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菡文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在中国近代文学中,晚清小说盛极一时,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大部分小说的创作。清末的翻译小说创作在1907年达到高峰,以林纾为代表,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派创作的言情小说为主流,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清末翻译小说的影响,尤其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随着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它冲击了通俗文学的地位,代表了一种激进与传统彻底决裂的现代性。于是通俗文学与新文学逐渐变为二元对立的模式。怎样打破这种对立,让通俗文学融入到新文学中去?使读者易于接受?这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努力与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张恨水在自己的小说里进行了尝试,努力改革通俗文学,创造出大众可以读懂的又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使他赢得了大部分读者的关注,拥有了特定的读者群。本文主要探讨的即是张恨水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旧文学特色与其读者群形成之间的关系。
张恨水写作的立场是平民化的,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以章回体的形式装入新的思想内容。让广大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接受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反对封建,反对军阀、官僚的统治,反对一切社会不良现象以及主张恋爱真诚、婚姻自主上。如《啼笑因缘》批判的矛头直指北洋军阀,军阀刘德柱为了得到沈凤喜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作者对军阀的反抗思想在小说中表露无疑。同时,张恨水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淡化封建意识,宣扬个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的新思想。《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一生为“齐大非偶”所累,心中却一直抱有男女平等的信念,在嫁与总理少爷金燕西之后,执意要外出工作,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了教师工作。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崇尚男女平等的女性,张恨水在塑造女主人公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人物性格中,不仅加深读者对冷清秋这个人物的印象,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张恨水小说富有斗争性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不能因为其小说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就将其作品划为落后的“旧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内容才是衡量一个作品的主要标尺。
当然,张恨水的小说也常着重写“才子佳人”。例如《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与梨园老七、李冬青的爱情以及《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和冷清秋等,都属于才子佳人相识相恋的模式。他喜欢写新时代的才子佳人故事,但异于鸳蝴派俗套的大团圆结局,另辟蹊径,使小说具有深刻性。但是“才子佳人”题材毕竟属于旧文学的一类,这正是他的作品受到市民阶层以及大部分妇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作品所拥有的读者群便是其小说价值的证明,他们使小说的意义完全显现出来,“读者的阅读是作品得以存在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品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1]。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必定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恨水早期小说中最具有旧文学特色的就是“章回体”的形式。他保留了晚清红极一时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那么何谓章回体小说?即由宋元话本胎孕而来,以白话为主体,分章叙事,分回立目的中长篇通俗小说[2]。张恨水使用这样的相对于五四新文学来说的“旧文学”的形式引起了许多“新文学”代表者的批判与抨击,否定他早期小说在创作思想内容上的意义。其友张友鸾曾说“评论一位作家之属于某一流派,不能只讲作品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3]。张恨水致力于创作平民的通俗的小说,而章回体的形式也恰好符合那个时代中低层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章回体的形式便于大部分中低层读者阅读,相对于当时艰深难懂的新文学来说,大多数读者更乐于接受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
另外,张恨水自己在《总答谢》一文中也说:“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批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那么张恨水所说的“这一班人”主要指哪些人呢?张恨水创作的文本与读者层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们可以将这些读者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旧知识分子,主要是以晚清的遗老遗少为代表。他们之喜欢阅读张恨水小说的原因其一在于其章回体的形式,其二则是文本中的贵族,家族叙事所引起的共鸣,如其代表作《金粉世家》,它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渲染,剖析了一个豪门官僚家族,反映了较为广阔的时代画面,表现了官僚阶层生活的奢糜与官场的黑暗。称“家族”而不是“家庭”叙事,首先是因为其取材具有特指性,描写的是一个结构庞大、人物较多、关系复杂的社会组织单元[4]。这样的家族叙事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关注,正如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看上去是新的,它也并不会在一个信息真空中显现为一种全新的东西,而是通过文本策略、或明或暗的信号、某些熟悉的特征或隐蔽的暗示,使读者预先做出特定类型的接受。在读者那里唤回熟悉的记忆,激起特殊的情感”[1]。这种家族叙事能通过家族文化进而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故能引起旧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共鸣。鲁迅先生的老母亲也在这层读者当中,她经常让鲁迅购买张恨水的小说,这样就可以看出张恨水早期小说的读者群的广泛性了。第二层则是市民阶层,以中下层市民及家庭妇女为代表。一方面这些读者在阅读新文学的作品上是有困难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们休闲的要求,为家庭繁琐事务所累的家庭妇女是很少有机会出去娱乐游玩的,所以他们选择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来达到休闲的目的。第三层读者即部分青年学生,他们在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之余阅读张恨水的小说,这一层读者仅占一小部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新文学带给他们的冲击传统的反抗精神。
