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诚
(湖南工业大学 期刊社,湖南 株洲 412007)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也应有其职业道德。高校学报编辑的成品是文章,是期刊,若不讲职业道德,轻则影响学报质量,重则危害社会。因此,对于学报编辑来说,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有些单位在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重视不够;在期刊编辑培训时,谈论较多的也是编辑的技术规范,较少涉及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编辑放松了自身的道德要求,不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素养十分必要[1]。
道德品质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编辑的职业道德,也就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编辑人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在内的必备的基本品德。它是社会对编辑人员思想行为是非、美恶、良莠的评价标准,也是编辑人员正确处理自身与作者之间关系的言行规范和准则。良好的编辑道德素养是做好编辑工作、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前提。编辑的神圣使命是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这就要求编辑对社会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情操等。编辑不仅要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还必须恪守编辑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和谐统一,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的和谐统一。
编辑职业道德的内涵还应包括对职业的认识、感情的培养、理想的树立、意识的锻炼、作风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等。在工作中讲究职业道德,以热心、诚心、耐心的服务态度对待作者,才能与作者、读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把握办刊方向,坚持办刊原则和规范,从选稿、审稿到加工定稿,直至编排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把刊物办好。
编辑是一个加工者,就像一个石匠,能使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经过无数的打磨和加工后,变成传世的美玉。编辑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作者的文稿,编辑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对作者的半成品(文稿)进行透彻地研究、细致地分析、精细地修改加工,使文稿变成能出版的文章。编辑长期伏案,默默无闻,尽其所能,全身心地把自己的血汗浇灌在作者的文稿中。然而,当这一精神成果取得重大成绩时,得到人们赞誉的是作者,编辑却鲜为人知。虽然刊物上一般会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但却不是为了扬名,而是意在“责任”二字。谈到编辑,人们往往会用“甘当人梯”“为他人作嫁衣”“无名英雄”等词语来赞美他们。这是对编辑敬业精神的概括和认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编辑需要这种美德,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同样如此。尽管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但对编辑所要求的敬业精神没有改变,没有广大编辑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与忠诚,我们的期刊也就失去了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敬业精神具体表现为勤勤恳恳、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等[2]。
编辑是稿件的第一审读人,也是最后把关人。稿件最初能否送审和最终能否发表,都取决于编辑的审定。可以说,编辑拥有对稿件的“生杀大权”,在怎样取舍稿件上,最能体现一个编辑的职业道德。这方面我们要向著名的编辑家邹韬奋学习,他对待稿件的原则是:“不管是老前辈或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如何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3]一个编辑作风正派,就要出自公心,像邹韬奋那样,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不论资排辈,不因人取文,不唯名是断,不拿原则作交易,不以职权谋私利,重质不重人,坚持质量第一,择优录用,尊重作者,争当伯乐,善于从文稿中发现和培养新人。华罗庚能成为科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编辑的“知遇”。1930年的一天,上海《科学》杂志社的编译员柳大纲收到一份稿件,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华罗庚当时只是江苏省金坛县一个二十几岁的店员,而他批评的人却是知名的大教授。《科学》杂志社的编辑不怀偏见把稿子刊登了,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和重视,此后,华罗庚又由编辑这位伯乐介绍给熊庆来这位伯乐了。华罗庚得遇柳大纲,不仅是华罗庚一人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因此,编辑不应等作者出了名才去约稿,而应在作者初出茅庐时就去发现,并加以关心和辅助,成为作者的亲密朋友。编辑还要抵住外界的诱惑,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作为一名普通编辑,工作细致而琐碎,与工作量相比,待遇不能算高。在实际工作中,要能抵住人情金钱的诱惑。有一些刊物,尤其是学术类刊物,有些人为了评职称、晋级,文章质量不符合刊物要求,却通过拉关系等不正当的手段企图得以发表。这时,编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着为读者服务的目的,坚持文章质量标准,决不玷污编辑精神。
