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2012-08-15 00:43李钰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李钰艳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李钰艳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正处于改革转型阶段,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叩问每个医疗工作者的良心,更直指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落.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旨在探讨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困境;解决途径

人文精神,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把人当人来尊重.“其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1].这种人文精神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通过教育将“学生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2].换句话说,人文教育,就是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进行人文教育是培养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陷入困境,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成效甚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成为困扰广大医学院校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1 人文教育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文精神教育能为社会培养有高尚品格的医疗工作者.医生是以生命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我国,医生曾经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受世人敬仰.然而,就目前的医疗现状来说,普遍存在的却是对生命的冷漠与冷酷.医院充斥着医疗腐败,民众对医生的满意度不断下降,医患关系极为紧张.排除体制等外部因素,医疗工作者自身人文精神的失落,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院校应切实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信仰生命的理念,使其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

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能够丰富医学生的心智生活.美国医学人文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将医学称作最年轻的科学,在1973年磺胺药发明之后,医学才真正能够治病了,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医学.在医学领域,人类可探索的空间太大了.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对未知充满好奇心的医疗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另外,医生是与人打交道的,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宽阔的视野,才能使自己成为人性丰满的人,才能够对人性和人的心理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最后,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塑造医学生高贵的灵魂.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就是要把人当人来对待,把自己当人对待,也把别人当人来对待.若在医学生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这种人文精神,医生就能够把病人当人对待,就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人的尊严.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总体上来说,医学院校开展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成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人文教育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只停留在呼吁、宣传层面,对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核、教学内涵、教学任务、教学措施还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大部分人文教育课程(包括选修课)传授的只是人文知识,以概论课为主,注意的焦点在于知识的灌输,缺乏人文精神的提升和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的联系.

第二,课程设置重医学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在课程安排和时间上,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医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人文教育课程的安排很少,通常只安排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课.而诸如大学语文、艺术概论等课程只是选修课,课程时间安排少,均为大班上课.还有一些打着人文社科旗号的选修课,实质上只是纯粹的职业技巧的传授,各课程间也缺乏应有的内在联系.

第三,人文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人文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学校管理者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人文社科类的师资力量、图书影像资料、教学设备等都非常匮乏,影响了人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学形式单一.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方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体验,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五,缺乏必要的人文实践活动.大部分医学院在校人文教育上只局限于“课堂教育”,缺乏应有的“实践课程”,大部分医学生没能在各种实践中感受和领会人文精神的博大内涵和深远影响,大大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了制约了医学院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形成.

3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处理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加强二者的联系

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存在着两个影响较大的培养模式.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也就是强调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人才;其二,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也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将学科分割成各个专业,培养精通业务的现成专家.以“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面窄,适应性差,对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较高.目前看来,社会更认同“通才”教育.“通”是“专”的基础,没有“通”,“专”就很难深入下去;而“专”对“通”则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加强通识教育,在“通”的基础上“专”,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要融会贯通.对于医学教育来说更要在紧抓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而在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尤其要促进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整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成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愫的人.

3.2 正确处理人文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关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的人文课程除了公共课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就是林林总总的以概论、简史为主的文史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或陷入实用主义,或成为零散知识的简单灌输,相互之间无内在联系,也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必须正确处理人文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关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3.3 正确处理人文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将德育放在首位

当今世界,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整个教育的主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提出的充满人文思想的“学会关心”,就体现了这种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漠视生命的情况下,这种“学会关心”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可贵,社会对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的呼唤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乃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第一要求.要正确处理人文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就是要将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同医德教育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4 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陈金芳认为:“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是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基础,是形成人的能力和素质的阶梯和载体;素质是知识长期的升华和内化;能力必须以素质为基础,是个体素质的外显,能力是素质的表现,素质是能力的根本.”因此,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的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一个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转变过程.因此在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也应当要求将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4 提升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水平的途径

4.1 传授学生广博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人类知识宝库中获得人文精神

4.1.1 提升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美国的人文教育最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事实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中心的,其在核心课程中占三分之二,即使是纯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也饱含相当大比例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校初期就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列入必修课,规定总共必须修满不少于8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尽管我国高校也开始了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可以完成学业,比如我校规定医学生所修的人文社科类学分必须达到选修课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才能拿到学位.但总体来说,在医学院校中能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阐述各种文化现象、文化理论,并与医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还在少数.

