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春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浅析魂瓶的设计演变与艺术特色
胡长春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魂瓶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与鲜明艺术特色的明器,其造型特点和装饰风格从我国东汉至元代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入简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我们研究古代陶瓷设计与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其艺术特色与设计思想对于现代陶瓷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魂瓶;造型;装饰;设计
魂瓶,是专门为丧葬而作的陪葬品,在东汉之后的贵族墓葬中较为流行。随着历史时期和地区风俗的变化,在造型特点和装饰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就实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形象都是同类随葬品,通称为“魂瓶”比较贴切,也更能明确反映其特殊的用途和含意。
魂瓶的形制起源于东汉中期的五联罐。五联罐的名称由其造型而来,主罐中间为一突出的大罐,主罐肩部均匀分布四个小罐,大小罐与主罐连为一体,五口相连。五联罐的出现,可能包含了五色、五音、五味和五谷之藏等诸多象征,但从艺术设计角度观察,它却是四方对称、主次分明的最佳几何图形的必然。发展到东汉晚期,罐体上部出现简单的堆塑装饰。六朝时期,主罐逐渐增大,导致附属四罐逐渐缩小,增添的装饰物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最终演变成固定的形制。
六朝时期的魂瓶作为贵族殁葬的一种特有随葬明器,在造型上已成为一种新的陶瓷器型,下部的罐体均为侈口、鼓腹、平底,罐体外壁有素面和贴塑两种形式。由于是用手工制作的原因,每件魂瓶的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六朝魂瓶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在瓶体内容的变化,其增加了带有佛教文化和色彩的装饰。大量的捏塑的立体佛像和贴塑的浮雕佛像,还有佛龛建筑和佛事活动场景的出现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发展态势,也体现了佛教形象作为装饰艺术的流行。此时的魂瓶也被称作佛瓶、神亭、骨灰坛等,其寓意为人们寄希望于佛陀,愿佛能指引亡灵升入极乐净土,表达了生者虔诚的宗教信仰。
唐代出现了一种与六朝、初唐盘口壶相似的新型器皿,其造型为:喇叭口、长颈、鼓腹、小平底。颈肩部有四个对称的长系,上面堆贴立体的行龙。但这种小口大肚的瓶子的造型与六朝青瓷堆塑罐大相径庭,我们今天认为其与魂瓶为一类。1979年浙江省绍兴出土了一件青瓷瓶,其腹部刻有铭文“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 (998)七月二十日记”,名称和用途已交代得明明白白。考古资料表明,粮罂瓶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这种粮罂瓶生产年代为唐代到北宋时期。出土时少数带盖,大多数无盖,有的出土时里面还盛有粮食,表明其用途有作“谷仓”之用,由此判断与魂瓶类似。唐代另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器物——塔形罐,在形制、装饰和功能上和魂瓶十分类同,造型整体较高,略似塔形,上部是高耸的圆锥形盖,堆塑着浮雕装饰;中部为罐形,圆腹平底;下部变化较大,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从它作为随葬品且具有明显的佛教特征来看,应该是一种兼具宗教意义的变化了的魂瓶。
五代到北宋时期五管瓶的出现是魂瓶造型的新变化。五管瓶的造型特点是在器身的肩部均匀分布向上直立的五管,有圆柱形和多棱形两种,瓶身有圆筒式和多级塔式。其材质有青瓷和白瓷两类,其中以青瓷为多,白瓷甚少,产地主要在集中在浙江龙泉窑,制品数量较多。五管瓶也叫做五德瓶,五德即五行之德,其称谓所表达的含义显而易见。南京博物院藏有一只五代龙泉窑青瓷五管瓶,瓶身上刻有“右白虎太阴星君之所属”字样,说明此瓶是供奉白虎太阴星的,或许是为死者灵魂指示方位的。“五管瓶还有一种变形——多角瓶,瓶身与五管瓶相差无几,只是空心五管变成了实心的尖角,并且由单层变成了多层,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分布于器身。在吴语系中‘角’与‘谷’的发音相近,‘多角’与‘多谷’谐音”[1],所以多角瓶也应是一种“谷仓”。
