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珑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笔迹分析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评价
陈占珑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本文对近些年来,笔迹分析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主要从笔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分别进行了概括,并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
笔迹;心理;分析
在中国,早就有“人如其字”,“字如其人”的说法.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其核心思想是:字与心是统一的,笔迹即心迹(陈丹,2006).国外学者也认为,笔迹与人的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笔迹是人的潜意识表征.然而曾经在“笔迹热”热潮中,有些非心理学背景的笔迹分析家将笔迹分析当作占星术之类的神秘预测术,仅凭其有限的经验,通过笔迹对人的个性心理作盲目的推断.这对笔迹分析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当前笔迹分析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到底如何呢?
笔迹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经过后天的文化学习,是一种表达性的活动.这种表达性的活动由于需要注意的介入、意志的调节,并受到情绪和情感、个性的影响(童辉杰,2002),因此它即是与众不同的,相对个人来说又是稳定性的.它是人在长期的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情性在书写活动上的反映.笔迹将个体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等泄露出来,或者说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因此,每个人的笔迹与其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加艳,2005).
笔迹分析,就是通过对书写者的笔迹的不同书写特征和规律(如,形状,大小,布局、结果等)的研究,分析书写者的性格、能力、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征(沙万中等,2003).由于笔迹和心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笔迹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虽然中国目前笔迹分析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对笔迹分析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外有很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弗洛依德、阿德勒、林传鼎、杨国枢等都曾对笔迹进行过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对笔迹的分析研究一直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课题.然而,目前相关笔迹研究真正是心理学家在研究的很少,绝大多数是社会上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的笔迹分析专家.因此,在中国关于笔迹心理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主要集中在笔迹与人格、性别等方面.由于主要源于社会上对笔迹分析大量且广泛的需求,因此从应用研究方面来看,主要应用在学校教育、人才选拔等几个方面.
心理学中更倾向于将笔迹分析视作一种可以反映人格的投射测验.只是笔迹分析并不关注书写者的书写内容,重点在于书写的形式,它评估的对象是表达性行为侧面.其实在国内心理学界对笔迹与人格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偶尔可见的研究报告也只是某个人暂时的研究兴趣,而并没有形成一个研究问题领域和稳定的研究群体,继而也就缺少彼此研究成果的比较和思想的交流(江勇,2008).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杨国枢、林碧峰曾用因素分析法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字的境界与神经质、焦虑、智力、攻击需要、条理需要、成就需要都存在一定相关.这种相关又因性别的不同而变化.后来翁淑缘(1981)做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张晓辉(1995)、孟庆茂等也以因素分析方法探寻不同笔迹因子与人格特质间的关系.张卿化、王文英(1993)采用汉字笔迹测量法和神经类型量表法,研究了笔迹的年龄特征以及笔迹特征和神经类型间的关系.近些年比较令人瞩目的成就是童辉杰等做的一系列笔迹研究.
在笔迹与性别的研究方面的结果比较一致.研究普遍都表明女性的字体较男性笔画轻,字体小(余晓春等,2003).字的潦草等程度与内外向呈现正相关,女生的字迹越活泼、有力,书写速度慢,越外向,而女性内向者书写速度快,男生的字迹越大越内向.
莫雷等(1995)以信号检测论分析男女字体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字体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到中高年级以后,性别差异才明显地表现出来.二、三年级之间,五、六年级之间是差异形成的两个加速期;判断者对小学低年级书写者的性别的判断不准确,主要是由于将女生的字体误判为男生的字体而造成的;男女生字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字体大小程度,字的力度、字体的刚劲度、字的工整度和字的棱角度.
而张青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笔迹上并没有绝对差异,但在概貌特征、书面语言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有的研究里笔迹分析的信度和效度是令人怀疑的.国内外社会上兴起的“笔迹热”中,有些非心理学背景的笔迹分析家将笔迹分析当作占星术之类的神秘预测术,仅凭其有限的经验,通过笔迹对人的个性心理作盲目的推断.那么,笔迹是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针对这种质疑,学者们也做了一些有关研究.
童辉杰等通过对笔迹、人格、职业能力三种测验技术在医药销售人员选拔与评估中的效度的比较,发现笔迹投射测验的效度较好,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的效度不理想.
陈丹(2006)选取EPQ作为人格测量的工具做了效度研究.结果表明:笔迹能够解释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变化;同一组笔迹变量对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变异的解释力不同,即不同的人格特质需要不同的笔迹变量来测量.
