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峰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7100)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又一焦点问题,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核心内涵,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碳标签”应运而生。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为了减少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产品标签中以量化的指标标示出商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告知该商品的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更加低碳的商品,促使企业采用各种措施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达到缓解气候的目的。
目前的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碳标签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宣传和推行碳标签。自2007年英国政府率先推出产品碳标签制度开始,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都已经推出了碳标签制度,在生产的产品包装上标识碳标签,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同类商品中碳排放最低的商品。此外,瑞典、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也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实行碳标签制度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必将成为今后商品流通的国际通行证。
目前我国主要贸易对象中的英、法、美、日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碳标签制度。其中2007年英国政府成为世界上率先推出产品碳标签制度的国家,美国众议院也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提议从2020年起,美国政府对不实施碳减排的国家,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将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标准为一吨CO2排放征收10—70美元关税。而我国出口商品中比重较大的服装、机电、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在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往往较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标准和要求,所以碳标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特别是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对碳标签制度的适应性不强,碳标签或将成为阻碍我国商品出口的新型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碳标签可能成为未来征收“碳关税”的税基,征收碳关税除了影响国内产业的发展,还将对我国的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等方面造成负面效应。
作为全球化产业链条上的供给方,中国的大部分外贸型企业在国际形势要求下也势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何将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将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增长近3倍,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重高达三成以上,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是如何看待碳标签问题的呢?
由权威调查机构组织的,在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是否愿意贴上碳标签调查结果显示:84.45%的纺织服装企业表示愿意,15.55%的企业并不愿意。在针对企业对于碳标签是否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0.87%的企业表示很了解;38.70%的企业表示比较了解,并准备实施;46.70%的企业则不是特别了解;完全不了解的企业占3.73%。在针对企业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45.03%的受访者认为法规和标准的约束是其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认为国家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为主要原因的占2.50%;43.19%的受访者看到了新商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9.28%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声誉的社会压力为重要原因。对于不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54.43%的企业因企业技术改革太麻烦而不愿意贴上碳标签;26.57%的企业认为改变现状需要的资金太多,企业无法承担;19.00%的企业则认为自己并不太了解碳标签。对于碳标签的推广、使用预计对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28.43%的企业认为贴上碳标签会导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15.00%的企业认为能使出口量上升,加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认为能促进产品低碳化,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占24.34%;认为能促进企业更重视国际上相关信息的占32.23%。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于碳标签的反映还是比较积极的。碳标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方向,拥有更环保设计和生产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未来将更具竞争力;此外,在不断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流程的过程中,包含生态设计水平在内的综合技术实力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所在。
碳标签要在国际贸易中得以广泛应用并达到其既定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有简单透明、准确有效且成本较低的碳标签认证体系,以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成本负担;其次是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生产者要把其作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消费者则应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来选择低碳商品;最后相关的国际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碳标签制度和标准,在减少商品碳排放的同时避免其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壁垒。
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机构,产品要想获得碳认证在商品上标识碳标签,还需要借助国外的相关机构,这种情况既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还使得我国产品在进出口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制定的碳标签制度容易成为约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歧视性规则。因此要破除碳标签所形成的贸易壁垒,首先必须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在碳标签制度领域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实施碳制度的成功经验,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在国内建立商品碳排放量的权威认证机构,使我国的碳认证不再受制于人,在国际贸易的中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贸易摩擦。虽然我国已核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明确我国对碳标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核算标准,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给予保障。最后要鼓励和加强国内的碳认证研究工作。通过积极了解国外关于产品碳足迹的研究动态和相关的国际标准,对国内相关商品从原材料的采购、物流、销售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等级标准和核算方案,完善碳标签的设计,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碳标签”制度。
在针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碳标签调查中可以反映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对碳标签了解不多。开展碳标签试点工作,应首先在易受碳标签影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外贸商品中优先推行碳标签的试点工作,对产品进行碳认证。同时辅以适当的碳排放量奖惩措施,引导企业主动应对碳压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维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碳标签对我国企业而言,其实是压力与机遇并存,因为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高出同类产品2倍以上,通过试点工作推行碳标签,可以引导国内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碳排放更低的商品,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进行碳改革的积极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忽视。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媒体舆论的大力宣传,甚至可将其上升到道德层面的高度。企业应将生产低碳排放产品作为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应向消费者推广低碳商品,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为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即主要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主要利润的获得依靠的是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这部分产品虽然由国际市场消费,但碳排放却计入我国排放总量中,而且短期内这一模式还无法改变。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转变出口竞争优势,以技术为拉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所以改进我国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的研发投入,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竞争力导向型经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中气候政策的实施是多边贸易协商的结果,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在碳标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争取成为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者,在气候领域的有关规则上掌握应有的制定权和更多的气候谈判话语权。同时我国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发达国家以环境气候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开展环境外交,调整和改善国际环境关系,公平承担我国应有的减排责任,从被动承诺减排转变为主动自愿减排,争取使全球气候制度成为对中国长期崛起的强有力政策保障。
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出口产品既有可能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我们也可利用其促使我国企业积极进行碳改革,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扭转我国长期以来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在碳标签之战中变被动为主动,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低碳减排之路,顺应未来国际贸易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1]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2]孙滔:碳标签——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措施[J].生产力研究,2011(12).
[3]吴洁、蒋琪: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J].国际市场,2009(7).
[4]陈泽勇:碳标签在全球的发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