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心理

2012-08-15 00:43:5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思维

李 悦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心理

李 悦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心理视角通过分析论述积极心理、和谐心理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等内容,探讨了如何实现心理和谐的基本途径.

和谐社会;和谐心理;积极心理

1 和谐心理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富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不仅包含人的社会物质生活层面的优越化和规范有序,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层面的愉悦化与和谐化的高度升华.在一定条件下,主观世界改造的越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使人达到一种良好的、有序的心理状态,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心理和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诸多和谐的实现,最终都是要体现在人的心理和谐上来.正如季羡林先生曾指出的那样:“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心理和谐的实质就是人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得以培养、开发和调动起来,人的诸多心理潜能得以激发出来,从而形成人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心理状态不断推动人形成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丽事业中,谱写出绚丽多姿的诗行.由此可见,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是实现心理和谐建设的重要保障.

2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

2.1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对“和谐”一词的基本解释,这些基本解释主要有:“和而不同”、“政治和谐”、“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方面,总之,在中国古代,“和谐”一词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由此看来,追求和谐是我国古往今来就大力提倡并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

社会和谐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世情和国情都在警醒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和谐离不开人的心理和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主张的那样,“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们实现了心理和谐,有了自己和谐愉悦的精神家园,那么社会和谐才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2.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2.2.1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民主法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广泛调动.因此,民主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2.2.2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各种矛盾得到合理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诸内容的实现,都不能离开公平和正义.

2.2.3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诚信友爱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可以说,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因为她可以减少各种内耗、风险和代价,可以构筑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可以合作共赢,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可以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尊严,产生幸福感,激发创造潜能.总之,诚信友爱就是整个社会的润滑剂,她使社会充满青春、色彩和活力.

2.2.4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充满活力境界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只有全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动得以激发出来,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智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成为振兴民族的伟大心理力量.

2.2.5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安定有序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安定团结.可以说,在和谐社会的诸个特征里,安定有序是压倒一切的因素,上升到社会管理层面,就是稳定压倒一切.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与困难,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体制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从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步骤.

2.2.6 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国家生态良好.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个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需要时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

3 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构成

3.1 心理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就其社会人而言,有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最为重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活动均要通过个体的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及其个性特征来综合起作用.在自我和谐里,主要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及思想和谐,其中心理和谐最为重要,它是从生理和谐过渡到思想和谐的桥梁,在自我和谐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综上所述,心理和谐是指人对客观环境中出现的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自身需要时就会产生和谐的心态,反之则会产生不和谐的心态.心理和谐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能经常地习惯性地以积极、包容、客观和理性的心理视角来对待一切.

3.2 心理和谐的基本表现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人的内部心理和谐,也就是内部心理组成部分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面对各种事情时的心理和谐状态,也就是能以客观、理性、宽容及乐观的态度处理问题.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也就是在人与人交往时,善于沟通和交流.总之,心理和谐的人自我社会同一性很强,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我关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真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悦纳自我,面对现实,并能带着欣赏的眼光来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与此相反,当前在社会领域中人们存在的不和谐心理主要有焦虑浮躁、放纵轻慢、自负狂妄、狭隘偏执、怨忿贪婪、愤怒暴躁和嫉妒太强,牢骚太盛.这些不和谐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就极易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大力加强个体心理和谐建设势在必行.

3.3 心理和谐的生理心理机制

3.3.1 生理机制研究.和谐心理的产生在生理机制上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但早期的情绪理论、情绪认知理论对揭示其内在规律却有很大参考价值.詹姆斯—兰格理论是早期情绪理论之一,它认为情绪的产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从而使个体才产生了情绪[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则是总结了包括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在内的各学派的成果精华,强调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个体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反映了在情绪的发生上,兼顾了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大脑皮层下部和大脑皮层中枢以及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绪理论的推动下,心理学概括出个体情绪产生的三个来源,即外部环境刺激、身体的生理刺激和个体的认知评价刺激[2].沙赫特和辛格情绪认知理论则把认知因素导入对情绪状态的解释,把情绪与认知联系起来,拓展了对情绪研究的领域,并开拓了对情绪实质理解的思考[3].

3.3.2 心理机制研究.直接关于和谐心理的心理机制研究成果也很少见到,但有关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的研究目前却有一些,较著名的应该是辩证思维水平及思维方式在健康心理产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当然,这种观点所依赖的生理基础研究成果是上述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和评价是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和产生不同心理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辩证思维则是产生健康心理、积极心理乃至和谐心理的心理机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走在了前面,所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ABC理论[4]有助于人们理解辩证思维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该理论把存在事实看作(A),把个人情绪反应看作(C),把人的信念及评价看作(B).它指出,通常人们认为(A)是导致(C)的根本原因,其实是(B)才导致了(C)的产生.目前,这种理论在心理学界好评如潮,尤其在心理治疗中效果明显,这种理论启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构建和谐心理的首要前提是大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克服自己对事物评价不合理的消极思维方式,树立起对客观事物的积极思维方式.积极的评价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辩证思维,使人分析问题时容易产生积极、客观、平和、理性的思想、观点、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主观和客观容易达成一致,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找到解决途径铺平了通路.

4 如何实现心理和谐

实现心理和谐离不开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如果个体经过社会实践的不断磨炼能够较好地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也就是头脑中想的与客观现实一致或基本一致,那么其心理就应是和谐的,因此,在承认和面对客观现实的前提下,进行积极心理教育是实现心理和谐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理性和宽容的人最容易做到心理和谐.

客观.它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各种人物、处理各种事情时,经常能面对客观现实,善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人思想比较实际,很少带主观偏见,因而所思所想能与客观实际基本一致.

理性.它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能经常地习惯化了地以理性思维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用理性引导情感,而不会让感情代替理性.人是社会情感动物,具有七情六欲,如果情感失控,就会破坏心理和谐,极易产生冲动和不理智行为.要学会用理智控制和战胜情感冲动,不使其泛滥和失控.

宽容.它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能经常地、习惯化了地适应和接纳各种人物,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尤其是能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心胸狭隘是心理不和谐的原因,这种心胸既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社会实践摔打、磨炼的不够所致.因此,实现心理和谐必须具有宽容之心,宽容他人之短,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你在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同时,他人也会以同样的心胸来理解和善待你.

此外,淡泊名利和勇敢善良也对实现心理和谐具有重要影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实现心理和谐,就要有点淡泊名利的精神,尽情地享受我们宁静的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经常用真、善、美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不要使自己的心太劳累,每天欣赏点好音乐,看点好画面,朗诵点好诗歌,时间长了,这些美好的事物就会使积极向上的情感得以积累,逐渐会使你的心理达到至善和谐的崇高境界.”请记住这样一句话:不良的情感要及时排解,良好的情感要加以累积,这是实现心理和谐的一个根本秘密.

〔1〕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东滨.心理教育论[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B84-0

A

1673-260X(2012)04-0174-02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思维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