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创新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研究

2012-08-15 00:47
对外经贸 2012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汽车企业

曾 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与国外再制造产业相比较,我国再制造产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不强,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产能数据显示:我国再制造发动机约11万台,再制造变速器约6万台,再制造发电机、起动机约100万台左右,总产值约25亿元。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专业化再制造企业不断涌现,数据显示仅2008年一年,就有近30家再制造企业挂牌,涉及机械产品再制造等领域,如二汽康明斯发动机再制造公司、广西玉柴发动机再制造公司等。

近年来,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相关研究都围绕如何应对新一轮市场竞争和挑战,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创新等问题。各地纷纷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随之也会出现各地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目前黑龙江省亟需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明确产业转型创新内涵。第二,探索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创新途径。黑龙江产业转型创新应主要围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产业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产业转变。黑龙江省作为“一五”时期建设国家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的历史积淀较为深厚,为此,应立足省情、扬长避短,避免一味地“攀比”和“跟风”,而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再制造大省”的转变。

一、发展再制造业是产业转型的首选

再制造业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专业修复和产品升级改造,提升废旧产品性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一种产业。再制造业与再循环业相比,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原材料的加工方式不同,再循环要将废旧产品回炉冶炼生产加工,这一环节对能源消耗较多,对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再制造业能耗低,对环境污染较轻。从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角度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甚至超过新品。与制造业同类产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原品相比明显降低(徐滨士,2009);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再制造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利润空间巨大,且节材、节能、绿色环保、功效性极高。据美国国家实验室统计:新制造一台汽车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一台汽车发动机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由此可见,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是提升黑龙江省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选择。

二、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政策连续出台

2009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并对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标识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将再制造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确立了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法律依据;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汽车再制造试点范围由原来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发电机等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和水泵等部件;试点领域扩展到工程机械、机床及大型废旧轮胎翻新等。国家工信部分别于2011年8月和2012年2月相继发布了两批《再制造产品目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充分说明国内发展再制造业的政策环境渐趋成熟,有效保证了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再制造产业发展正大步驶入快车道。

(二)再制造理论和技术研发成果丰厚

再制造基础理论方面,我国已在废旧产品的失效分析、再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评价、剩余寿命预测与评估等领域获得较为系统的基础研究成果;在装备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以信息技术、先进表面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纳米技术为支撑;在装备再制造质量控制方面,再制造过程中的线质量控制、再制造产品检测成果丰富。深厚的理论和技术研发基础为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三)黑龙江省第一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的确立

2010年,国家工信部确定黑龙江省“哈汽轮机”、“哈轨道交通”、“一重”三家企业为机电产品再制造第一批试点单位。这不仅为全省再制造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全省大规模推进再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也将促进黑龙江省由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规模扩张,向节能减排、培育高附加值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三、制约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创新能力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然而技术创新具有一定风险性,一些重大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多年来受创新启动资金短缺、创新人才缺失等因素制约,黑龙江省的创新能力较弱。根据201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黑龙江省在全国31个省区排名第20位,较2010年位次下降1位。省内部分汽车企业尽管与国外进行合作开发,拥有部分知识产权,但实际创新设计却严重依赖外方。

(二)企业能动性不强

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要是由于省内企业缺乏创新能动性和积极性所致。相比外省企业,如四川亚联机械公司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终于研发成功“废旧轮胎常温机械法制取橡胶粉生产线”,该生产线整体技术属国内首创,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企业参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占领行业“制高点”,其研究成果成为全国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技术的“风向标”。反观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多年前曾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制造技术的企业,但由于其固守陈规,没能可持续地在技术领域开拓创新,缺乏能动性,使其核心及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不高,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类企业。

四、加快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将其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必须实现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将坎坷而漫长,为此,只有“抓早、抓好”,才能形成适合省情的再制造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可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基于黑龙江省发展优势,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组建技术发展创新联盟;充分利用丰富毛坯资源加优势引导企业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利用农用机械市场消费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拓展再制造产业市场容量。

(一)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组建技术发展创新联盟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分别与美国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开展轿车再制造回收领域的研究,其下属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研究所也正在与上海善能机械有限公司和上海远东拆车有限公司两家合作,进行回收技术、清洁生产及车辆的拆解方面研究。由此可见,重大项目的技术研发很难通过单一企业来完成,但可以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来实现。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再制造,尤其是只针对自有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是国外再制造企业的主要类型。黑龙江省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科研和生产基地,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重型机械以及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聚了如齐重数控、齐二机床、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及汽车发动机骨干生产企业和研发基地)和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国内首家同时拥有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制造技术企业)等国内排头兵企业。应整合省内资源,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体,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等高等院校和第703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组建创新联盟,协同进行再制造产业研发和跨领域攻关。创新联盟要发挥再制造高科技术的研发、人才培训、循环经济示范研究、再制造政策制定与实践作用。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再制造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孵化场。

(二)充分利用丰富毛坯资源加工优势,引导企业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方面,黑龙江省汽车保有量和报废量的大幅增加丰富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毛坯来源。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42.3万辆,占全国的2.29%。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理念逐渐转变,汽车保有量上升趋势显著(2011年同比增长16.6%);商务部、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第28号公告,“进一步提高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令汽车报废数量快速增多,新车购买力增强,丰富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毛坯来源;另一方面,黑龙江省报废的大型装备、退役装备不断增加,即将到来的报废高峰期同样丰富了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毛坯来源。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引进大量工程机械、机床等设备将有大多数陆续进入报废期。丰富的毛坯加工来源为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支撑。有关方面应积极有效引导企业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充分利用农用机械市场消费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拓展再制造产业市场容量

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黑龙江省是农用机械和石油、矿山等资源开采大型工程机械消费大省。2010年,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5.5万台,小型拖拉机69.3万台,联合收割机、自走式机动割晒机、机动脱粒机和推土机共计23万余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736.3万千瓦。2012年出台的《黑龙江省重点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培养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培育4户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届时,本地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争取达到50%,农用机械本地产品配套率将达到30%。其中,按保守数据估算,黑龙江省农用机械若只有5%使用再制造部件,每年产生的增加值也将超过30亿元。为此,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用机械市场容量大、消费需求旺的优势,将有力地推动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发展再制造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先进的发展模式,结合省情,在探索中寻求发展。抓住发展机遇,整合省内外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将再制造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中,通过“变废为宝”来增加新产能,为龙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1]刘友金,胡黎明.再制造产业:研究现状、基本内涵及若干理论问题[J].求索,2011(3):10.

[2]徐娟,马海莲.再制造产业的投融资机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50.

[3]张伟,徐滨士等.再制造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10).

[4]陈海威.再制造产业:概念、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57 -59.

[5]马飞,杨华.美日欧盟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C].2007年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暨产业经济学发展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

[6]贺群.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启示录[J].汽车与安全,2006,65(8):64 -69.

[7]侯华亮.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及特点分析[J].汽车与配件,2006(33):34-37.

[8]陈翔宇,梁工谦.美国再制造业与我国的研究评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28(3):80 -87.

[9]刘林森.德国强制回收汽车[J].中国经济周刊,2005(15):39-40.

[10]周宏春,滕军力.对德国英国汽车报废制度考察[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7):28-32.

[11]徐滨士.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汽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汽车的“出卖”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