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傲傲子,赵玲玲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仅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60.1 亿 t,而 1978 年仅 13.8 亿 t[1]。现实要求我们要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技术,发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技术,也必须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改进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传统工业模式,进入可再生能源为主流的低碳经济时代。
根据我国政府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我国近年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主要的发展领域主要有:火力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节能建筑技术化、工业节能与减排、再生资源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环保设备等方面。
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超临界技术的燃煤电厂,预期发电效率超过45%。同时,我国还在进一步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机组,推广应用超临界发电技术,以取得更好的节能效果,预计到2050年将实现相对节能25%[2]。
2010年,我国企业就已逐步向出租车市场出售纯电动轿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电动汽车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快速的发展道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际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水平还是远高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混合动力方面,日本的弱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节能38%,而我国的产品只能达到节能20%的水平[3]。说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还需加强攻关。
由于受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我国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模式,所使用的钢材均无法回收,而国外的则大多可回收,我国的建筑技术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将被定为节能降耗的主要领域。《财政部、住房和城乡树立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义务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改造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须下降20%以上。
工业领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调整产业结构显然是最有效的减排措施。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淘汰落后产能,但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新增产能同样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工业行业还存在相当过剩的产能。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不仅仅只能以现有的产能规模为标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节能标准的趋严,工业的减排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反复利用,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则是实现资源循环的主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不断规范,各级政府对培育商贸和流通市场的重视,吸引了再生资源的聚集,各地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企业由于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工艺技术原始以及历史原因使得该类行业发展呈低水平徘徊。另外,国家和企业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大部分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技术还十分落后。
三大环保设备即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和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在我国的相关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但由于在这些领域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得当前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环保产品开发相对落后,高新环保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比较小,某些领域缺少适用的产品,综合利用设备成套水平和能力较低等。
首先,我国自开放以来,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对真正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放任发展,导致产学研工作严重脱节。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和市场脱节,导致相当一部分技术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商品。
其次,我国企业的研发人数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企业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并且严重流失。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能力的机构只有25%[4]。就研发的产出指标如发明专利而言,在低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前五名的机构当中,仅一家是企业。
最后,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景不明显且具有风险,企业又受到国家产权制度压制,不能掌控低碳技术创新的自主权。
低碳技术大多是新兴技术,面临较大的风险,在未来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出于经济利益因素的考虑,为规避风险,企业在技术方面很难去实现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技术载入社会网络的实体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结构下制度及嵌入在其中的技术的影响和演化。新技术即使被开发出来,由于没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也就不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首先,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拥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外国公司对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的占据,比我国拥有绝对优势。例如,我国的家电行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却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被征收了高额的专利费。其次,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也面临着知识产权的竞争。一方面,外国公司开始展开侵权调查在该国市场内畅销的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外国公司对传统行业的高端产品领域的专利进行了布局。
低碳技术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技术是否能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发能力的强弱,而这具体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面。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操作人员以及具有良好素质和长远眼光的企业家等的数量等都约束了我国研发能力的发展。虽然在201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其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其缺乏。在发达国家,高层次人才占总数的比例约为15%至20%,但我国仅为5.5%。[5]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期要相对较晚,因此,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的发展水平较弱。但是由于技术开发风险较大、前景不明朗,以及在面对多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资源不足和高管理成本等问题,都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部分企业害怕核心技术流失,而拒绝与其他企业联手。企业之间难以形成联合机制,集体开发和研究新技术来分担风险。
低碳技术创新作为一项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的“三高”技术经济活动,使得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二是资金实力雄厚或融资能力强;三是能不惧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企业才可以具备这样的条件。
要使企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制度上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其次要在企业内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再通过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联手,实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再次应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多渠道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鼓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资。最后要完善市场导向,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要以市场为标准,着重考察研究成果能否实现顺利转化、产业化以及能否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政策的激励与支持对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及商业化推广运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采取技术推动、需求拉动两种政策,如投资示范项目、保护知识产权、抵免新技术的消费和政府采购等,同时注重在技术创新的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创新主体创造制度环境。通过中介组织,加强创新主体与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国外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为确保新系统要想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激励,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节能减排、政府采购和低碳技术转让的国际公共政策等方面。
要想保持低碳企业的研发热情,就必须要保证有高额投资回报,同时建立有效的制度予以保证。政府应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低碳行业创新成果合法持有权,让创新者能够通过实施其创新成果,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收益,以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可使企业将有限的创新资源重新充分、合理利用。
要培养低碳技术科学创新性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首先应该将教育模式从学科导向向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其次,要充分尊重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企业和政府都应当为其营造出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最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有突出成绩的技术人员,实行破格待遇,使他们获得巨大的工作满足感,以更积极地工作态度以示回应。同时通过上岗竞争制,进行人才筛选,为有技术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最后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内部,要走出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法地利用人才。
由于我国低碳技术起步较晚,离世界水平还有差距。从基础研究开始着手的话,随着时间,会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改变现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引进我国相对薄弱的低碳技术,使企业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去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和参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科学研究计划与技术开发计划,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成立行业间联盟,整合资源,以此增强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加我国该行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
[1]张洪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少用煤,发展气[EB/OL].http://www.counsellor.gov.cn/Item/7100.aspx.
[2]2050我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我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刘彬彬.新能源技术现实:国外开花结果,国内无惊人之举[N].第一财经日报,2008-07-21.
[4]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探求,2011,(136).
[5]朱梁凤.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J].人事天地:人才资讯,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