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程国辉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颈椎病的预防 治疗和保健
白云峰,程国辉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颈椎病是常见病之一,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男女容易发生颈椎病,因为这年龄组的颈椎间盘已经开始老化退行性变,加上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是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对于颈椎病,中医认为以预防为主.
颈椎病;病因;症状;治疗;保健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因工作性质或生活习惯,经常低头或仰头工作和有低头生活习惯者,颈部经常处于屈曲位或伸展位,颈部肌肉过度疲劳.因此,容易患颈椎病.例如,伏案工作者(秘书、财会人员等)、低头工作的化验员、编织工,仰头工作的油漆工、汽车修理工、高枕睡眠者、低头玩麻将牌、仰头看电视等等.颈部受凉,反复落枕,使颈部肌肉发生痉挛,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外伤损伤颈部的椎间盘、肌肉和韧带,加速椎间盘和颈椎骨的退行性变,成为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每天用电脑的时间很长,长时间的用电脑是现代人造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椎病的症状.颈椎病早期仅表现为反复落枕、颈背酸痛、手指麻木、四肢乏力等,经常被忽视.当出现颈椎病,表现为颈背肩臂痛、头晕、头痛、心悸、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颈椎病:如颈椎病牵引、手法按摩、理疗等.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忌前屈牵引.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min(当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每日牵引1~2次,10~20天为一疗程,也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注:如坐位牵引疗效不明显,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h后休息15min,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h.
附:电动牵引器械 它可进行间歇牵引,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牵引2min,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min,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颈椎病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可以调和气血,疏风散寒,疏筋活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各种类型颈椎病的治疗,而且疗效显著.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简要介绍一下常用手法:在颈背部反复作鱼际揉、指揉法以及一指禅推法,然后在循行于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穴位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法每穴1min左右,肩胛肌处行弹拨法.接着用摇颈法,摇颈5min;紧接用拔伸手法进行拔颈,持续时间大约在10min,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主要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最重要,对于颈椎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套简单易学的颈部保健操,它有助于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操作方法是:第一步头部左右旋转,取站位(或坐位),双手叉腰,其头部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大,每当旋转到生理最大限度时停顿3~5s,左右旋转15~20次(出现头晕、心慌应停止旋转);第二步颈部前屈后伸:做时伴随深呼吸,呼气时颈部前屈,下颌接近胸骨柄上缘;吸气时颈部伸至最大限度,反复做10次.第三步侧展:吸气时头向左展,呼气时头还原.接着吸气时头向右展,呼气时头还原,反复做10次.第四步按摩颈部:两手轮流按摩颈部20~30次,然后按压“风池穴”,再用双手大拇指第一节掌面用力向上向下按摩30~60次.
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此法也对患有颈椎病的患者起到一定的巩固疗效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颈椎的保养.这里只浅谈二点:
(1)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日常生活习惯要注意:如在电脑前工作应保证1h左右离开电脑目视远方,然后做颈部保健操.这类人群还包括长时间低头或者仰头工作的,都应注意颈部保健.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R681.5
A
1673-260X(2012)0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