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梅
(新疆兵团农五师党校 新疆 博乐 83340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环境问题仅仅依靠在原有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基本价值理念转变这样的高度上来。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块大“短板”,单靠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我国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调整,进而引导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治国理念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90年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将环境保护理念引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此时,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是对以往的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的效果也将更加久远,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上,要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硬指标;在考核上,关心GDP的同时还要重视当地经济发展效率、质量和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情况,只有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化”型经济特征正向自主主导的、带动力较强的、可持续的“重化工业”方向发展。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13.1%,轻工业增长率为12.1%,2003年则分别提高到17.0%、18.6%和14.6%。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了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60.9%提高到64.6%。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02年工业增长为9.2%,同期GDP增长7.7%,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10.2%,工业增长8.0%,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3年GDP增长9.1%,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7.0%,高出GDP增长7.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已把加快城市化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城市化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局面是经济由单纯的外向带动型向自主主导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发展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与体现,更具有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的划时代意义。但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也让我们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年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是,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等于甘肃和青海的GDP总和。世界银行给出的另一个统计数据是,如果仍然毫无节制地发展火电,2020年我国因为燃煤污染所导致的疾病将损失GDP的13%。因此,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而世界产出的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增加,将使我国短缺的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矿产品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会明显增强。城市化加快发展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住宅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三废”排放的增加,给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带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清洁的空气、水等环境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所以,当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时,生态文明就成为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必然选择与庄严承诺。在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生态文明,不仅对我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尽管各自的国情、发展条件等各有不同,但其转型发展进程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我国应摒弃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
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仅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曾经奉行的“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直接后果是,环境保护成为辅助性、补充性工作,一个时间“靠边站”,一个时间“上前线”,还要靠“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来打“歼灭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普遍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的境地,成为周期性、阵发性的辅助性工作。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功能区达标要求基础上追求GDP的最快增长。不同于传统的以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的模式,它提倡的是以经济反哺环境,环保促进经济增长,以环境保护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国必须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索取全球资源基础上的。据全球生态足迹网估计,如果在全球维持一个像美国社会这样的物质社会,将需要五个地球的资源,而维持一个像英国这样的社会也需要将近三个地球的资源。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1]张晓第:建立适应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探[J].生态经济,2007(12).
[2]张晓第: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外部输入特征的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3]王应洛:建设生态文明需“三驾马车”[N].科学时报,2007-11-23.
[4]王正平:提倡生态文明就是否定工业文明吗?[N].解放日报,2007-11-13.
[5]周生贤: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工作计划[Z].2007-01-05.