南宋时期,由于统治中心的南移,江西省景德镇的制瓷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江西地区宋元墓葬中出现了一种青白瓷堆塑瓶,上有日月星辰、仙佛人像、云龙仙鹤等。“早期青白瓷堆塑瓶的造型比较简单,一般为盘口、细长颈、椭圆腹、盖上塑立鸟,颈腹间有龙形堆贴,并有三个弧形,通高在50厘米以下,颈长 (堆塑部分)占全器的二分之一。”[2]它与粮罂瓶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它们在形制和用途上具有承袭关系。青白瓷堆塑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矮向细长的变化过程,南宋中期以后青白瓷堆塑瓶的瓶体逐渐增高,堆塑内容也逐渐增多。南宋晚期青白瓷堆塑瓶的瓶身更长,堆塑更为复杂。青白瓷堆塑瓶以江西地区出土最多,和六朝青瓷魂瓶一样,有些器物出土时,瓶内也装有谷子,应是谷物随葬遗俗的继续。此类堆塑瓶制法规范,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宗教气氛浓厚,根据堆塑内容和出土时的位置以及使用痕迹等方面判断,青白瓷堆塑瓶也应属于魂瓶的一种。
在江西地区的墓葬中,还出土了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随葬品——盖瓶。盖瓶盛产于南宋宁宗嘉泰以后,并一直沿袭到元代。南宋时瓶身上部堆塑着人物鸟兽,瓶盖多饰以鸟形纽,整个盖瓶的形体修长,上部与下部大约相等。入元以后,瓶的体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上部新体只占整体的三分之一,修长挺拔的造型似乎是统治阶级崇尚的坚忍刚毅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盛行,加之贵族对青花瓷器强烈的喜好,因此在盖瓶的基础上出现一种用青花或釉里红装饰的塔式盖瓶 (罐),其代表作品是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塔式盖瓶和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盖顶塑一白塔,塔内有坐佛一尊,瓶身从肩至腹堆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正对应四方之神,这可视为魂瓶延用到元代的基本形制了。
历代魂瓶造型,瓶体上下分为两段,为拉坯镶接而成,下部为空心的罐体,上部为堆塑的主体部分。“从目前出土的魂瓶实物看,堆塑造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但不外乎三种类型:建筑堆塑、人物堆塑和动物堆塑。”[3]其中建筑堆塑以六朝最具特色,大致分为楼阁式、庄园式、悬山式门楼和壁龛式,这些建筑构成了堆塑部分的主体骨架,其它堆塑形态一般依附周围或穿插其间;堆塑瓶上各类人物偶像,早期主要是乐舞杂技者或是庄园杂役人,并伴有部分佛像,后期则多见道教神祇;在动物塑造方面,以鸟的造型最多,还有家畜类、走兽类和神兽类。其设计制作方法技巧多样,成型上采用拉坯、模印、捏制和镶接等工艺,其成型工艺一般以拍片拼接成建筑模型,而人物和动物则以模印和捏塑而成,造型多样,形式富于变化。正是如此丰富的塑造形象和繁复的成型工艺,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器物新风貌。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器物,魂瓶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它的装饰表现上。在装饰技法上,其运用了粘贴、镂空、刻划等工艺。堆塑部分的亭台楼阁的门窗或孔洞是镂雕形成的,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碑铭或罐腹字体则是以工具刻划的。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各种设计因素有机融合成一个空间形态,而且它集多种题材的装饰于一体,把天上、人间、地下的真实和幻想的形象综合在一起,既表现了现实主义内容,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总之,魂瓶以其精美的造型、巧妙的装饰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社会葬习的宝贵资料,也是探究民族审美心理特征的重要依据,更是考察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和雕塑成就的实物例证,其设计价值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程晓中.魂瓶漫说[J].收藏家,2001(1).
[3]王丽.魂瓶的设计研究[J].艺术探索,2007(3).
J527
A
1008-178X(2012)10-0219-02
2012-07-19
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KY2010317)。
胡长春(1977-),男,江苏盐城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