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飞
(池州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池州247000)
“教师之道,学为本,德为先”,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效果,也能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关键。
当今社会发展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迪尔凯姆讲过“当社会变迁的时候,道德就会有所变化”[1]。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的育德功能越来越重要,因为德是教育管理学生之本,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人心的向背和信服的程度,辅导员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其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最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对辅导员要求最为迫切的方面。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自身素养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的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业绩,轻思想;敬业精神不足,精力投入不够;育人意识不强。高校急需加强对辅导员的道德素养要求,辅导员自身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自身素养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没有规定或形式的约束力,但其影响力却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持久得多。构成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前提因素是道德素养,如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公平、正派、严于律己、有爱心、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等等,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辅导员道德素养展示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更多的是转变为顺从和依赖关系。
高道德素养更容易激发辅导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素养应该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结构中得到提升”[2]。具体来说,高道德素养的人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关的分析和要提升的地方,以指导新的工作实践。高校辅导员应该从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开始,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应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促进工作的效率。“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水平,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辅导员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就是“以善德施于他人,使他人得益”;对自身就是“以道德存于心中,使自身得益”,道德素养的提升是辅导员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固化的结果。
德国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 《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到:“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辅导员工作繁琐,事物杂而多,会时不时碰到挫折和困难,碰到困难不是逃避而是迅速应付,并积极地去改变,学会善于自我激励,这能够使辅导员保持足够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辅导员自我激励的方法主要有:(1)直面困难。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也会增强辅导员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2)敢于竞争。学会努力胜过别人,能使自己更深地认识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参与竞争,而且总要满怀快乐的心情。 (3)要有自信。自信能促进事情的解决,而成功的解决事情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两者的关系促进彼此相互发展。(4)保持乐观。乐观精神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对自己乐观,对学生乐观,双方体现出的精神状况产生的不仅是愉悦,也有工作效率。自我激励的方法还有立足现在、目标明确、有紧迫感、敢于犯错等。
慎独精神,历来是我国古代的贤人志士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大意是说,君子在与别人相处时和独处时表现一致;即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这才是慎独。有的辅导员在学生、同事面前,尚能按照道德规范做人做事,但在没有监督的时候,则言行相悖,表里不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给人以假象最终会从细小的问题上考察出本质。
对辅导员来讲应注重“慎独”并置于心中去实践。要做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思想和行为的统一,辅导员的这种在实践中逐渐达到表里如一过程就是慎独的过程,是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人的内在与外在的表现就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一个人要做到慎独实属不易,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辅导员不一定要达到古人的某种境界,但要在生活、工作中有气度,做人要坦诚,慎独是舞台的一面旗帜,辅导员能够通过“慎独”提高修养;进而促进自身发展;班级的和谐,身心的健康和工作的高效。
自省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辅导员自身的不足,自省的过程,又是不断克服错误,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辅导员需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次应该怎么做,在不断的反省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敢于揭露和坦诚自己的短处。辅导员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道德素养,就是在一个反思和提升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学生认可的,这也揭示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领会的角度和深度。辅导员需要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思考自身与学生认同的差异,从差异中反思“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从而提升并逐步锤炼出自己完美的道德素养。
辅导员如果是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就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容易与被教育者建立和谐、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使其对学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没有心理障碍的情境下予以接受[4]。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可通过以下方法:(1)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2)多与人交往。交往不是单纯去与人交往,而是去了解信息,了解大家有什么需求,如帮助别人,互相合作等。(3)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愉快的情绪,不仅利于身心健康,对学生也有感染力。(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理健康,表现为尊重别人、友爱团结等。其它方法还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多实践、有胆量、视野开阔等。心理素质与生活、工作环境、成长经历等有关系,提高不是一蹶而成的,找出原因,下定决心,制定对策,再去提升自己,才能有实际效果。
辅导员和学生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性存在,是交往性的关系存在。这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必须付出更多的爱和责任;辅导员威信的构成在基于爱心的前提下要确保公平;在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辅导员必须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在管理工作中提升自己。
辅导员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和责任,因为辅导员不是消极地去适应一般教师与学生关系所固定下来的角色,而是依据辅导员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对师生关系负有主要责任,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辅导员的爱心和责任心。易连云教授认为:“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成为新时期教师道德素养建设的着眼点”[5]。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说,更多的是用爱心去做,自己的行动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辅导员的做与不做学生能感受到,并以此来判断辅导员的好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情感人,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爱心和责任心是沟通学生心灵的基本方式。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能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是真正从内心来关爱他的成长,使其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交往的困惑,改变和提升自己,爱心是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钥匙。爱心也可以让辅导员有所收获,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保持激情。
辅导员着力以道德素养的提升进行更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时候,首先必须确保公平,道德教育的张力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彰显。闫晓丽的调查显示:在考查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考评、奖学金、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方面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辅导员做得不尽如人意:有74.7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够公平[6]。可见学生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是否公平还是很在意的,公平的观念是辅导员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应把握的重要原则。对辅导员来讲,在学生工作中公平是指处理班级事物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个人,这很关键。如评优、学生干部评选、入党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学生对此热情高,荣誉感强,辅导员需要在评定工作中尽可能公平的对学生的努力成绩给予肯定、奖励,这样会对他们有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
辅导员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班干部任免、评优等教育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威信,对学生的不公平就是对辅导员权利进行滥用,必然导致辅导员道德的下降,降低了辅导员的公信力。公平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也是辅导员提升自身道德素养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原则性,在班级管理中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班级制度就会失去约束性和原则性,长此下去,不仅会丧失辅导员的威信,也势必会影响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也是辅导员的基本品格,只有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这样也更加容易获取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否则,辅导员的威信极易在不公平的环境下丧失。
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或“君子儒[7]”,学生中也有君子和老师,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成人”,也在于使人“成己”。从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看,辅导员也是成长中的人,是不断获得发展的人,这个发展也可以从教育学生中获得。辅导员工作的目的不仅是管理好班级,还有一个目的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自己也获得教育,得到提升。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逐渐变的成熟,有了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有的方面也会让辅导员感到惊奇与钦佩,辅导员自身在教育学生中也能从学生身上发现与积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这也更利于营造平等互敬的教育和管理氛围,更好的实现和增强师生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密切合作,辅导员从学生身上所得到的提升,从而也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因此,教育学生也是教育自己,提升自己,辅导员需要也要懂得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
“社会学家无论是吉登斯还是哈贝马斯,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建构的思想[8]”。辅导员是在学生的监督之下的,辅导员也需要学生的监督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学生常常是以某种行为不符合辅导员身份来表达,比如,辅导员的某种行为不像教师,辅导员的言语过于市侩等等。
其实辅导员做得怎么样,学生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学生们能够根据心目中辅导员的要求提出对老师道德素养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他们所期待的辅导员应该怎么做。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学生监督的重要作用,认真对待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整,使自身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并在学生的监督下提升道德素养。
总之,辅导员道德素养的提升不是一种简单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来自人的观念上的、来自社会环境的、来自学校对师德的重视的和来自辅导员自身的因素,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性。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去思考,调整认识,进行自主建构、调整,并积极实践,从而更有质量的工作和生活。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
[2]范冬姣.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75.
[3]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6.
[4]刘中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07-109.
[5]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9-238.
[6]闫晓丽.高校辅导员权威现状研究及提升策略[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35.
[7]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7.
[8]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