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2012-08-15 00:42:04童巧珍黄政德葛金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产学研中医药

童巧珍,黄政德,葛金文,喻 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童巧珍,黄政德*,葛金文*,喻 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并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及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期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等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单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换成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的科学论断,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功能和定位的重新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由此提上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此后,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大胆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途径之一。

1 创新型人才特征分析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有冒险精神等特征。其中创新精神是核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意识是一种潜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并以此来框定自己的活动方向。这种意识的培养属养成教育,是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既需要养成,更需要训练;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一方面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以及传统文化观念要求每一个人从小就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个“听话”的乖学生、好学生;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拿一份不菲的薪水作为人生目标,忽略了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及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两院全体院士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

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五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昌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新阶段,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均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新、尖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名中医,需要多学科、广学缘结构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关键是着力提高我国原始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原创能力,而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原创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之一[3],中医药院校应该为此发挥作用,为这一目标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国粹中医学的发展,已不再是古代的望、闻、问、切和传统服药方式,而是借助基础科学手段来寻找现代中医综合判断诊治的手段和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设备融入中医的理论、临床观察、新药研发和生产等各领域。中药的发展,也不再是简单的中草药汤剂,而是上升到考察复方药物中对某种疾病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药代动力学及摄药方式等。实现这种传统中医药向现代中医药的转化,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参与。

因此,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3 产学研合作教育乃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3.1 合作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3.1.1 合作教育将产、学、研有机结为一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产、学、研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三者为有着本质区别的独立实体,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产、学、研共同承担生产、教育与科研任务,这对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教师素养是一种挑战,对学生的学缘结构和动手能力培养也是一种挑战,从真正意义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1.2 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考察。产学研合作教育将企业、科研院所在生产、科研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的同时,学会独自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及强有力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1.3 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舞台 学生通过课堂上系统的学习,获取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但仅依靠几个实验室里完成的实验操作,其创新能力将得不到提高。只有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平时所学知识及积累的经验,走出校门,进入相应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完成企业交给的生产性工作任务,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切实做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做到学以致用、实践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1.4 合作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高等教育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个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自1998年以来开始扩招。高校扩招有利有弊,扩招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拉动内需,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飞跃,但大量扩招导致了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人才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合作教学的产学研基地往往是一些研发能力强、综合实力大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或医药公司等,借助这个平台,经过长期合作,双方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情况,达到双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企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到正式签约时就减少了盲目性;对企业而言,学生上岗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免除了试用期的磨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4]。

3.2 合作教育模式[5-7]

3.2.1 根据企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标准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1)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了解所需人才的侧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作出调整。以中药专业为例,在教学计划中应该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修订:一是明确主干课程,即由原来的植物化学、中药学调整为生物化学、药物合成、中药化学、中药学等;二是强化基础课教学,增开计算机课程,将过去的中药药理学分开为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2门课程;三是调整专业课程,增开《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等课程;四是增加公共选修课学时,如 《药学文献检索》、《中药调剂与养护学》等,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公共选修课的学分。(2)提倡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扩大知识面。第二专业指的是大学里的辅修专业,有的大学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期末参加统一考试,最后拿到毕业证及双学位。在全面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相应课程或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以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且面对如此就业压力,多一门学位就多了一条就业路,从而拓宽了就业面。(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程精简压缩。学校应该按照“理性(教学)——感性(科研)——理性(教学)——感性(毕业实习)——理性(毕业答辩)”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学校上完理论课以后,在最后一年(医类)或半年(药类)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因为这种培养模式更贴近认知规律,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培养阶段就经历了2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培养模式就要求学校适当调整计划,将课程精简压缩1个学期完成,以便于中间有1个学期让学生全部参加科研,然后返校再继续学习。

3.2.2 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1)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场如药用植物园、人体标本馆、中药标本馆等,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药用植物园不仅作为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材栽培学、土壤肥料学等专业课程的见习场所,还可以作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及育种育苗等科研用地。由教师专职和学生兼职采用目标管理,学生以完成教学计划的实训内容为宗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生产实践及技能训练;二是建立校办产业,学校以专业为基础,建立制药厂、科技园或销售网点等,师生可以在其中实习、定岗或参与生产劳动,老师的科研成果在该产业中实行转换,生产或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共性问题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该方式注重教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三方共赢;(2)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一是建立临时实习基地,临时基地一般依靠教师个人关系或学生的社会关系建立,具有相对不稳定因素,能暂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如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在离学校较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实习。二是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这种基地的建立往往是双方具有合作项目,一方面企业对高校的技术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高校部分成果在该企业进行转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产学研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高校和企业之间缔结战略联盟的越来越多,而战略联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要求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在派遣教师指导企业生产的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实习,也可以把学校的科研项目带进企业进行研发,如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制药企业进行实习,对一些制剂方面的关键共性问题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应该进行收集,返校后跟老师一起探讨、研究。

3.2.3 与企业联合办学 (1)采用订单式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亦称“人才定做”,为校企合作的一种常见模式,即在招生过程中,高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整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文化与实践资源,使学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定位,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带来的损失及不断换人耗费的投入;(2)采用双导师制培养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自主创新人才实属研究型人才。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前者注重研究,后者注重应用。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指学生除了接受校内导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实践教学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务实操作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使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真正实现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3)由企业设置专项奖学金或创新基金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或创新基金,资助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或取得原创性成果的学生。鼓励学生以企业为本进行创新研究,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资金困难,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中医药的存亡在于需求,中医药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医药的兴旺在于人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中医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手段,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乃当务之急。

[1]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

[2]胡锦涛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0-06-07.

[3]黄正明,艾 国.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N].中国医药报,2010-12-07.

[4]李 刚,刘 丽.共建产学研基地培养创新性人才[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236-238.

[5]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5):61-64.

[6]张晓芬,佟会文,徐晓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6-58.

[7]童巧珍,葛金文,喻 嵘,等.湖南省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5):73-76.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teaching-research-produc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CM talents

TONG Qiao-zhen,HUANG Zheng-de*,GE Jin-wen*,YU Rong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teaching-research-production combin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innovation;talents in TCM

R-01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2.01.023.075.04

〔Absrract〕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alents, explain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need innovative professionals,and described in detail abou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which provided the references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CM personnels.

2011-07-19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9ZK3169);湖南省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011);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9C746)。

童巧珍(1971-),女,湖南平江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产学研管理和中药质量与资源研究。

* 黄政德,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Hzd112@163.com;* 葛金文,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Cmgjw@tom.com。

(本文编辑 李路丹)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学研中医药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