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的意义*

2012-08-15 00:54:40王康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时期载体政治

周 斌,王康日

(淮南联合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38)

浅析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的意义*

周 斌,王康日

(淮南联合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3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把旧式农民变成新型农民,这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有效载体的选择,但是传统的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拓展与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农村人口现在已经占了我国社会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把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农民,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载体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在一定时期里,农村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较好的满足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但是面对新时期下农村出现的新变化,农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对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的内涵及特征

很长时期,“新时期”一词在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是“新时期”,迄今为止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新时期”一词大概最早出现在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与华国锋讲话相衔接,叶剑英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在闭幕式时的发言以及大会的公报决议,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用“新时期”概念的原意旨在对“文革前”和“文革后”进行区分,“文革前”为旧,“文革后”为新,而不是说历史就从此分野。“新时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讲“新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中的“新”,突出的是“新”,是变革,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相对的时间段。本文采用的“新时期”主要是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一特点的历史阶段,它与之前的旧时期相比,从城市还是农村,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社会结构变迁都具有不同与以往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渐进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在三大方面发生了社会转型:一是在社会形态方面的变迁。其变化实质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内容则可以概括为:农业向工业、专制向民主法制、封闭到开放及人民由臣民转向公民的历史变迁等方方面面。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尤其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发表讲话后,中国开始加速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然经济形态的束缚,转而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换的历史时期。三是在发展模式方面的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展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单一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向科学的发展模式转型。这三种社会转型的内容包括利益调整、体制机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1.载体。载体本是一个科技术语,最早被使用于化学领域。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解释为:化学术语,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或中间生成物。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2)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综合而言,也就是说,载体是指能承载、携带其他物体的物体。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现有文献看,“载体”概念最早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1992年。当它进入这一领域后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结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甚至还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当做主客体连接的一种载体中介。这几种观点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值得改进的地方,它们或者泛化了载体的概念,或者模糊了载体的属人特性。笔者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界定,必须先从它的构成要件入手。

学术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

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发生互动。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括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且主客体正在借此发生联系的动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外延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包括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参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可以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界定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承载和传递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正借此发生联系的一种动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三、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研究意义

1.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效性即实际效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是衡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好坏的根本尺度。自1978年以来,无论是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与以往有大的不同。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农村实际,选择、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对农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旨在找到与新农村发展相适应,与农民生活相贴近,更好地对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国要想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其重点与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自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后,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也被连续重申。因此,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使农民走向现代化。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生活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只有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拓展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传统式农民变成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3.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研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面对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个始终令人类孜孜以求且奋斗不止的伟大社会理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做出的设想是:一个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毛泽东同志更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其《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方法。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党的十七大将其目标和任务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目标,就必须处理好社会当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比如城乡收入差别的不断扩大,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农民工进城带来的留守儿童、老龄人口等问题引起农村人群的不满情绪有上升的趋势,这都对农村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构成了挑战。所以要强化对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来引领农村社会和谐建设,而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杨广慧.探寻新路子,寻找新载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10).

[3]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59.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5]张世贵.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时代价值浅论[J].探索,2003,(3).

[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 ~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G41

A

1006-5342(2012)03-0141-02

2012-01-20

猜你喜欢
时期载体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开心一刻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