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炀,楼 羿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论水利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
王 炀,楼 羿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水利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如何将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是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本文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阶段分析出发,引用三种维度试图解决工程决策难题,为水利工程决策和工程哲学理论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水利工程;工程决策;三门峡
三门峡工程是我国建国初期作为根除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从1949年始,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三上三下”的决策论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够得以决策实施.直至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水利部编制的黄河流域规划中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同年,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的《规划报告》随之出台.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门峡水利工程就此上马.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从形式上看基本是完备的:由国家领导人牵头,水利部集合众多水利工程专家为这一重要工程决策曾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反复进行讨论、论证,最后并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从“三上三下”到最终上马,三门峡水利工程经历了五年的论证时期,然而,是否可以说决策论证时间长短,或者论证程序复杂决定了一个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呢?时间上的充裕和形式上的完备,都不足以说明一项工程的科学合理性.正是因为三门峡水利工程在工程决策存在盲目迷信、片面分析、主观决策等问题,使得在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处于百废待兴、继往开来的局面和形势,加上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主要是由前苏联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形式来促进和推动的.尤其是以“156工程”为核心的技术援助项目,为建设我国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唯一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援助项目,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水利部集合150多位中苏水利专家编制黄河流域规划,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的《规划报告》于同年底出台: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高度,总库容360亿立方米,设计允许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水坝下游的黄河水将是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千年未解的治黄难题将毕功于此役.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意味着是否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的争论基本结束,三门峡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大众的决议”,此文件也成为了日后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政府指导性文件,三门峡水利工程就此上马.受限于科学认识不足和技术条件落后,水利专家的设计规划方案和决策层的决策考虑都没有意识到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并不完全代表着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片面强调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而未重视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就决策该工程的上马,这样的决策过程明显是缺乏科学精神的.
在当时,社会舆论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抱有超出实际的期望.人们普遍认为,建设一座三门峡水利工程就能够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洪水泛滥、黄河改道、地上悬河等问题,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黄河清”的局面.在理论上,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角度上讲,认为一座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能够解决黄河全流域水自然灾害问题是不合乎逻辑的.唯物辩证主义讲所有事物都是联系变化发展的,在总体与个体的关系上,通过改变关键部分的性质会影响到整体性质的变化,但是仅仅单独改变某部分的性质是无法引起整体性质的同质化改变.在现实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泥沙调节作用是需要黄河上游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来支持的,这是一项时间长、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然而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决策上最大的思维误区在于没有把握好“工程是社会、自然、经济与人相结合的复杂统一体”这一基本认识,决策思维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失败的根本原因.工程的科学理性思维不足是因为本土化技术资源的缺失,“外来的和尚能念经”但却念不出来适合我国国情的“经”;工程的系统化思维匮乏一方面受限于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更体现出了在工程决策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失位;工程的多元化思维缺失是由当时的“大跃进”社会环境决定的,以主观愿望为导向促使三门峡水利工程草率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造成了技术可能性与科学合理性之间的矛盾被忽略,同时有益合理的建议也被遮蔽掉了.[4]水利工程决策思维是诸多因素交织的复杂性思维,绝对化、片面化的思维只能造成工程的不合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思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以处理好工程决策中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等多种辩证关系为导向的,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决策思维严谨的逻辑性和可靠性,让水利工程受益体能够正确面对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为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严谨审慎的思维工具.
矛盾的普遍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二是同一类事物的矛盾有共同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方式的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用矛盾分析法看问题,并且掌握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援华156项目中唯一一个水利项目,因此苏联方面十分重视这一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派出的专家团队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水利界的精英团队.[5]对于我国当时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以及水利人才屈指可数的智力资源确实,苏联专家的权威性不可置疑.但是苏联国内没有一条河是像黄河这样高度含沙量河流,因此苏联建坝模式在我国黄河治理上并不一定适用,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但这并不代表存在一切皆适的万能“水利工程”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工程技术在我国现实国情下的应用应当考虑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水利工程决策中,必须要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因为每项水利工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将普遍的工程技术生拉硬套在工程上只能适得其反,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以特殊性丰富普遍性才是我们进行工程决策时应具有的态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其特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特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见同一或只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在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过程中,本应当以科学为依据,理性地进行思考,可惜有些人是以感情代替理性、空想代替科学,甚至于在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去说服代表,彻底将同一性绝对扩大化,忽视了斗争性的因素.[6]水利工程的决策的民主化需要专业的制度化和程序化保障;决策主体应当包含有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各种成分参与,包括总设计师、专家团队、各级施工单位、当地政府和群众代表等等;对不同观点需要酌情考虑,不能尽听之尽信之,对于错误观点则应当机立断予以否决,对于有害观点必须予以批驳.正确把握好水利工程中的主流意见和非主流意见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水利工程决策思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关系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方案时要从现实性出发,认识到可能性的复杂情况,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可能性的好坏与大小,努力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办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三门峡水利工程在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认识上过度脱节,将预想中的可能性过度放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黄河水沙关系的忽略和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过度乐观,单纯的认为只要修建一座水利枢纽工程就能够彻底改变整个黄河流域由泥沙问题导致的各种水害,而在现实中这些可能性的实现都缺乏必要的现实条件的支持,因而便成了缺乏条件支持的抽象可能性,发展到最后只是一种过于乐观的“空想”而已.[7]在水利工程决策上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客观认识现有状况以及在可控范围下未来的发展程度,比如仔细分析当地水文状况,从历史资料入手,进行期度模拟实验,用来调查工程可能造成的各种问题,对于现实情况的正确认识是决策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各种可能性的把握则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为前提,努力将不可控因素降低至零,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在水利工程决策中首先要考虑技术可行性问题,没有无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因而,需要强调的是工程决策必须以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为前提.同时,没有纯技术的工程,工程决策的过程也是价值的分配过程,工程决策主体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因而,在工程决策中要使决策理念、决策程序、发展目标、治理权限等符合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在工程决策中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彰显公正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则渊,王续琨,王前.工程.技术.哲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殷瑞钰.工程与哲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包和平.工程的社会研究—三门峡工程中的争论与解决[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5〕张伟,沈四.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败之教训[J].决策&信息,2009(7):60-61.
〔6〕谢家泽.三门峡工程在宏观决策上的基本经验教训[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
〔7〕齐艳霞,刘则渊,赵玉鹏,王飞.试论工程决策的伦理维度[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9(9):49-53.
TV12
A
1673-260X(2012)04-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