁焚烈焰;楚贞姜符节不来不应召,甘没狂澜。”《女范捷录》所表彰的有些女性的守“礼”行为,把外在僵化的“礼教”高悬于生命之上,未免迂腐,但是如果我们舍弃她们所守的迂腐之“礼”的具体内涵,而汲取她们坚守原则的精神,则可对当下社会某些人利益高于道德原则、高于党纪国法等错误倾向及行为提供一面警醒之镜。“江油降魏,妻不与夫同生。盖国沦戎,妇耻其夫不死。”还表彰女性超越从夫的封建教条去维护“礼”“义”规范。女性这种超越私情去维护公义的态度与行为,不仅对当下中国社会遏制腐败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事哲学及至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女范捷录》慈爱篇中将“慈”与“仁”联系到一起,认为 “慈惠和让,本于宽仁”。这无论对当下社会整体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还是对于目前各种家庭亲戚关系的维系,都有积极的作用。
其实,作为观念形态的“礼”,一直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故而作为伦理道德的“礼”本身就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诚然,我国封建社会所尊崇的带有极强等级秩序的“礼”有其糟粕一面,但“礼”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之外,还有敦促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和睦相处的积极意义。“士安好学,成于叔母之慈。伯道无儿,终获子绥之报。”《女范捷录》提倡女性秉持礼义,以慈爱、宽恕、仁义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并强调这种慈爱的态度总能对受爱者起到道德示范作用,而收到好的回报。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周易·否》中就有记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而且后人还将勤俭上升到家国兴衰的重要位置,如晚唐时期的李商隐面对大唐王朝濒临衰亡之势,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为勤俭破由奢。”(《咏史》)勤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家国兴衰问题上,对男子、君子、帝王重要,对于“正乎内”的女子同样重要,作为传统女教书之一的《女范捷录》对女子寄予厚望,要求女子“身执勤劳,躬行节俭。”这样才能“扬芳誉于诗书,播令名于史册”。
首先,《女范捷录》提倡女性持家要勤俭,告诫女子:“勤者女之职,俭者富之基”并进而言明“勤”与“俭”之间的关系:“勤而不俭,枉劳其身;俭而不勤,甘受其苦。俭以益勤之有余,勤以补俭之不足。若夫贵而能俭,则身劳而教以成;富而能俭,则守约而家日兴。”这些谆谆教诲对抵抗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中的不劳而获态度、奢靡挥霍之风有重要的纠偏效用。特别是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傍傍族”就更具教育作用。
其次,《女范捷录》还十分推崇女性之智慧。尽管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原则,家外及至社稷之事都是男子展示生命意义的舞台,“治安大道,固在丈夫。”但《女范捷录》认为女性完全可以审时度势、从闺阃之中为丈夫提供“远大之谋”,从而“保家国而助夫子”。这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女性屈从夫主的礼教教条,体现出对女性主体性的尊重,在那个封建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另一方面,由于《女范捷录》中所赞赏的女性智慧均是超越眼前蝇头小利、符合家国大义的“明识”,因而对当代女性的人格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女范捷录》提倡德才兼备的女性素养,其对女性之才的推崇,在封建时代对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压抑女性才华的教条;而在当代女德建设中,其女性才德并重的价值观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谈及女子“才”“德”问题时,往往会将“女德”与“女才”对立起来,而且传统的女教书中更是将“德”、“言”、“容”、“工”看作女子的立世之本,强调“女德”的重要性,进而演化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学观,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女范捷录》中确是例外,它认为:“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在阐述“才”“德”关系时,主张“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夫德以达才,才以成德。故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贵乎有德。德本而才末,固理之宜然,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继而用古者后妃夫人与普通人家的妻妾相比,对“古者后妃夫人,以逮庶妾匹妇,莫不知诗,岂皆无德者欤?”以此来说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实属谬误。并进一步言明女性应具备什么样的“才”,规避什么样的“才”:“故经济之才,妇言犹可用,而邪僻之艺,男子亦非宜。礼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役心志。’君子之教子也,独不可以训女乎。”除此之外还列举史上“才”女的事例来加以明证,如:“大家之续《汉书》,一代之鸿章以备。《孝经》著于陈妻,《论语》成于宋氏,《女诫》作于曹昭,《内训》出于仁孝。”最后得出结论,“由是观之,则女子之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名誉著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
尽管赞赏有才能的女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流的文化态度,但在社会深层心理方面,由于压制女性社会事业才能的传统思想仍在起作用,再加上女性承担的家庭负担普遍比男性更重,因而,在现实层面上,女性的才华仍然较男性更易受到压制,这样,《女范捷录》对女性才华的赞赏在当下就仍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一些富有才华的女性进入社会的管理高层,她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往往成为影响其才华能否正确发挥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女范捷录》才德并重的价值观尤值得我们继承发挥。
总之,传统女德教育注重培养女性的责任意识、道德修养,却短于维护女性权益;当代女权理论注重维护女性权益,而不太注意思考女性的德性修养问题。当代女性人格建设,在汲取现代女权理论张扬女性个性意识这一维的时候,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断然抛弃中国传统女德教育中的合理内涵。《女范捷录》这个在中国传统女德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读本,虽然不免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却在女性的人生责任界定、女性的道德人格建设、女性的才华发展等方面都包涵着许多深刻的智慧。它不仅在古代女学教育系统中独树一帜,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发挥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在建构当代女德教育思想时不应该忽视这一重要资源。
B82-052
A
1008-2603(2012)02-0081-03
2011-09-30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AbWY070)。
石桂霞,女,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