学报刊登的文章均属于科学论文,要求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编辑在审稿时就要有慎密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好质量关。从文章的论题到论点、论据、论证、逻辑概念乃至数字图表、量与单位、参考文献、关键词、外文字符,从文字结构到语法修辞、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一字一句,都要一一审读和校读,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认真修改,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稍有不慎,即使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会酿成大错,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和损失。如有篇介绍红薯酿酒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以大曲将红薯发酵,增香精制而成”。人们就会理解为先发酵后加香精去做,结果做来做去做不好,其实是标点使用不当带来的误读。发酵增香是一道工序,指发酵后就会产生香气,不是指再增加香精,应改为“以大曲将红薯发酵增香,精制而成”。从这一事例中可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一词一句一个标点都不可掉以轻心。对审编文章中的某些失误不能推委于“文责自负”,而应引咎自责,做到一字不妥心不安。有了这种精神,即使是文章中的一个标点,一个数据,也会认真核对,甚至不惜查几个小时的文献,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编辑的工作是服务作者和读者。读者是刊物的接受对象,作者是文稿的撰写者,他们对刊物质量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编辑在处理同他们的关系时要严于利己,态度谦和,平等待人,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经常听取他们对刊物的意见,努力改进办刊质量。资深编辑家孙犁认为,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应该是文字之交;双方面关心的问题,应该是稿件,而不是其他。认真、负责、及时、稳妥地处理稿件,就是对作者的尊重。在对待作者的稿件上,编辑既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又要防止将个人意见强加于人,该负责任的不能半点含糊,不该干预的不能滥用职权。在修改作者稿件时要慎之又慎,能留的就留,不当留的也要和作者讲清楚;必须作较大改动的也要事先和作者商榷,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一时无法弄清楚的问题要向专家求教,切忌独断专行。尽量对稿件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估和取舍,做到用之有据、弃之有理,使作者心悦诚服。对自己所编辑的刊物取得重大成绩时,首先应看到这是作者的成绩,切不可以此为满足,而要在成绩面前找差距,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
编辑在修改加工稿件时应具有“沙里淘金”的眼力,“琢璞成玉”的功夫,“画龙点睛”的匠心,“锦上添花”的艺术,“去瑕增辉”的本领。 这就决定了编辑要具备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报编辑除了学习传统学科知识以外,还要不囿于专业,杂取众家,勇于进取,善于吸取最新的理论、观点、方法,不断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4]。鲁迅先生当年在《致颜黎民》一信中曾明确指出:“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这是鲁迅先生对当年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发出的劝告,如今对学报编辑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编辑要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既要向书本学,又要请教老编辑,还要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这样,才能在审编稿件时挥洒自如,较好地解决文章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5]。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问题涉及面较广泛。编辑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尽管其他方面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好编辑工作,更谈不上编出高质量的学报。在某种意义上讲,编辑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报的质量。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把职业道德素养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付诸行动。编辑工作是艰苦的职业,编辑应有甘当“人梯”的品德,也应以甘当“人梯”为乐,以办好刊物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素养。
[1] 雷群明. 编辑要做有心人[J]. 编辑学刊,2009(6) :48-50.Lei Qunming. The Editor Must Be Conscientious[J]. Editors Monthly,2009(6):48-50.
[2] 宫福满. 科技期刊编辑要树立威信[J]. 编辑学报,2004,16(6):453-454.Gong Fuman. Comments on Building up the Prestige of Edito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J]. Acta Editologica,2004,16(6):453-454.
[3] 高宏艳. 谈谈编辑的职业道德[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6):61-62.Gao Hongyan. Talking about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Editors[J]. 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2002,16(6):61-62.
[4] 郑海燕. 浅谈编辑职业道德要求[J]. 中国编辑,2009(4):87-88.Zheng Haiyan. Discussion on the Editing Occupation Moral Requirements[J]. Chinese Editors Journal,2009 (4):87-88.
[5] 范家巧. 现代编辑应具备的五大意识[J]. 编辑之友,2004(1):75-76.Fan Jiaqiao. Modern Editor Should Have Five Consciousness[J]. Editor’s Friend,2004(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