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召开课程设置研讨会,精简陈旧、重复以及纯粹理论概述、简史类的人文课程,设置一些依托经典著作精读的方式、有思想深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帮助的课程.比如,可以开设《中国经典著作与医学》这类课程,通过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等经典著作,在分析古人医疗技术、用药规律的同时,将著作中的人文精神灌输给学生;将《大学语文》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中,让每一位医学生在语文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提高文化修养;在教材建设上,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医学院校实际的人文读本,如可以编写《某某大学医学人文读本》,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学”、“仁爱”等思想精神,辅之大量生动的案例.

4.1.2 强化医学专业中人文教育的内容

“科学作为文化,一般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功能.既然是知识体系,就应该有依托于科学知识至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信仰;既然是研究活动,就有贯穿与科学研究说的之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审美;既然有社会功能,就应有与之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以及制度文明、人文关怀、敬业进取、团队合作和实事求是等科学素质”[3].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门类,同样具有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功能三个内容,具有与之相关的各种特性.因此,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还应注意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比如,在医学实验、人体解剖等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教育学生爱护标本、爱护实验动物,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4.1.3 提高医学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的中的作用

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素质、人生境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物欲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保持清醒,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医学院校的老师,不要被环境败坏,然后再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教师不应只注重专业教育,更应该承担起育人的职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授,将学生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东西实现出来,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尊重生命,人性丰满的医务工作者.在具体要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心中要“存爱”,“会爱”,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第二,医学院校的教师要重视学生教育的动态历程,重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第三,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注重审“美”修养.什么才是美,怎样做到美,这是教师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总体来讲,教师应给人高雅和谐之美.这种美,除了道德情操之美外,还体现在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教学艺术、教学内容之美.第四,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乐观对待人生.

4.2 倡导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其精华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立志乐道德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的互利原则;习与智长,化与性成的良好习惯;博学勤勉的治学态度.这些都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在校园内倡导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与行为规范相结合,与道德舆论相结合,与典型示范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学校可组织力量精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道义、讲操守、崇气节、尚礼让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大量阅读、体验、感受,并及时开展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容易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又如,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专区”,丰富此类藏书,并定期邀请名师开设传统文化讲座.

4.3 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4.3.1 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在说同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应该被提倡,什么不应该被提倡.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疗工作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教育、医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确立并充分实践人文关怀理念.比如,要充分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与尊严,以人为尊,肯定人性,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呼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宽容和民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将中国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性的善良等结合起来,在学生中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民族精神中去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3.2 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以其形式的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一,在校园外环境中融入人文精神.学校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通过综合治理校园环境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从而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楼楼道张贴医学大师经典语录,在校园内放置希波克拉底、白求翁塑像等.

第二,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与人文素质有关的社团组织,开设人文素质讲堂.邀请教育名师作“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明天怎样做人民欢迎的好医生”等这类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有切实作用的讲座.

第三,抓住重要纪念日,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用崇高的理念引领学生思想.例如,医学院校可依托护士节,举办“护士生授帽仪式”,号召医学生学习与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第四,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民俗风情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图片展、画展、摄影展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4.3.3 与有人文教育资源优势的高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人文社科类专业属于边缘学科,教学资源有限,阻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近几年,各地兴建的大学城已初具规模,为高校间资源共享与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目前,教育部表示,鼓励建立高校间的跨校选修课机制,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医学院校完全可以与临近的有人文教育资源优势的高校合作,拓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和途径.

4.4 发挥实践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体会

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分为两种类型:临床实践与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在这两类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应单纯教授医疗技术,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病人的痛苦与情感需要,体恤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身心痛苦.可以让学生在查房的过程中多与病人谈心,撰写谈话感想,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病人,关怀生命.

第二,服务型社会实践.依托“学雷锋”月,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平台,鼓励医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使学生在服务中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4.5 探索建立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跟踪与反馈机制

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反馈机制,定期检验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及时调整与完善实施策略.例如,通过设计制作“人文教育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反应,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人文素质的满意度等,并以此总结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推动医学院人文教育进程.

〔1〕张作祥.简论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6-12-2.

〔2〕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孙妍.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D].天津大学,2003.

〔4〕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G641

A

1673-260X(2012)02-0256-04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