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浩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跟踪研究
蒋 浩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以一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了解其因情感困扰、学习压力而产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分析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相关理论,阐述该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心理危机;合理情绪疗法;个案跟踪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危机的预防与解除,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难点.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了解危机事件的动态发展,把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性,对于维护高校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晓琳(化名),女,20岁,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出生在城市家庭,家中三个孩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家境优越,父母为个体经商户,重男轻女.姐姐及其本人,童年时期分别寄养在亲戚家中,升入小学时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沟通少.高三时,因忍受不了弟弟的暴力伤害,曾经自杀过.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独立但缺乏安全感,好胜且占有欲强,有很强的虚荣心,与同学相处良好但缺少知心朋友.
童年时期寄养,与父母缺乏沟通,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尤其感觉缺乏父爱,心目中的父亲,只是一个每周固定给她生活费的人.在自己受到弟弟暴力伤害时,选择自杀后报警,父母不仅没有责怪弟弟,反而觉得需要保护弟弟,自杀事件后,认为父母不能保护自己.虽然家境优越,但是也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劳累,认为自己对家庭也是有责任的,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的艰辛.
中学阶段,成绩中等,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个人能力强,深受老师喜爱,与老师关系良好.其中,高中阶段的一位女老师,对其影响深刻.她们私下里是朋友,无话不谈.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会从这位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对于该阶段,自我评价良好,有很强的优越感.
由于童年的寄养经历,较早地感受到人情冷暖,认为自己缺乏同龄人应有的家庭温暖.某种程度上,希望通过恋爱来寻找缺失的温暖.因此,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要求既能够给其安全感,又要有丰厚的经济基础,从而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要求.高中时期的暗恋对象,是一位年近四十的未婚中年男人.
步入大学后,主观上认为自己在学业上不会有所成就,为了平衡在学习上的失落感,主动参加社会工作,担任班级学生干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好胜心与虚荣心,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表现,让自己成为班级的焦点.
大一到大二期间,生活与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经常性地处于恐惧之中,担心弟弟会再次用暴力伤害自己,睡眠差.英语基础差,学习压力大,大一学年结束时已有一门专业课挂科,认为即将到来的英语专业四级无法顺利通过.
高中时期暗恋一个长辈,认为体贴的、成熟的,具有丰厚经济实力的人,是能够给自己安全感的交往对象,因此,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走入误区.
大一的第二学期,弟弟辍学,游手好闲,成为父母的心病.为了分担父母的烦恼,晓琳主动为弟弟寻找深造机会,诸如:服兵役、专业技能培训等,但是,每次都因弟弟的不配合无果而终.晓琳身心疲惫,觉得自己无法为父母分忧.同时,在其内心深处,弟弟对她暴力殴打的阴影始终挥散不去,老是担心某天弟弟会出现在她的身边.
大二的第一学期末,处于英语专业的晓琳,一直处于备考英语专业四级的状态中.由于大一到大二阶段,晓琳的心思并不在学习上,因此,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也没有信心.往往制定了学习目标,因为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大一寒假期间,晓琳在朋友圈中,结识了一位有为青年小H,小H潇洒帅气,经济实力也很好,为人体贴热情,像一个哥哥一样关心照顾他.加之晓琳一直想走出暗恋的阴影,于是,机缘巧合的恋爱了.之后,发现小H是一位已婚人士.她不仅没有结束这段感情,反而更加用心经营这份感情,认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快乐,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在小H的妻子发现她的存在后,与其处于对小H的争夺战中.小H迫于妻子的家庭压力,提出与晓琳分手.晓琳不甘示弱,以死相逼,想通过极端的形式来获得小H的情感倾斜,精神处于紧张状态.
晓琳在高中阶段有一个朋友,她既是晓琳的老师,也是晓琳的朋友.因为感情破裂,晓琳的朋友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痛苦的生活.事情发生后,晓琳的情绪受到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晓琳认为,生命中最信任的一个人,也离她远去了.自身不和谐的家庭,非正常的恋爱状态,无形的学习压力,加上朋友的自杀身亡,使得她对人生的意义充满的质疑.一度想要自杀,寻求解脱,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危机.
采用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对危机进行分析和干预.该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又称合理情结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艾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晓琳出现的心理危机,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一是其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由单一事件引起,而是由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多个事件共同作用,对其心理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二是不合理的认知对其思想、行为产生了误导,致使她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自拔.针对这一复杂的心理危机案例,通过分析引发危机的系列事件,跟踪危机事件的动态发展,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实现解除其心理危机.
短期目标:一是通过倾听与积极沟通,帮助其改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二是对其目前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要求其学会迎难而上,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三是帮助其重新审视情感困扰,认识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的恋爱观念,纠正其不合理的行为,走出感情困扰.
长远目标:一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珍惜大学生活,尊重生命.二是找出不合理认知的源头,改变其出现的不合理认知,使其学会用正面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三是充分地利用其性格特点,发挥其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健全人格,实现自我关怀.
通过将近三年的跟踪,在晓琳毕业前,基本上解除了其心理危机,改善了其不合理的情绪,调整了她对家庭的关系的看法,体会父母单一却纯朴的表达爱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观念上的陈旧;通过使自己强大来获得安全感,进而消除了弟弟的不良行为对其造成的恐怖.端正了其学习的态度,让其认识到学习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方式之一;大学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大学的学习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改变了其恋爱中的不合理认知,让其认识到:爱情不是占有,爱情不是炫耀,爱情是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婚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合法的婚姻.晓琳现已经顺利毕业,因其工作态度积极,做事认真努力,在同届毕业的同学中,小有成就.
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助人过程,重点在于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并不对其人格进行分析与矫治.个案跟踪,通过对个案进行持续的关注,了解危机的演变与发展,可以有效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实现危机前的干预.同时,通过跟踪,教育者也可以了解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事件,了解心理危机易发生的时段,从而指导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正确、合理的价值体系建构十分重要.而海量的社会信息,却对大学生已有的观念形成着强烈的冲击.只有大学生群体掌握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能够客观地评判身边的人与事,思考并追求生命的真正意义,明确奋斗的目标,做自己的人生导师.合理情绪疗法正是着眼对不合理认知的改变,来消除突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受的长远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当加大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非师范类高校公共必修课的力度.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最大范围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认识、解决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心理危机的形成,与个体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以及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评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应明确大学生的社会人角色定位,主动寻求家庭支持和社会心理咨询体系支持,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危机干预,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够顺畅、有效的进行.
〔1〕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隐患分析与危机预防对策研究[J].社会纵横,2009,24(7):147-149.
〔2〕隋丽丽,李海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6):106-107.
〔3〕吴心灵.一例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症的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9(5):101-105.
〔4〕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与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B844.2
A
1673-260X(2012)02-0106-02
此论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团学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追踪研究”成果(ACTX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