此外笔迹分析研究也与计算机和生物测量学等联系起来.田会斌(2006)将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引入对笔迹的研究中.他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采用微小角度检测原理,提出了一种多参数签名鉴定电笔.该笔能检测X,Y和Z向的书写力.
袁林(2007)采用主元分析方法对签名笔迹进行研究,目的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后,最终要达到当进行签名笔迹鉴别时,就如专家亲临现场鉴别,达到专家级别的判断能力和水平.
由于笔迹与个体人格特征有一定的联系,其科学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普遍认可.所以笔迹分析已经进入很多人才素质测评领域,成为了常规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很多,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童辉杰(2003)通过对笔迹、人格、职业能力三种测验技术在医药销售人员选拔与评估中的效度的比较,发现笔迹投射测验的效度较好,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的效度不理想.其研究也揭示汉字笔迹投射技术在人员选拔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同时证实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字如其人”假说的合理性.
张卿华等(1998)在其《汉字笔迹与个性测评研究》中运用采用汉字笔迹侧量法和80-8神经类型量表法进行研究,分析了笔迹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研究认为不同群体的气质类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一般人各种气质类型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粘液质、冷漠质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3.62%,18.59%).还分别研究了两种气质类型的特点,这对笔迹在人才选拔中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生的笔迹往往反映了学生当时心理状态.我们从学生字迹前后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当前学生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大的变化.
李少成(2008)将笔迹诊断与大学生心理调适结合进行研究,使得笔迹诊断进一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应用.他将大学生的笔迹予以整理分类,从中观察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大学生深入清楚地认识自己,合理地进行自我调适提供参考、帮助.
袁涛(2006)认为,在和学生接触有限的情况下,注意观察学生的笔迹可以为我们观察学生心理变化提供一个新的窗口,使班主任或辅导员能进一步地了解和帮助学生,特别是一些心理状态突变的学生.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非完全脱离.研究者更多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这也是我们研究者一直所倡导的,理论应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
总体来说,笔迹分析在中国的发展虽然一直在持续进行,但相对还是比较缓慢的.主要是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所致.
4.1 由于其效度问题,应用不够广泛.当前很多研究笔迹的学者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上的笔相学家.他们主要是靠个人经验来进行笔迹的分析判断.因此,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大家众说纷纭,限制了笔迹的应用.
4.2 有些研究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必须介入这一领域.笔迹分析只有成为心理学的工具,才能是真正可靠、有效的科学工具(童辉杰,2003).美国注册的笔迹学家有20000人据称都没有接受过适当的心理学训练,然而笔迹分析都要从笔迹揭示人的心理特征.显然,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迫切需要的并且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4.3 笔迹分析还需要引入高科技的产品来提高正确性.近几年笔迹分析参透到计算机与生物测量学等领域,提高了笔迹分析的正确率,同时也为笔迹分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笔迹分析在社会上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笔迹热”出现在社会上而不是心理学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1〕莫雷,杨莲清.书写字体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报,1995(4).
〔2〕郑晓星.试论笔迹特征形成的生理、心理原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3〕杨春晓.中国古代笔迹心理学思想综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4〕孟庆茂,赵增梅.快速书写条件下硬笔笔迹变量与认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7(1).
〔5〕张卿华,王文英.汉字笔迹与个性测评研究[J].心理科学,1998(4).
〔6〕童辉杰.西方笔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评价[J].心理学动态,2001(3).
〔7〕杨国枢,林碧峰.中文笔迹与人格:一项探索性研究.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报告,1964(6):39-62;郑日昌.笔迹心理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8〕童辉杰.临床心理学关于笔迹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9〕沙万中,王刚.笔迹心理分析与变化笔迹[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4).
〔10〕余晓春.“笔迹动力学”探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1〕童辉杰.笔迹、人格及能力测验在人员选拔中效度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3(2).
〔12〕童辉杰,杨鑫辉.对非心理学背景的笔迹分析中经验判断的心理学验证[J].心理科学,2003(5).
〔13〕刘加艳,郑全全,时勘.中文笔迹分析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5(2).
〔14〕陈丹.笔迹作为人格测量工具的效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5〕张卿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1(2).
〔16〕袁涛.从笔迹看学生的心理状态[J].文教资料,2006(18).
〔17〕袁林.计算机离线签名鉴定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9).
〔18〕李少成.笔迹诊断与大学生心理调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B849
A
1673-260X(2012)08-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