新文学的作品不刻意追求情节化,而是弱化情节以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宣扬新的思想和文化。如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它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5],一问世就引起巨大的反响。鲁迅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6]。这样情节弱道理深,表现手法新颖的新文学作品让市民阶层以及旧知识分子难以接受,所以说这样一群人被新文学排斥在外。而在张恨水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情节安排具有戏剧性,善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不断关注他的小说,其早期连载小说《春明外史》中,才子杨杏园与才女李冬青两人的最终结局一直牵引着读者,一方面作者引起了读者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另一方面作者又不落入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使杨杏园郁郁而死于病中,李冬青坚守独身主义。这样的结局让读者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引起读者的思考。其次,作者还善于将新闻事件转化为小说中的情节,给人真实性的感觉。例如其代表作《金粉世家》,揭露官僚阶层贪赃枉法时借助民国初当时社会上官僚们的新闻并写入小说中,使读者了解官僚阶层不为人知的内幕。新闻事件写入小说丰富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也符合市民阶层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他们从心理上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情节性强又不落俗套的文学作品。
张恨水虽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手法,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等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但其基本的叙述方式并没有改变,即擅于运用一种主线贯穿,次线穿插的叙述方式。如《落霞孤鹜》中,以江秋鹜与贫穷女子落霞、玉如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了落霞被表少爷朱柳风打主意、玉如被王裁缝家娶走、又被陆伯清看上的映衬性故事[7]。从叙述效果看,这种主线贯穿,次线穿插的叙述方式,吸取了古文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符合情节小说和故事电影的基本特征。这种以简驭繁的写作手法,既符合了叙述基本模式,也暗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是张恨水小说畅销不衰,屡试不爽的法宝[7]。
张恨水小说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张恨水早期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方言字眼,其中以苏北方言最为突出,另外,还有北京官话夹在其中。方言俚语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作者自己曾说“我一贯主张,写章回小说,向通俗路上走,决不写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8]。其次,小说中的通俗性还表现为人物塑造的平民化。其作品的刻画入微,文字浅显,口语自然,达到“老妪都解”的境界。如“《春明外史》的视点是纯平民的,道德评价也是平民的,充满了对平民阶层的同情关爱,因此赢得广大平民的喜爱,看成是他们的代言人”[9]。另外张恨水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从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到农业劳动者及失业者一应俱全。例如《魍魉世界》中的平民阶层轿夫、宗保长、拉黄包车的李狗子等,他们都是底层人民的代表。国难当头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谋出路,有的继续从事底层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大发国难财,过着奢糜的生活。张恨水用平民的视角来揣度底层人民的心理,真实的反映出了国难时大部分平民的生活现状。张恨水小说中的通俗性因素之所以易于读者接受,是因为这些让读者熟悉的人物、事物的特征可以唤回读者的记忆,产生共鸣。最后,小说的通俗性还表现在对民俗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张恨水所描写的风土民情涉及诸多方面,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张恨水自觉地走向民间,走向生活,并将自己的体验表现在文本中,当然更能受到广大平民读者的欢迎。
张恨水不断地改革自己的小说,在内容上,“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追求新的潮流”[9]。努力使通俗文学向现代性的新文学过渡,最终它实际已融入新文学之中并成为新文学内部的现代通俗文学的一部分。这些具体表现在他后期创作的小说中,如抗战时期的作品《八十一梦》等。张恨水每一时期的作品,客观上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也有主观思想嬗变的痕迹。从通俗性到现代性与通俗性相融,这一历史过程是离不开读者的见证的。伽达默尔重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放在认识主体对面的永恒不变的客体,而是一件艺术作品,从根本上是未完成的,因为它还需要一个‘解释者’”[1]。
张恨水对小说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进行融合的改革,更适合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其作品的慢慢阐释。另外,他的双重身份(传统文人与全能报人)也使新闻的先进性与人民性融入小说之中,这些努力改革,正是为他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
[1]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7—340.
[2]石麟.章回小说通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M]//春明外史.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40—41.
[4]叶永胜.家族叙事链上的<金粉世家>[C]//张恨水研究论文集:七.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5]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鲁迅全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6]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朱周斌.张恨水的“新中之旧”与“旧中之新”——张恨水<落霞孤鹜>解读[C]//张恨水研究论文集:七.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8]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9]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