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敏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四川 成都 611730)
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成 敏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四川 成都 611730)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资源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促进其顺利实现就业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阐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内在结构,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从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机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及多方共同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践平台和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途径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思路;做法
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校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面对日益扩大的就业压力,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要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挖掘整合各种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构建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平台,加强能力培养,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缓解高校就业难的现状。
自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的策略研究。它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也关系学校的自身发展,是教育育人的题中之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要促进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这不是某一项技能、能力的获得,而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积累,从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经济社会人才需求、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是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组合,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就此意义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是单项能力的习得或提高,而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各项能力的整合,以及能力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与良性互动。
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情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过程,其内在结构应包括四个层次:就业基本能力、职业获取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是结合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双向发展。
就业基本能力是指要具有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基本的适应就业需求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职业获取能力是指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明确的职业角色和定位并能够顺利获得某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突出表现在具有科学的自我分析能力和相应的求职应聘能力等,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自我定位、机会分析、自我营销与决策、求职策略与技巧”[1];职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踏入社会进入工作领域后能够及时实现角色转换,并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以及后续发展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层次,是其竞争力高低的关键所在;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在完全胜任某工作领域中并发挥自身积极作用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创业的能力等,从而促使自身的专业或者事业有深层次的发展。
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职业能力的各个环节,关注个性发展,不断提升和锻炼自身专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求职应聘能力等顺利实现就业所需的能力,同时,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加强人文修养,关注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加就业的砝码,努力成为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要转变传统大学生就业培养方式,拓展就业能力培养渠道,形成多维统一的立体化培养范式。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原先的学术化定位、学科取向转向社会化定位和职业取向,致力于构建更有针对性和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需要展现综合就业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和成绩。政府与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搭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平台。我国各高校也一直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就业能力培养情况,归纳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方面:
1.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渗透和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致力于在课程中渗透及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知识传递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步进行,达到学以致用,并以需求为导向,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实现供需结构平衡,促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适销对路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等不同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渗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拥有更加合理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针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各高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教学实践的力度,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根据相应专业开展不同实验实训课、专业设计课、操作训练课等,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实践和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许多高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针对性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机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许多高校引进职业测评系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相应的就业服务和指导机构,从入学开始即开展就业指导,涵盖教育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以及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指导,确立“发展式、个性化”的就业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服务等体系,“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2],建立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指导流程和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专业老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及工作环境,包括职业兴趣、自身能力结构、职业决策等,科学分析自我,教导其获取工作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各高校也日益关注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既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从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处既展开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同时也要求职业指导老师要有基本的心理咨询能力,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及时予以引导,让学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
3.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平台
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政府与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政府推动高校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开发学生就业能力体系,进行培训模式的更新和标准体系的构建,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监督训练场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等用人单位也积极向大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实训及实习项目,配合高校对市场动态的调研,实施校企合作,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包括专业、数量、需求、人才要求等,向学生及时公布,并积极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认识就业和职业,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就业的前瞻经验,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拥有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实训基地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良好实践平台,学生以实践训练为主要载体,以岗位训练为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实训信息服务工作,定期调查和公布企校双方实习实训供求信息,促进学生、院校和实训单位之间的对接。
4.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选拔人才求实不求高,注重学以致用。学历不是一切,较之高学历,企业更看重个人实际能力和工作技能,因此许多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时强调就业氛围的形成,突出强调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其中包括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进行礼仪教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市场需求,全方位针对性培养,防止“短板”现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地方政府及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而具有一定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的关键,高校以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方向,从各个环节挖掘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资源和细节,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各界力量介入,相互整合,共同保障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探索,增大学生实际受益面,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
[2]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1 ~62.
G647.38
A
1006-5342(2012)03-0069-02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